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为什么我唾弃你的坟墓?

大秦帝国,我唾弃你的坟墓。

有一个质朴的道理:如果秦国这个国家的社会制度真的美好,就不会在顷刻间土崩瓦解。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到二世而亡,也就短短十四年。

如果秦国真的让人民生活的舒适,即使它不存在了,也会存在大量怀念它的遗民,但是即使是秦人也不爱他们的国。刘邦进入关中之后,秦国本地的老百姓对他夹道欢迎,可见秦国的民心根本不爱“他们的国”。人人都唾弃大秦帝国的坟墓。公元前206年,刘邦率兵攻入咸阳后,废除了秦帝国的严刑峻法,与民约法三章,深受严刑峻法苛政之苦的关中老百姓欢呼雀跃。之前的秦国是标准的特务国家,国民被鼓励互相告密,人伦道德丧尽。动辄触碰刑律而被重罚,稍微犯一点小事,即坐牢、丢命,整个国家如同密不透风的铁桶牢狱,不允许多想、多动。即使老老实实做顺民,也会被连坐制度牵连,民众们战战兢兢地苟延残喘,时时刻刻都等着被流放。

大秦帝国,为什么我唾弃你的坟墓?

《大秦赋》剧照

之所以网络上有人爱着历史上那个虎狼秦国,歌颂那个暴虐的秦始皇,无非是世界观出现了问题。

有着人本思想,心怀民生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

我实在不知道秦帝国和秦始皇有什么值得歌颂的。说实话,它们不值。

秦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秦始皇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可以说,秦国从来不是一个正义的国家,秦始皇从来不是一个高尚的人。


我先谈谈为什么秦帝国可以强大。其实它的强大,不过是因为极端榨取民心和民力,将人们的一切思想活力全部集中到战争上来。只要是不利于强兵的,无论是文化思想,还是组织形态,一律被强行粉碎掉。作为秦国的子民,你不但不允许批评国策,连赞颂国策一样不被允许,因为决策者需要的是没有脑子的人为他卖命,只需要无条件执行命令就可以,用不着你去讨论,讨论即是死罪。商鞅刚刚推行变法时,由于效果不错,一些秦人就说新法确实很好,商鞅立即将赞扬新法的人流放到边疆地区,从此没有任何人敢于讨论秦法的好坏了,“尽迁之於边城。其後民莫敢议令。”

商鞅变法是秦帝国国富兵强的关键原因。现在有“北漂”,而原名叫卫鞅的商鞅,是从卫国到秦国的“西漂”,他推崇的是法家理念,认为国家应该以酷吏为师。法家思想的核心就是,认为人性本是恶的,人人都是正在或者潜在的罪犯,国君是唯一不会错的人,但是他被一大群有罪的恶人包围在宫中,所以时刻处于危机四伏的境地。为了维系统治,国君应该用各种方法去让臣民疲于奔命,榨干所有人的体力、精力,让他们天天处于精疲力竭、濒于崩溃之中,这样的话这些罪人才没有多余的力气和心思作恶,国君自然就方便统治了。

大秦帝国,为什么我唾弃你的坟墓?

商鞅剧照

在秦国存在的岁月里,秦人不被允许有正常的娱乐活动,因为娱乐活动的享受会让他们心生懒惰而畏惧死亡。法家甚至认为,百姓家中不应该拥有多余的粮食,因为“民富而不用”、“民有余粮,则薄岁于燕”,有了多余的粮食他们就不再积极地为国君卖命了——反正过得好,用不着为国君拼命也能舒舒服服的过——这不是滋生偷懒思想吗?所以只有让他们勉强够吃饭,才能有继续拼命打仗做工的动力。

法家将国君和民众置于对立关系,用严刑峻法死死的约束人的思想和活动,使之感到处于恐惧和紧张之中,这样才不敢越雷池一步。在严酷的秦制之下,庶民绝无过问国家政策,只能是绝对的服从上级,做没有灵魂的木偶机器,无力反抗任君宰割而已。秦帝国的动员能力确实强大,但这建立在对国人的苛暴与钳制的基础上,令天下人皆苦不堪言。

法家还是鄙夷和厌恶道德的。所以秦帝国只推崇武力和服从,排斥道德。道德与人的独立思考有关,人有了道德就会有自主选择,就可能采取不服从君令的行为。比如,君主要制裁、追捕某个逃犯,希望国民都踊跃告密,结果有了道德观念的人肯定拒绝告密,这岂不是抗拒君权?如果人人都讲道德,就会产生自己的道德判断,则民众就不好治理了。法家要的,就是人人都没有道德,仅仅为了利益而行事,成为贪财怕死,趋利避害的人。怕死的人才畏惧上级和王权,趋利的人会选择服从,这样的国民才好管理。

法家的理想社会是这样的:人和人之间不能有情义的存在,因为有了情义,人们就不会互相检举、互相告密了。而没有了告密,国家就没法治理。告密被写进帝国法律,因为告密成风,有多少父子夫妻反目成仇,真是人人自危。依据史书记载,父子见面,如果没有什么事情从来都不说话,婆婆和媳妇之间都不敢多说,万一被对方报复而告密了呢?为了鼓励这种制度,还规定了妻子如果告密丈夫,就只没收丈夫的财产,不没收妻子的财产。至亲的亲人间尚且如此,何况邻里乎?

而滥杀黎民百姓,在秦国仅是一种家常便饭。他们对自己国民就狠,商鞅执法严酷,曾在渭河边一日处决囚犯七百人,河水因此变红,号哭之声惊天动地。他们对他国人民也狠。可以说,秦国的存在就是天下动乱的根源。有了秦国的铁骑,天下老百姓尸骨累累,到处是血泪孤儿,社会陷入腥风血雨的大动荡之中。依据《史记六国年表》的记载,其他六国加在一起,发动了36场战役,而秦国一个国家就发动了93次战役。仅仅是有数字记录的战役,前前后后至少被秦国杀死了400多万人口,给六国人民制造了最多的痛苦。

大秦帝国,为什么我唾弃你的坟墓?

残暴的秦始皇

以上这是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的情况。但即使是已经统一六国了,人口就没有继续下降吗?依据历史学家葛剑雄在《中国人口史》中的研究,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不但人口没有回升,到了12年后,全国人口反而比统一前骤减了至少50%,最少仅为1500万人左右。秦帝国视人命如草芥,秦始皇有一次巡游,途中被刺客用大石头投中了副车,秦始皇在大怒之下,下令把周围方圆百里之内的生物一概诛杀殆尽。至少有上万个无辜的百姓就这样被残忍的屠戮了,连家畜都全部杀掉。冤有头债有主,凭什么要滥杀其他无辜之人?这样嗜杀残暴的国家和君主,试问哪个不恨?

当初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为了调动一切资源为战争服务。当天下被统一之后,国君没有及时调整国策,所以必然会走向失败。秦王朝的建立的国家体制导致了什么结果呢?

首先,建立了以“皇帝”为至尊的君主专制体制。这使得皇权凌驾于整个社会之上,即“家天下”。其次,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国家治理模式。最后,建立了一整套的官僚制行政管理体制。

但这一套的副作用是明显的,缺陷很不少。

比如,秦制让权力过于高度集中,所以地方就丧失了活力和能力。维持这一套体制,需要供养大批的官僚和军队,极大地加重人民的负担。它强调、推崇的是君治,反对的是民治,不利于后世宪政的萌芽。就是不允许老百姓当家做主。这个体制还在思想、文化领域上制造沙漠,扼杀了民主和科学精神的产生和传播。之所以近代中国没有产生出影响世界的科学贡献,与此就有密切的联系。因为这一套是禁锢思想的东西,不是开放的东西。

秦制的某些措施,如度量衡,废封建、立郡县等等,确实有一些历史贡献。这是运用“恶”的杠杆启动的历史进步。但是秦国确立的专制君主集权政治,在后世也愈加有消极作用。特别是到了近代,专制专制集权成为阻碍中国社会进入现代化和科技发明创新的重大惰因。乾隆时期就拒绝了与英国开展外交和贸易,以至于错失了工业革命的良机,造成几十年后中国被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轰开国门的局面。秦帝国虽亡,但秦制不废弃,历朝历代皆效法秦政,实为文明进步的千年阻碍。

秦国推崇的法家是反对精英的,认为国家中本就不应该存在精英,而只留下平庸的人利于管理,所以对精英进行打压,要么屠杀,要么迁徙,使之在民众中失去影响力。后世君主热衷奉行的愚民政策,就是秦帝国打压精英政策的一脉相承。


秦始皇之所以统一六国,不是为了天下,而是为了家天下,让所有人世世代代被他和他的家族奴役。“秦皇刚毅戾深,乐以刑杀为威,专任狱吏而亲幸之,海内愁困无聊”。这个就是秦始皇做一切事的本质。他“扫六合,一天下”,非为其他,为了就是做超越周天子的专制集权共主。诚如唐人柳宗元、明清之际王夫之所言,秦皇之所为,全然出自一己私欲。为达此目的,可以没有任何道德底线、为所欲为、破坏一切。所以卢生一针见血地指出,“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说秦始皇“意得欲从”,就是说秦始皇之所以开启统一天下的霸业,并非是“”为了天下”,只不过是为了满足个人私欲。拿破仑起兵虽然也有私欲的一面,但更是为了铸造一个伟大的法兰西,就境界而论,秦始皇已经落了下乘。秦始皇风光无限的背后,是一部奴役天下臣民的血腥历史。对此,我们有何必要去歌颂这个人?

有人可能会说,秦始皇统一天下就是功绩。但历史的进步,主要在于文明的进步,而非政治的统一。所有用不文明手段获取的成功都是可耻的,如果只要是成功就应该被歌颂,那么我们也应该歌好好地颂制造了靖康之难、扬州十日、南京大XX的将领。

大秦帝国,为什么我唾弃你的坟墓?

秦始皇像

再者说,天下虽然被秦始皇用暴力强行一统,但如果没有继而改进国策,反而让民众继续生活在水深火热的地狱之中,这种野蛮的一统又有何进步意义?对老百姓又有何幸福可言?

如果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可以改弦易辙,从此变暴为宽,促进政治文明的进步,让民众的生活质量提高,不再生活在恐惧之中,繁荣文化思想,这才算社会的进步、文明的进步。但他只不过是继续用苛捐杂税压榨民众,用浩大且无休止的工程榨取民力,用繁杂到难以计数的律法来困囚人的活动,用焚烧书籍屠杀知识分子来消灭异端思想,用制造动乱消灭了天下超过一半的人口......这哪有什么文明的进步因素在里面?只不过是建立起一座以秦皇为权利中心的人间牢狱,国民世世代代受其奴役驱使。后世洪某全之流妄图建立的地上神国,其实也不过是秦帝国的升级版,只不过是多了一个神权在里面。

秦帝国有一套严酷的统治手段可以让国民对它害怕,也一直行之有效,所以秦始皇对武力这个东西过于自信,对人心向背不屑一顾,认为只要拥有了强大的武装就可以肆意妄为,就可以执敲扑而鞭笞宇内,反正没有其他社会力量可以对它制衡。在这种迷恋自信中,一步步超越了自己力量的极限,于是迅速走向了衰亡。对于这样一个失败的国家,一个造成民众困苦和流离失所的血腥帝王,我并不尊重它们。

总之:大秦帝国的坟墓被唾弃,不冤。


此外,有人说什么秦国底层民众可以通过军功改变命运,这个其实也是虚假幻象。

秦国确有军功授爵制度,将“耕战”列为秦民上升的通道,但这条通道非常窄小,上升的程度也非常有限,而且极容易发生阶层坠落。比如,有一条军功规定说:“能得甲首一者,赏爵一级,益田一顷,益宅九亩,除庶子一人”,其实这个“甲首”并非是敌人的普通首级,而是高级军官的头颅。杀死一个军官的难度可想而知,没有逆天运气万难做到。秦兵纵然杀敌几千几万,但一个普通士兵能够获得敌方军官首级的概率仅是寥寥无几。

但即使是侥幸获得对方军官的首级,终于获得了爵位,想要依靠战功继续升迁,也是千难万难万万难,最高也就达到第五个爵位等级。如果再有惊天动地的战功,也只能获取财物上的奖励,在政治地位上再进步已经绝无可能。但就是达到天花板的第五个等级,也是困难无比,其成功率不高于普通人一步步被选为宇航员,没上过军校的士兵成为元帅。

大秦帝国,为什么我唾弃你的坟墓?

秦兵的影视剧形象

而且进步极为困难,跌落则十分容易。由于秦国法律过于绵密,加上告密之风盛行,实际上老百姓随时随地就会莫名其妙地触犯秦法,坐在家里都会突遭飞来横祸,从而遭遇种种不测,真是时刻命悬一线、欲哭无泪、苦不堪言。有军功的人就可以减少一点被处罚的力度。秦国士兵在战场上流血搏命,大抵也就是为了获得比一般秦民更高的存活机会,这就是普通人的人生奋斗目标,而不是去获取什么爵位。

还有秦始皇搞的那个统一文字的“书同文”,其实也是在实践中失败了,并没有成功。秦始皇用国家行政力量搞“书同文”,就是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小篆。但小篆由于书写不易,其实并没有成功普及,而是被更加先进的隶书所取代。王蕴智在《殷周古文同源分化现象探索》中叙述道:“在汉字史上,小篆只起到了官样文字的作用,而不是一种流通文字,也不是汉字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主要环节”。在历史上,秦始皇推广的小篆只在很少的官方场合使用过几次,而民间从来没有普及过小篆这种东西。到了西汉建立之后,小篆早已经基本上销声匿迹,所以它被称之为“中国文字发展史上最短命的文字之一”。


作者:怀疑探索者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1

标签:帝国   国君   秦国   严刑峻法   小篆   军功   法家   国策   坟墓   民众   老百姓   国民   道德   思想   国家   天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