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情绪控制力超过90%的人,却仍有了“纵身一跃,一了百了”的冲动

我的情绪控制力超过90%的人,却仍有了“纵身一跃,一了百了”的冲动

>>>>

上海少年纵身跃下沪浦大桥的视频,没勇气打开看第二遍。

这个新闻下,很多人责怪少年“抗压性差”,不就是被骂了几句么,也至于放弃生命。

也很多人责怪少年的母亲,认为是她的语言暴力成为压垮少年的最后一根稻草。

从理智的角度讲,两种说法我都不喜欢。

我们不在现场,不了解悲剧发生前少年和母亲到底有怎样的对话,在这种情况下指责任何一方都是非常不妥当的。

但这些指责却让我们看到语言暴力的巨大威力

认为“骂几句不至于逼死人”的人,会把”骂“和”自杀“联系在一起,已经默认了语言暴力的力量。

大家不管怎么站队,大多因为这起事想起了曾经被语言暴力的自己——只不过有些人是暴力的实施者,下意识为自己开脱;有些人是受害者,自己挺过来了,觉得自己很棒,挺不过来的人不棒;还有些人也是受害者,愤怒于世间居然有人严重地伤害别人却拒不悔改。

我也想到了自己被语言暴力的经历,像我这种天性乐观,安稳度过青春期,经专业测试情绪控制力超过90%的人,也曾经在被亲人辱骂时,产生“纵身一跃”的冲动。

>>>>

事情发生在几年前,那次我妈外出度假,让我帮忙照料她的鱼和花。

一个月后她回来,发现鱼死了几条,花也枯了两盆,登时勃然大怒,对我进行了非常严厉的谴责。

我妈是个不错的妈妈,但像大部分她那个年代的父母一样,不懂什么亲子沟通,生气起来便口不择言。

不对,应该说,一发起脾气就会绞尽脑汁挑杀伤力大的词进行人身攻击。

她对我的谴责没半点承接,一下子就跳到了侮辱上,诸如“养你这么大有什么用”“你什么事都做不好”之类,滔滔不绝。

当时的我正站在窗台上擦玻璃,我家在六层,不算高,跳下去也要没命了。

要问我有没有冲动纵身一跃?

有。

但气急败坏间,我突然想到了“换位思考”,便对我妈说:

“你自己也养死过鱼,养死过花,你也会用这些话说你自己吗?”

话音一落,我妈立刻安静了。

此后,我再没遭遇过她这般郑重的语言暴力。

但小的语言暴力,还是偶尔会有。

>>>>

有一次,和我妈出门玩。

等地铁的时候,她注意到不远处一位路人,大咧咧地和我说:“你看那个人的脸,好多痘痘啊。”

我忙制止:“不要那样讲别人,别人听到会难过的。”

我妈不高兴了:“你以为谁都像你一样心思那么多?你这孩子就是心里有病。”

我气坏了。

几个月后,我妈和一位“因为不会说话所以人缘很糟”的人结伴旅游。

回来后,我问她旅游的情况。

没想到她说的不是“旅途见闻”,而是“和那个人出去简直了……。”

我问:“为什么这么说?”

她说:“和那个人一起出门,太尴尬了。她知道队伍里有东北人后,就说自己去过东北,这时候都还好。但紧接着她就开始讲东北的设施多简陋,出门连厕所都没有……我听了都不想说自己认识她!她是插队那会儿去的东北了,现在还拿那时候的事唠叨,都没人愿意理她。”

我说:“那你记得之前你在地铁上,说别人的脸……”

我妈立即不好意思地制止了我:“以后我可不能这么讲话了。”

人要“感同身受”,才能意识到自己行为的后果。

>>>>

“对自己的孩子进行语言暴力”,背后的原因非常多,细写起来都能写一本书。

这里有“权力欲”作祟,你老板惹毛你的时候更多,你敢用对孩子发脾气说的话说你老板吗?

还有“家族坏习惯”的传承,上一代人习惯用暴力的语言表达情绪,下一代有样学样,再传给下下一代……整个家族都不知道良好沟通是怎么回事。

还有情绪控制方面的问题……

要从根本上解决它们,需要花很多时间,但这不妨碍照搬一些做法,通过改变行为来改变自己。

《育儿基本》里提到的一些沟通方法就很值得一试。

我一直觉得,好的育儿书同时也是操作性强效果又佳的沟通教材,里面的孩子可以换成任何人。

沟通技巧

1.对孩子的表现做出反应前,先让自己停顿一下,几秒钟、几分钟、几个小时,甚至更长。以定在做出反应前,已经理解了孩子的感受、愿望和期待你做出的反应。

讲到这里时,作者举了个例子:

“孩子成绩不佳,马上对孩子表示”我很失望“。而不是去想孩子其实也一样不是那么预约,他需要的是帮助而不是责备;孩子被老师投诉,家长马上表示愤怒,而不是去了解他是否遇到了什么困难。这些都属于”条件反射式“反应,是沟通大忌。

2.关注事实,少做评价,就事论事,不胡乱联系。

比如,在我自己的经历里,“把花养死了”是事实,而“你长这么大有什么用”就属于胡乱联系的评价了。

倾听技巧

1.孩子和你说话时,停下手里在做的事,看着孩子,保持微笑。让孩子知道你在听,愿意听。

2.每次听孩子说话,都要让他完完整整地把话说完,不要打断孩子,不要不耐烦。

3.不嘲笑或贬斥孩子的说话内容;如果和孩子意见不同,等孩子全说完后,再发表自己的意见。

4.如果没听明白,请孩子做解释,直到听明白。

5.孩子主动帮助了自己,要及时对孩子表示感谢;孩子分享兴奋的事,要由衷地和他一起高兴;孩子表达对爸爸妈妈的不满,爸爸妈妈先反思自己,如果孩子说的有道理,就表示“下次我会注意”。

我很幸运,我妈虽然做不到每次都认真听我说话,但是,在我们发生冲突时,她会本能地重视我的话语,就算正在气头上,也能接收到我发出的信号,会立刻反思自己。

她不好意思说“下次我会注意。”实际上,真的注意到了。

>>>>

亲子间的沟通是双向的。作为孩子,并不是只能被动地接受父母的语言暴力。

有时候,我们也可以想办法让父母知道:不能这么讲话,这样很伤人。我们也要让父母体会到我们的感受。

记得四五岁的时被送去学钢琴。我的表现比同龄的小朋友差了好多,我妈像很多家长一样,搬出了“别人家的孩子”,诸如:“你瞧瞧别人家的孩子,弹得多好多好。”

有天,我又一次对我这么说,我发了脾气,一边大哭大闹,一边对她吼:“你觉得别人家的孩子好,你别要我了呀,你把我扔了不就行了,你去给别人当妈妈吧!”

我妈哄了我好久,这之后,我就没被“别人家的孩子”骚扰过了。

如果我能早意识到这件事的意义,就不会常常在和我妈发生冲突时草率关闭沟通的大门,以至于白白承受那么多语言暴力了。

我想,这世界上除了那种“只要出了坏事就是孩子的错”的让人讨厌的父母,也有很多父母像我妈妈这样,不完美,却一直努力寻找爱孩子的正确方式,不断成长。

任何关系都是双向的,心理学里有个词叫“共谋”,很多时候,我们只想到自己是“受害者”,而忽视了自己也是“共谋者”。

当我们还是小孩子时,能力有限,没法改变不利于自己的环境。

现在我们是成年人了,我们有能力不让童年时遭遇的语言暴力影响我们——我们可以管住自己的嘴,不暴力别人;也能保护自己,不被别人的语言暴力伤到。

文丨阿花

编丨小浪

想要知道更多优质童书的一手信息?

还得关注浪花朵朵童书(postwavekids)

转载投稿合作招聘

langhuaduoduo@hinabook.com

我的情绪控制力超过90%的人,却仍有了“纵身一跃,一了百了”的冲动

点击“阅读原文”,当当书香节购买签名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4

标签:子时   东北人   情绪   多好   控制力   受害者   双向   亲子   暴力   地铁   冲动   说话   父母   少年   语言   妈妈   孩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