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攻破之前,李自成曾写了一封求和信,崇祯为啥拒绝了?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看着这条霸气的宣言,试问还有哪个朝代的君主,能像明朝一样说出这么有底气的话。

天子守国门,说的是那个为了抵御北方蒙古各部,主动迁都到北京的朱棣。

君王死社稷,则是指那个兢兢业业了十七年,最后却把自己了结在一棵歪脖树上的崇祯。

紫禁城攻破之前,李自成曾写了一封求和信,崇祯为啥拒绝了?


【1】

1611年2月6日,当整个京城的人都在翘首以盼即将到来的春节时,紫禁城的慈庆宫里,有个男童呱呱坠地了,这个人就是以后的崇祯皇帝,现在还叫朱由检。

朱由检的母亲刘氏只是个地位仅高于宫女的选侍,虽说母凭子贵,但这句话好像并没有在刘氏身上灵验。

她生下儿子后,待遇也并没有比之前好,在崇祯才三岁的时候,刘氏抑郁而终。

自己不受宠,生母早逝,朱由检虽然身份高贵,却从小活在别人的白眼里。

没过多久,父亲朱常洛也撒手人寰,虽然有个哥哥,但其实俩人关系也没好到什么程度。

紫禁城攻破之前,李自成曾写了一封求和信,崇祯为啥拒绝了?

至于为什么哥哥最后把皇位传给他,那是因为哥哥跟自己的老爹一样,也是个短命的。

甚至还不如老爹,至少老爹还生了两个儿子,而哥哥除了皇位,一个种也没留下,环顾四周,也只能把皇位传给他了。

公元1627年,17岁的朱由检从木匠皇帝朱由校那里继承了皇位,成为大明王朝的新一任的掌舵人,年号崇祯。

紫禁城攻破之前,李自成曾写了一封求和信,崇祯为啥拒绝了?

崇祯在知道自己要当皇帝的时候,心情其实并没有多么愉快,如果是个四海太平的国家,这皇位来就来了,接着就是了。

但那个时候的明朝,已经是个烂摊子。

内有宦官魏忠贤只手遮天、结党营私,把整个大明朝搞得乌烟瘴气;外有日益强大的后金势力闹腾,时不时地侵扰一下边疆。

也不知道他点咋那么背,他登基时,正是小冰河最严重的时期,从洪武到崇祯18年,一共发生了自然灾害1101次左右,什么概念呢,就是差不多六天一次吧。

根据陕西通志记载:“崇祯六年,西安旱灾,米脂(地名)大旱,斗米千钱,人相食。”

百姓的日子苦得根本就过不下去。

紫禁城攻破之前,李自成曾写了一封求和信,崇祯为啥拒绝了?

明白人一看就知道,当这个皇帝不但享受不到九五至尊的荣华富贵,还要做好随时和明帝国这艘破败不堪的巨轮一起沉没的准备。

崇祯虽然对帝国的明天仍有担忧,却仍旧带有一丝年轻人的雄心,自信满满地朝着那个象征着无上权力的位子走去,成为了大明王朝的新一任皇帝。


【2】

崇祯在入职皇位的第一天,就明确了自己接下来的工作流程。

俗话说攘外必先安内,如果要把别人干掉,那也得先把自己家里的事整明白才行。

思来想去,崇祯决定先把魏忠贤办了,他虽然年少,却深知潜龙勿用的道理,不是不动,时机未到。

魏忠贤此时还不知道这个刚上任的皇帝,到底是个怎样的人物。

他先是给崇祯送去了四位美女试探,崇祯大喜:“多谢爱卿。”

但之后却不见宠幸。

紫禁城攻破之前,李自成曾写了一封求和信,崇祯为啥拒绝了?

接着魏忠贤又以退为进,以自己年岁已高为由,向崇祯提出辞呈,崇祯不仅没有答应,反而对他委以重任。

魏忠贤瞬间自我感觉良好,自己还是很受重视的。

为了进一步试探,魏忠贤又派自己的老相好客氏,也向崇祯提出了辞呈,没想到这次崇祯直接拍板同意了。

要知道客氏这一走,可是大大松动了魏忠贤在后宫的实力。

这么一来,魏忠贤更摸不清这位小皇帝的心思了。

与此同时,一些对时势敏感的大臣,很快就根据崇祯上台后的所作所为中,嗅到了其中微妙的变化。

紫禁城攻破之前,李自成曾写了一封求和信,崇祯为啥拒绝了?

先前出于天启皇帝对阉党格外信任,再加上他们又权势大,官员们也不敢对他们怎么样。

但现在不一样,是个聪明人都能看出来,这个新上任的崇祯皇帝已经有意铲除魏忠贤,所以纷纷弹劾魏忠贤结党营私,中饱私囊。

魏忠贤也不知道是不是太看重自己在崇祯心中的地位,这时候为自证清白,居然听信了别人的建议,主动向皇帝递交了辞呈。

紫禁城攻破之前,李自成曾写了一封求和信,崇祯为啥拒绝了?

万万没想到,崇祯这次居然干脆地同意了。

树倒猢狲散,崇祯不费吹灰之力就搜集到了魏党的诸多罪证,直接给他摆了“十大罪状”,一纸诏书把他发配到了皇陵守陵,并在半路上趁机“处死”了这个大明的毒瘤。

至此,大明集团的最后一届阉党组织,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整个过程仅仅用了三个月。

紫禁城攻破之前,李自成曾写了一封求和信,崇祯为啥拒绝了?

这时候,崇祯做了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情。

因为国家财务吃紧,他决定裁撤驿站,减少开支,但他不知道的是,正是自己这个小举动,改变了历史的走向,让大明王朝少活了几十年。


【3】

崇祯在登基前一直是个闲散王爷,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帝王培训,在他除掉魏忠贤时,忽略了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在朝廷里,文官集团和阉党之间其实是互相牵制的

现在魏忠贤倒台了,就意味着文官集团开始一家独大了,他们不但没有帮助崇祯振兴大明朝,反而与其他派别搞起了内斗,真遇到事情,也起不到什么关键作用。

尽管崇祯一直宵衣旰食地处理事务,依然没做出什么成效,君与臣之间更是丝毫没有默契可言,朝堂之上,他能够任用的大臣寥寥无几。

而且他年纪轻轻就已白发横生,身上的补丁也是一个接一个,和道光有得一拼。

紫禁城攻破之前,李自成曾写了一封求和信,崇祯为啥拒绝了?

但其实这也怪崇祯本身生性多疑的性格,根据史料记载,他登基17年,换了内阁首辅50人,刑部尚书17人,处死总督17人。

俗话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人家在位子上屁股都没坐热,随便一个错处就把人处死,也不给个补过机会,以后谁还敢卖命干活,他这一做法严重影响了朝廷内文官集团地正常运作。

紫禁城攻破之前,李自成曾写了一封求和信,崇祯为啥拒绝了?

而且还记得崇祯做的那件裁撤驿站的小事么,因为他这一决定,导致很多业务员就失业了,其中就有一个叫李自成的人丢了饭碗。

没办法,他找不到其别的活路,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投入了闯王的麾下,揭竿起义了。

在军中颇有威望的李自成,在闯王死后,就顺利地成为了第二代闯王。

紫禁城攻破之前,李自成曾写了一封求和信,崇祯为啥拒绝了?

为了镇压他们,崇祯派出了大将孙传庭,他先是杀了第一代闯王高迎,接着又把李自成打得屁滚尿流。

就在孙传庭要收拾了李自成的时候,崇祯居然听信谗言,觉得李自成不过是泥腿子一个,孙传庭所言过于夸张,就以欺君的罪名把他给抓起来了。

当时李自成的军队已经被基本打垮了,经过几年的休养生息,李自成已经做到几十万人了。

崇祯悔之晚矣,决定再次启用孙传庭。

孙传庭被关起来的这几年,不知道李自成能发展能有这么快,于是就盲目自信地对崇祯说:“五千精兵就够了!”

紫禁城攻破之前,李自成曾写了一封求和信,崇祯为啥拒绝了?

结果等孙传庭一到看见李自成的几十万的军队,瞬间就傻眼了,于是赶紧给崇祯写信表示增加点补给。

崇祯听后,这老毛病就犯了,表示:既然你答应了,就得办到,否则提头来见。

孙传庭收到命令后,也只能硬着头皮往前冲,此战明军几乎全军覆没。

至此,整个朝廷内的武将能用的也没几个了

紫禁城攻破之前,李自成曾写了一封求和信,崇祯为啥拒绝了?

本来崇祯还有一次东山再起的机会,但他却自己放弃了。

就在李自成一举攻破居庸关的时候,他并没有急着进攻京城,反而是写了封议和信派人交到了崇祯手里。

信里提出,只要崇祯肯封他为王,统领陕西地盘,犒军银百万,他就退兵。而且他还可以出兵去消灭满清。

按说,这样最起码能够保住大明的半壁江山,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但崇祯不想因为这件事情让后人诟病,所以他想着询问一下大臣,大殿上却一片沉默,谁也不想背负这个骂名。

于是,崇祯拒绝了议和。

紫禁城攻破之前,李自成曾写了一封求和信,崇祯为啥拒绝了?

得知消息后的李自成,第二天就攻破了紫禁城的大门。


【4】

就在李自成攻破紫禁城的前的一晚,崇祯做了一个让全后宫女人遭殃的决定

他先是赐死了皇后,又逼迫贵妃上吊,最后亲手砍死了自己的女儿,所有女眷,无一幸免(据说长女太平公主当时只是昏迷,才逃过此劫)。

紫禁城攻破之前,李自成曾写了一封求和信,崇祯为啥拒绝了?

紧接着,他又给三个皇子换上百姓的衣服,着人悄悄送出城,嘱咐道:“以后记得要隐姓埋名,切不可到处张扬。”

做完这一切,崇祯一个人默默在紫禁城里走了又走,把城墙摸了又摸,等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到金銮大殿上的时候,他看了一眼东方,似乎还能隐隐约约听到兵刃交接的破空声。

他闭上眼睛深吸一口气,再睁开,最后看了一眼金銮殿,毅然决然地向煤山走去。

临死前,崇祯写下百字的忏悔书,忏悔书上写着: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这也是他对大明王朝最后的温柔了。

紫禁城攻破之前,李自成曾写了一封求和信,崇祯为啥拒绝了?

崇祯这一生,虽然一直兢兢业业,丝毫不敢懈怠,但却硬是通过自己的勤奋,把明朝这个队伍彻底带散了。

那个曾经不可一世的大明朝,此刻像一个病入膏肓的老人一样,终于迎来了属于他最后的死亡。

公元1644年,大明亡。

电影《天下无贼》里面的黎叔说:“人心散了,队伍就不好带了。”

估计崇祯是没看这部电影的,否则不会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也不会把手里的牌打成这样。

不知道如果换做是以铁血著名的朱元璋坐在这个位子上,或者是换做曾经招抚四方诸夷的朱棣坐在这个位子上,会不会为这个摇摇晃晃的大明朝赢得一线生机呢?

或者要是崇祯当初没有处死魏忠贤呢?

应该也不会吧。

明朝灭亡的很大部分的原因是由于当时积弊已久,就如同一个形容枯槁的老者,已是大势所趋。

紫禁城攻破之前,李自成曾写了一封求和信,崇祯为啥拒绝了?

单凭崇祯一个人,是挽不住这要衰败的历史狂澜的,哪怕他身边能有像刘伯温、姚广孝、张居正那样的得力助手来辅佐,就算是有成效,也不过是回光返照,多苟延残喘几年而已

要说自古以来的亡国之君,有嗜酒亡国的、奢侈的、还有好色亡国的,但崇祯可是一不嗜酒、二不奢侈,三不好色,整日宵衣旰食,一心治国,历史上的皇帝恐怕没有几个可以和他相比。

就像清初张岱对崇祯的评价:“旰食宵衣,恭俭辛勤,万几无旷,即古之中兴令主,无以过之”。

所以,这么勤奋怎么还亡国?

想必,这一点也正是崇祯临死前都没想通的吧!

其实究其原因,也不过是王朝兴替,如是而已

. END .

#历史上那些亡国之君#

【文| 冰糖】

【编辑| 改改】

#历史上那些亡国之君

关注@鬼谷子思维,更多精彩人物传奇:

火烧紫禁城,逼死崇祯的“闯王”李自成,最后居然死在了农户手里


为了保命,他娶了100多位小妾,最终活到70岁,后人却投靠了清朝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6

标签:崇祯   紫禁城   闯王   宵衣旰食   阉党   大明   明朝   王朝   辞呈   文官   皇位   亡国   老爹   位子   皇帝   李自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