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探索之科学启示备忘录孵化

在我们的意识里,我们应慢慢地接受并习惯一个事实,宇宙的演化与地球生物的演化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说得直白一点,地球的别样风景只是宇宙演变的意外事件而已。言外之意,宇宙不能没有宇宙,但可以没有我们。被忽略的感觉油然而生,我仿佛听到了悠长深远而孤寂的唢呐声。

我们知道,在地球上,水是生命之源。38亿年前,地球的海洋中诞生了第一种有机体,古细菌。这种有机结合体由简单的核糖体组成,以拆解化合碳氢氧基有机物来维持自身的能量及物质需要。这种古细菌由于结构简单,根据生物分类特征,它们还不能被称为生命体。古细菌生存环境超乎想象,能在无氧、高盐、强酸、强碱及低温、高热环境中生存和复制。这种结构简单的古细菌,在地球初期恶劣的海洋环境中,以碳氧氢及其它微量元素,利用地热能量化合为链并聚集而成。这是地球上最原始的可代谢有机体,也是地球生物——包括已经灭绝的和正在衍生进化的——共同的原初祖先。

那么,恒星的演化也是宇宙演化的原初形式,是宇宙生命演化的开端。这就是一个生命孵化的太故事。

一切事物的发端,都是以极其简约的形式、从最基础的状态开始的,恒星的演化也是如此。这正体现了宇宙的集约化特点。

事实上,去掉重力场的影响,地球初期的海洋环境与星际云中的环境在自然物理状态是基本相同的。而星际云中的无重力场、无水分子间作用力的微引力环境,就是海洋环境的模拟场。试想,在银河系某处的一朵跨度数百甚至上千光年的星际云中,在几个光年范围内的物质密集区之一隅,也不知经历了几世几劫,以天然放射性的方式——也就是弱力作用——攒下一些能量家当。弱力作用将是星际云中星体演变的最初期能量来源,这是恒星演化的第一个环节,是基础。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这些能量在这一隅搅动起来,造成各种离子、粒子的燥动合并,形成最基础的星际分子,有机化合物质。以电磁即化学键方式结合成为基本物质分子,这是恒星演化的第二个环节。

这些有机物质分子在小范围的热力系统及不均衡的微引力环境下再次躁动并继续发生合并,形成更大的有机链——高分子有机物。由于元素分布量的制约因素,这种合并的有机来源主要以碳氢氧为主,以烃类及其衍生有机物质的缩合放水为主要合并过程。在地球海洋的重力场环境中,由于重力及海水酸碱性、水分子间聚力等因素的影响,这种有机链不可能形成超高分子的有机物质。但是在星际云中情况将发生改变。在这里,有机物质的缩合成链理论上将是无止境的,也就是说,可以形成没有分子量上限的超级高分子有机物。无数的超级高分子有机物飘荡混迹于星际云中形成云中乱流,继而聚集形成团块儿状物质。这些团块儿状物质除了继续发生缩合反应,由于具有了引力效应,也同时吸引自身附近星际云中的其它离散物质,比如氢、氦的单体或离子体,及难以发生缩合的其它有机无机分子,和其它尘埃粒子等等。

在整个物质密集区,这些团块儿物质改变了整个区域的引力分布,出现了引力中心,而引力中心物质聚集的动态变化导致了其引力场的动态变化——分形扩张,这引力场的分形扩张犹如一只抓手,将周围所有团块儿物质吸向引力中心并加速聚集,形成几光年甚至是几十光年尺度上的湍流现象,而引力中心则形成为原初聚集型天体。区域引力中心的出现及分形扩张特征是恒星演化的第三个环节。

物质的湍流聚集运动持续的时间视引力中心物质聚集的具体状况而定。湍流运动本质是引力势转换为物质动能,但引发湍流的根本原因是动态的引力分形,稳定的引力场将无以为继。这个过程中物质将做加速运动撞击原初天体。随着这个原初体体量的增大,其内部能量聚集、温度升高,有机物质的化学键断裂,将形成离子态。而在原初体表面仍然是有机物质团块儿的湍流冲击的聚集过程。有那么一段足够多的时间,湍流对原初体的冲击合力能够造成足够大的动量矩,导致原初体开始旋转。只要这种湍流冲击没有结束,所有的湍流运动动能都将转换为原初体的角动量。也就是说,原初体将会越转越快,形成一个高速自转体,可称为原初自转体。自转体加离子态,将使这个原初自转体产生磁场。

在高速自转体的形成过程中,高速湍流的冲击仍然持续发生绵延不止。随着原初自转体质量的增加、引力场的不断强大延伸,动能较低的物质团块儿将被这个引力场俘获,形成盘状体。盘状体随着原初自转体做较差运动,内侧的物质由于和近原初体表面气流的摩擦作用将逐渐失去动能,并受到原初体重力场的作用坠向表面。盘状体不断壮大质量增加高速转动并显现出分形特征,这种分形导致盘状体在内侧与原初体合并。到此时,湍流运动结束,盘状体演变为吸积盘。吸积盘的形成是恒星演化的第四个环节,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吸积盘的形成为星际物质和原初体融合建立了一个桥梁,一个稳定的吸积通道。这个通道本质上就是爱因斯坦-罗森桥,即虫洞。只有加速的物体才能通过虫洞发生穿场融合进入吸积盘,这是空间域内大量物质调配导致的两个引力场的分形震荡的结果。这个结论推而广之就是,密近星们通过某种运动影响打穿引力场壁垒进行高速物质交换,这个交换通道就是虫洞,是时空的内力展示。所以,虫洞是不同引力场系统间物质的沟通渠道,也是恒星形成的必由之路。

吸积的持续进行为这个原初体带来了大量的物质,吸积盘本身也变得异常壮大。这个吸积过程将从最初的主动吸引、壮大,形成强引力场,再到后来的被动吸纳——其实都是惯性惹的祸,“我不想来,你非要我来,我来了,你给看着安排”。于是这种吸积融合不断进行。也不知过了几世几劫,原初体的内部终于承受不起超高的压力和温度,于是发生了氢熔合,核聚变启动了。由于氢的含量巨大,造成内部聚变的连锁反应,短时间内产生的巨量能源,捂是捂不住的,因为能量还在产生,于是发生极喷。大量的能量以辐射及离子的形式从原初体两极喷射出去。即便如此,这样的爆发也对原初体吸积盘造成了振动,但并没有造成吸积中断,不过让星际云多少惊悚了一下,很快又恢复平静,大概是习惯了吧。这种不断的吸纳和爆发喷射就像是原初自转体的呼吸行为。这种行为趋于稳定,标志着一颗婴儿恒星孕育诞生了。婴儿恒星此时的质量大于恒星聚变的下限质量。

但是,恒星的孵化过程并没有结束。吸积盘仍然在有条不紊地运转,周围空域的物质通过脐带——虫洞——源源不断的输送至这个婴儿恒星。它还需要继续成长,内部的温度还不够高,还不能发生持续稳定的核聚变。当婴儿恒星的吸积致使自身的重力场强大到极喷无法进行时,内部温度将升高至足以使核聚变全面稳恒的爆发,恒星的孕育过程才告结束。这个时候,无论其自身重力场多么强大——也强大不到哪儿去——也无法阻止内部能量由内向外的全面喷涌、袭入周围空域,并无情的将吸积盘、虫洞摧毁——它在做着挣扎,最后终于破壳而出。但是恒星并没有因为巨大的能量爆发而崩溃或坍塌,重力场与这种爆发压力最终形成稳定的平衡状态。到此时,恒星的孵化过程结束。

这时的恒星被称作,主序星。




(未完待续,下一篇《演化》)




[原创内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重力场   团块   引力场   湍流   有机物   动能   恒星   引力   备忘录   星际   启示   能量   宇宙   物质   分子   地球   发生   自然   科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