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科技发明作品的多样性,才会有发明创新作品质量的提升

在(科技)创新教育中,先有发明创新作品的多样性,才有发明创新作品质量的提升。有句打油诗,“肥田不下籽,秧苗何处生”。科技创新教育的课时、教学内容不落地,“不劳而获”的高质量的学生发明作品从哪里来?只有先让科技创新教育的“种子”下“肥田”,不管是社会科学的发明创新(基础科学或知识创新)作品,比如概念、符号、原理、原则、公式……的创新,还是自然科学的发明创新(技术创新—创新类比赛的发明)作品,都一视同仁,视为发明创新作品,科技创新教育的成果—发明创新作品的数量和质量才上得去。

开拓科技发明作品的多样性,才会有发明创新作品质量的提升

假如这一局面不扭转,科技老师辅导出再多的学生发明作品,也是“易碎品”,人生的精力就会“耗死”在发明作品上。辅导的学生发明作品参加完创新类比赛或申请完专利就“碎”了。虽然社会科学的发明创新作品不一定能参加创新类比赛获奖,但是它的生命力不一定会比辅导学生的发明作品低,其推广应用的成本会比辅导学生的发明作品低。比如,浙江的杨远锋用组合法,取“?”号和“=”号的各一半,组合在一起,成了创新号“ ”。他给“创新”下的定义,创新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就是最好的例证。

开拓科技发明作品的多样性,才会有发明创新作品质量的提升

只有先解决科技创新教育成果取得的数量和质量问题,创新方法的教学和运用,师生才能由“比倒箍箍买鸭蛋”—用比倒创新方法去发明创新作品的方法,参加创新类比赛,转入到灵活运用创新方法,变创新方法“有法”为“无法”,实现创新能力的跨越和提升。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1

标签:易碎品   秧苗   质量   肥田   作品   组合   基础科学   打油诗   不劳而获   多样性   社会科学   数量   成果   方法   知识   学生   科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