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地与寿春:楚国且战且败,为何选择上述两地养精蓄锐?



春秋战国时期的确是比较混乱的,但是在这一时期,势力最为强大的一个诸侯国就是楚国。从齐桓公到秦始皇,楚国人的存在就已经成为了各个小诸侯国,完全没有办法避开的一个拦路虎。


楚国的大将项燕,临终之前所说了这样一句话,的确令很多人惊心:“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但对比之下就不难发现,在南方的诸侯国里面,楚国的地理位置一直都是比较优越的,并且他们开疆扩土的速度也特别快。


陈地与寿春:楚国且战且败,为何选择上述两地养精蓄锐?

从春秋时期刚刚拉开帷幕的时候,楚国就在不断的经营着自己的地理位置,也就是陈地和寿春,这两个地方在楚国将要灭亡的时候,发挥出来的作用性是毋庸置疑的。


借助于这天然的屏障,在当时很大程度上抵挡住了来自于秦国军队的攻击,并且因为交通以及经济条件的越为发达,也成为了楚国经济的中流砥柱。


陈地与寿春:楚国且战且败,为何选择上述两地养精蓄锐?

一、楚国为什么迁都陈地

1、地理位置比较特殊


陈地所处的位置站在现如今的角度来看,就在淮阳。在周朝的时候,不仅有韩国作为屏障,同时也有魏国作为屏障,最为重要的是在这个地方,还有大别山。如果秦国的军队浩浩荡荡来袭,所走的道路是特别遥远的,所以秦国的军队纵使有千万种想法,也不敢贸然行军。


更何况这个地方和韩魏之间的距离都是比较近的,如果发动了进攻之后,周围的这些国家为了避免受到伤害,也一定会形成强强联合,最终和秦国之间展开斗争。就在这一系列的斗争之下,如果战争限和范围在不断扩大的话,秦国想要取得战争胜利的概率就被大幅度压缩了,毕竟在长时间作战的过程中粮草是特别重要的。


陈地与寿春:楚国且战且败,为何选择上述两地养精蓄锐?

想要从西北地区运送粮草来到中原地区,路途遥远,甚至还会被面临偷袭的尴尬紧张,如果前方士兵的粮食供应出现了大的问题,自然而然会军心不稳成为一盘散沙。


倘若战火真正爆发之后,纵使是楚国人对于秦国人心中的怨恨,他们也会拼死一搏。在打仗的过程中士气是特别重要的,如果士气高昂,哪怕人数比较少,但是也能够给对方带来一定的威慑力。在这样的尴尬囧状之下,秦国在当时只能够选择退一步。


陈地与寿春:楚国且战且败,为何选择上述两地养精蓄锐?

2、独特的历史


楚国春秋时期的一个旧的都城,就是陈地。楚国曾经在这个地方派出了很多的士兵,用来保卫这一地区老百姓的安全。


其实更加直白一点的就是为了维护统治者的利益,因为这个地方的地理位置还是比较好的,可以大力的发展农业,在小农经济的社会中,楚王也直接命令,在没有战士的时候,士兵还需要去解甲归田。


这是在这样的政策推动下,陈地的经济发展速度还是比较快的。在200多年的时间是去下这个地方的鱼以及盐的贸易,在如火如荼开展的过程中还开凿出了很多的沟渠。这个地方出现了很多的富商,仅仅凭借着“千乘之国”这个名号就可想而知,陈地的发展有多么迅猛和明朗。


只要把这个地方治理好了,不仅能够为财政积蓄一定的收入,并且还能够抵挡来自于韩国和魏国军队的攻打,也正因如此错过,在200多年的时间里面,经济的主要支柱都是来自于这个地方。生活在这一地区的老百姓安居乐业,拼尽全力的去发展农耕经济。


3、楚国面临的战争失败


在楚怀王的指导下,战争爆发之后,留给楚国的只有一个战败的结局。其实楚国的力量还是比较雄厚的,并且国力也比较强盛,但是在这一系列的折腾之下,到最后只能够日薄西山。如果向东去发展的话,齐国的力量特别强大。


如果向西发展的话,又惧怕秦国的存在。倘若退一步向北去发展,又忌惮赵国的存在。在外部环境已经十分尴尬的情形之下,内部还出现了小人的蛊惑。就比如说张仪,凭借着三寸不烂之舌,直接就把楚国的大部分基业直接亲手葬送了。


自从楚怀王开始治理楚国的时候,楚国的国力就在不断的下降,哪怕楚怀王的继承者,楚顷襄王上台之后,没有做出任何的改动,甚至成为了一个昏君,这一时期楚国的发展极其凋零,朝堂上也没有可以任用的人才。


但他们在当时凭借着,国土面积极其雄厚,所以完全没有把周围的这些小国放在眼中。就在战神白起和司马错将军形成强强联合攻打楚国的时候,楚国几百年的发展在一瞬间就灰飞烟灭了。


得益于陈地这个地方比较富足,所以楚王就带领着很多的百姓来到了这里。也正因如此很长一段时间,秦国的军队都没有办法拿下楚国,所以秦想要统一天下的时间线 在无形之中就被拉锯了很长。


就在秦国的士兵,集结力量攻打楚国的时候,所推出来的军功爵制,在一定程度上,也让陈地的老百姓对于秦人特别的憎恨。所以楚国的人虽然知道他们的国君是一个昏庸无能之人,但是依旧愿意跟随着他去陈地。


二、楚国为什么迁都寿春

1、形势所迫


虽然秦国在当时都已经把其余6个小国消灭了,但是它的野心还在不断的增显着。伴随着齐国和秦国之间发生的战争之后,齐国似乎都已经濒临灭绝了,就在长平之战中,45万人直接就被坑杀了。


眼看着秦国统一六国的愿望,马上就要实现了。在秦国灭掉这些小国的过程中,最先攻打的就是韩国,紧接着是魏国,让这两个国家灭亡之后,陈地的屏障,在一瞬间都已经被突破了,所以秦军锋利的刀刃就架在了楚国的脖子上。


在这番尴尬症状呈现出来之后,楚国不想在很短的时间内灭亡,又或者是想要寻求一丝生下去的欲望。不得不做的事情就是要往南方去迁徙,也就是寿春。


2、得以发展经济


在春秋时期,吴国和蔡国都曾经把寿春这个地方当做了他们的都城。紧接着就在楚国把蔡国灭亡之后,楚国就把这个地区放在了经济发展的重心。虽然这个地方相比起产地而言没有那么好的天然屏障,但是对于经济的发展而言,依旧是比较明朗的。


因为地理位置比较有优势,大部分都是平原,并且也比较开阔,很适合种植庄稼,所以这个地方的贸易也发展的比较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和吴国以及越国建立的关系还是比较好的,除此之外这个地方的水路也很发达,因为有很多的河流,并且也曾经开凿过鸿沟。在这一系列因素的聚集下,水陆运载货物的优势也就逐渐的被体现了出来。


特别是在战国后期的过程中,楚国的经济重心也在不断的向后退移,更何况秦国在不断的加速着消灭六国的速度。


虽然寿春当地的经济受到了相应的制约,没有之前那般迅猛。但是楚国人在最后还是把目标放在了农业的发展方面,为的就是能够供给军队作战过程中所需要的粮草。做出了这些努力之后,楚国还和秦军之间抗衡了足足几十年的时间。


3、积累经济基础


楚国人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对于农业是比较看重的,同样对于商业也从来都没有忽视过。很多小国在发展的过程中都是重视农业而轻视商业的,但是楚国人对于商业的重视程度还是比较高的。


正因如此,楚国人在中原的商路就被大幅度的打开,甚至还和一些戎狄部落有着相应的贸易。正是在贸易的驱使下,加上寿春的经济本来就比较富足,更何况还拥有着比较独特的地理位置,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就为楚国的发展积累了经济基础。


楚国虽然经历了战争的失败,但是也迎来了一场复兴,哪怕是没有办法和秦国继续展开斗争,也能够凭借着自身的力量得以残喘和延续。


结语:

楚国的实力的确是比较强盛的,在这众多的小国中还是位居榜首的,但是因为领导者的昏庸和无能,最终走向了战争的失败方。经历了首次的失败之后,楚王不得不携带着很多的老百姓来到了陈地,借助于天然的屏障之后,为自己寻求了一线生机,紧接着大幅度的发展。


但是这样的好景并没有持续太长的时间,就在天然的屏障被秦国拿下之后,陈地的弊端就裸露了出来。此时,楚国的统治者又把目光放在了寿春,再一次迁都到这里之后,借助于交通条件的便利,从而来不断的发展经济,但是伴随着战况的恶化,楚国的国君也不得不做出相应的对策。


但是到最后发展了700多年所聚集下来的力量,还是成为了过眼云烟。但毋庸置疑的便是,不管是迁都到了城地还是迁都到了寿春,都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楚国的命脉,让楚国能够得以残喘。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6

标签:楚国   魏国   国君   秦国   楚王   养精蓄锐   齐国   粮草   小国   屏障   这个地方   两地   地理位置   军队   力量   战争   经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