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没有文科院士?

院士是我国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最高学术称号,通常指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


如今我国在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领域均设有相对成熟的院士制度,那么为何在人文社科领域没有设立“院士”制度?

“昙花一现”的“文科院士”


其实在我国历史上曾短暂地存在过“文科院士”。1948年选出的“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共有81人,分为数理、生物以及人文3个组,其中人文组由28人组成。1955年中国科学院设立了数理及化学学部、生物学地学学部、技术科学学部、哲学社会科学学部4个学部,并评定了“学部委员”(即当时担任院士职责的学者)来作为向“院士制度”的过渡,首批推选出了学部委员233人,其中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有61人


为什么没有文科院士?

1948年国立中央研究院第一次院士会议留影(图源:中国工程院官网)


这说明在早年间,我国的人文社科领域也曾经有院士或学部委员。1977年,哲学社会科学学部从中国科学院中分离出去,成立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此后没有增选过哲学社会科学的学部委员。1993年学部委员正式改称院士并成立了中国工程院,自此之后只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6年,作为中国社会科学牵头部门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其内部设立了“学部委员”制度,但这一制度并没有在全国范围建立起来。自1977年以后,我国人文社科领域再也没有出现过“院士”。

为何没有“文科院士”?


对于取消“文科院士”一事的讨论和争议,几十年来从未停歇。有学者建议应尽快设立“文科院士”,并认为当前中国“文科院士”制度的缺失是对文科学者的一种制度性歧视,折射出“重理轻文”观念依然未泯。


放眼全球,其实在日本、俄罗斯、美国等国家都设有“文科院士”,例如美国的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日本的学士院(一个直属文部科学省的特别机构)成员等等……


那为何我国在人文社科领域没有设有“院士”制度?抛开对文科的偏见和误解,客观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从评选院士的标准来看,院士一般授予那些在学术或技术应用上具有重大或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和专家,而突出贡献需要以实际研究成果来体现,例如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钱学森院士,开创了我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解决了全国乃至全球人民的吃饭问题……我们能切身感受到,院士们做出的贡献为社会创造了无数价值。


为什么没有文科院士?

评选工程院院士的标准和条件(图源:中国工程院官网)


然而与理工科不同,人文社科领域创造的价值难以被量化,显效周期比较长,较难进行直观评估。自然科学转化为生产力的方式直接、明显,但人文社科转化为生产力却间接、隐晦


其次,如果要构建“文科院士”这一制度,就需要在人文社科领域设定一个评选“院士”的客观标准,这一标准应是由某一特定学术领域的同行所认定的。然而在人文社科领域存在不少“认同”上的障碍。文科的研究成果大多以理论和思辨为主,由于“知识具有反复性,对知识的确认标准存在争议”,所以同行之间通常很难就重大问题形成一致意见。


除此之外,参与评审的专家本身需要更具权威性或者有更高的学术造诣,他们更应是在该学科领域接受过系统训练、具有科学素养和学术伦理、掌握科学规范和科学方法并在同一学术领域被公认为具有很高学术水平的学者。但是所谓“文无第一”,就是因为文学作品的欣赏和评判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很难评判出孰优孰劣,文人之间也不轻易称谁第一。因此这样绝对权威的学者在社会科学领域目前仍然比较难找。


成就难以被直观评估、无法制定客观标准……这些也就是为什么目前我国在人文社科领域无法设立院士的部分原因。


相当于院士的文科“资深教授”


2003年,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发展繁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若干意见》,启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鼓励高校从实际出发设立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岗位,并给予与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院士相应的待遇


为什么没有文科院士?

图源:教育部


在此之后,众多名校相继实施文科资深教授制度,作为校内面内文科教师的最高荣誉称号,待遇等同于院士。


武汉大学吉林大学首开先河,在2004年开始评选人文社科资深教授。2005年,北京大学设立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2009年,中国人民大学首聘14名人文社科一级教授,打破了一级教授只能由两院院士获聘的历史,意义非凡;随后山东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相继设置相关制度。


为什么没有文科院士?


而能被学校评选为文科资深教授的文科学者,无一不是业内巨擘。例如南京大学的人文社科资深教授赵曙明,是最早将西方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引进中国并将西方人力资源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学者之一,推动了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学科专业的成长与发展;清华大学的文科资深教授陈来是新中国第一位哲学博士,阎学通是2015年至2018年爱斯唯尔高被引政治学唯一学者……


各高校逐步建立文科资深教授制度,给一些在学术上做出杰出贡献、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文科顶尖学者以肯定和激励,努力落实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同等重要的地位,是推动文科发展的重大举措


如今,我们还经常能听到“文科不如理工科”、“文科无用论”这样的观点,其实人文社科也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互相影响、互相促进,没有良好而深厚的人文社会科学传统,就不会有自然科学的卓越成就。更重要的是,人文社科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正确的价值导向,促进科技发展朝着有益于人类社会进步的方向前进,这种价值的引领的意义,是无法简单用数字估量的。


2020年新文科建设启动,随着文科建设日益受到重视,我国人文社科领域的评选制度日益完善,相信即使未来没有“文科院士”制度,杰出的文科学者们也定将会被看到和认可。


参考文献

[1]第一届“中研院”院士选举

https://epaper.gmw.cn/wzb/html/2014-04/01/nw.D110000wzb_20140401_1-08.htm

[2]中国院士制度的演变

http://www.cae.cn/cae/html/main/col244/2013-06/07/20130607093011985814862_1.html

[3]全国政协委员马敏建议尽快设立“文科院士”

https://www.sohu.com/a/127960325_114731

[4]国外的文科院士制度什么样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590544032480161932&wfr=spider&for=pc

[5]清华评出首批文科资深教授18人 这些教授有多牛?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590346224640433777&wfr=spider&for=pc

[6]为什么中国没有文科院士?

https://zhuanlan.zhihu.com/p/53154539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0

标签:中央研究院   院士   中国工程院   中国科学院   学部委员   学部   中国   自然科学   哲学社会科学   学者   教授   学术   领域   制度   我国   文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