中考化学,复习指导——溶液的形成



溶液的形成

中考化学,复习指导——溶液的形成

一、溶液

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可以是一种或几种,可以是固、液、气三态


溶剂: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只能是一种。可以是固、液、气三态,


2、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的混合物

均一性:指溶液各部分的性质、组成完全相同,外观表现为透明、澄清、颜色一致

稳定性:指外界条件不变时,溶液不论放置多久,溶质与溶剂不会分层。


3、溶液的组成:由溶质和溶剂组成

注意:a、溶液不一定无色,如CuSO4为蓝色 FeSO4为浅绿色 Fe2(SO4)3为黄色

b、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c、溶液的质量 = 溶质的质量 + 溶剂的质量

溶液的体积 ≠ 溶质的体积 + 溶剂的体积

d、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


4、溶质和溶剂的判断:

(1)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液体为溶剂,固体、气体是溶质

(2)液体溶于液体:有水,水为溶剂,其它为溶质;无水,量多的为溶剂,量少的为溶质

(3)根据名称:溶液的名称一般为溶质的溶剂溶液,即溶质在前,溶剂在后

(4)物质在溶解时发生了化学变化,那么在形成的溶液中,溶质是反应后能溶解的物质

二、乳浊液与乳化

1、乳浊液:指小液滴分散在水中形成的不均匀、不稳定的混合物

2、常用的乳化剂: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


三、物质溶解时的热效应(考点二)

①溶解吸热:如NH4NO3溶解

②溶解放热:如NaOH溶解、浓H2SO4溶解

③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如NaCl溶解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中考化学,复习指导——溶液的形成

饱和溶液:指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的溶液。

不饱和溶液:指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还能继续溶解时所得的溶液。

注意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是针对某一溶质而言,不是对所有溶质而言。

判断方法:看有无不溶物或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溶解。若能溶解,则是 不饱和溶液;若不能溶解,则是不饱 和溶液。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中考化学,复习指导——溶液的形成

注:①Ca(OH)2和气体等除外,它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②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质、蒸发溶剂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8

标签:溶液   不饱和   乳浊液   溶质   饱和溶液   混合物   溶剂   固体   气体   中考   体积   液体   温度   物质   名称   化学   质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