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不姓孔,那姓什么?

世人对孔子的认知多是启蒙于《论语》,其并非孔子所著,而是自孔子逝世后,孔子的学生将其反映孔子思想的师生对话整理记录下来,于是就有了这部被世人奉为儒家经典的巨作,此后也被纳入中学教材中进行教学。

而对于孔子更多的了解,多是停留在孔子的学生众多、孔子携学生周游列国的层面上,至于孔子所提倡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更是被奉为如今的教育理念,受惠于世人。

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不姓孔,那姓什么?


孔子姓子,子姓最早追溯到上古时代

按照现代名字的称呼,总说孔子,便以为孔为姓,子为名,实则非也。孔子其实姓子,子姓的起源最早要追溯到上古时代。

这里所说的上古时代指的是,还没有现存文字记载出现之前的时代。通俗地讲,那时人类即使有语言沟通,但没有文字存本,如今也找不到那个时代的文字。

上古时代又被叫做”三皇五帝时代“,此三皇中,燧(suì)人氏便是其一。燧皇与华胥(xū)孕育伏羲(xī)与女娲,而后兄妹二人结为夫妻生儿育女,少典便是其子。此后少典与女登、附宝分别孕有炎帝、黄帝,如今我们总说自己是炎黄子孙的后代,所谓炎黄指的就是炎帝、黄帝。

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不姓孔,那姓什么?


子姓原是殷姓,后被舜帝赐姓

偰(xiè,实为xüē)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高辛氏之子,殷之先。所谓高辛氏,其实就是黄帝的曾孙。

高辛氏实叫帝喾(kù),亦叫姬俊,姬为姓,因为出生在高辛这个地方,所以其号为高辛氏,也就是说,偰原是姬姓。但因偰出生在殷水这个地方,所以就姓殷。

后又因为追随大禹,并尽心辅助,治水有功,就被舜帝赏赐商的封地,并赐予”子姓“。殷商之说便是如此来源,也就说我们所说的商朝。而被世人唾弃的暴君代表商纣(zhòu)王帝辛就是商朝的最后一任君王。

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不姓孔,那姓什么?


孔子名丘,因生于尼丘山而得”丘“名

微仲是上述所说的商纣王之兄,是宋国的第二任君王。宋国是周成王赠予商纣王的”庶长兄“微子启商丘之地,建立宋的国号。

商纣王、微子启、微仲皆是一母同胞的兄弟,但因其母生微子启与微仲之时,尚且还是妾位,直到尊升正位才生下商纣王。因古时讲究”立嫡不立长“,所以即使微子启之父有立其为太子之心,却受制于法典,只能将王位传继于嫡幼子商纣王。

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不姓孔,那姓什么?


而微仲在其兄微子启逝世后继承宋国国君之位,其十四世孙就是孔子。在此之前一直沿用国号宋氏,直到孔父嘉这代,也就是孔子的六世祖,因”有五世而迁之宗“的说法,不能再继续沿用宋氏,于是便以孔父嘉的字”孔“作为氏。

孔子之父叔梁纥(hé)与正妻孕有九个孩子,但都是女孩,虽后与妾生有一子唤孟皮,因天生患有足疾,不得叔梁纥满意。于是已是花甲之年的叔梁纥求娶尚是桃李年华的颜徵(zhēng)在,夫妻二人在尼丘山诞下孔子,故给孔子起名为”丘“,后人为避讳改唤尼丘山为尼山。

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不姓孔,那姓什么?


孔子其貌不扬,降世头顶似丘陵曾被遗弃

因孔子出生实在难看,眼鼻耳口非比常人,头顶凹陷状似丘陵,丘之名更添缘由。孔子父母嫌弃孔子长相,视其为怪物,遗弃于此。

孔子的母亲心有不忍,返回探寻,竟发现孔子得鹰虎相护得以存活,大为惊讶,认为孔子有所造化,于是抱回抚养。孔子之父叔梁纥病逝以后,其母颜徵在被正室所驱逐,只能带着孔子过清贫艰苦的日子。

孔子自小与母亲相依为命,感知民间疾苦。孔子年岁虽小,却不同寻常小孩,幼时娱乐戏耍之事,便是习祭祀礼。

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不姓孔,那姓什么?


孔子实为子姓,却鲜少听后人称其为子丘

众人皆知孔子字仲尼,多以孔子相称,而孔子本人也不用子丘自称,这是何故?原是在先秦时代,姓与氏是分开的。据资料推测,姓可能源于母系氏族社会。

随着后来父系氏族社会的壮大和发展,衍生出氏之说,相当于姓的分支。在秦汉之前,男女地位并不平等,所以姓只能女性使用,以区别婚姻,而男子一般以氏、名、字相称。

而氏一般取自出生地、封地、官职、职业等,比如前文所说的高辛氏、宋氏等,而在当时,氏被男子使用,以显示身份尊贵。直到汉朝以后,姓与氏才合在一起,都称为姓。如今很少有人知道姓氏的真正来源,误以为孔子姓孔,以孔姓自居为孔子后人,实际孔子姓子。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6

标签:孔子   炎帝   儒家   商朝   封地   国号   氏族   丘陵   学派   黄帝   相称   上古   这个地方   创始人   世人   所说   文字   时代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