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漂中的毛泽东,如何在低谷期逆袭?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央视正在热播《中流击水》历史大片,青年毛泽东走出湖南,带着救亡图存的远大理想,来到当时的革命和思想的中心—北京,在这里改变了他的一生,他也改变了中国。


北漂中的毛泽东,如何在低谷期逆袭?


一九一八年,毛泽东借钱来到京都,由未来的岳父杨昌济介绍给李大钊,李让他担任图书馆的助理员,他在北京得以有一个栖身之地,每个月只有8块大洋,只能勉强在京都生活下来,可谓真正成了北漂一族。


北漂中的毛泽东,如何在低谷期逆袭?


为了省钱,毛泽东与蔡和森、萧子升、陈昆甫、罗章龙等8人租住在一间不到10平米的小房子里,毛泽东后来回忆这一幕时说:“我们大家都睡到炕上的时候,挤得几乎透不过气来。每逢我要翻身,得先同两旁的人打招呼。”


虽然生活艰苦,但这个来自湖南的农村青年却乐此不疲,因为,在这里,他可以看很多的书,接触不少思想先进的大人物。


北漂中的毛泽东,如何在低谷期逆袭?


1918年,如果你是北大知名教授,你去图书馆借书,一个湖南籍的助理员和你攀谈,你会耐心听他讲湖南土话吗?虽说这个湖南青年在湖南已经小有名气了,但是在北大这块精英聚集之地,他还只是一个来自外地的普通青年,默默无闻。1936年在延安毛主席曾向埃德加·斯诺诉说北大的经历:由于我的职位低下,人们都不愿同我来往。我的职责中有一项是登记来图书馆读报的人的姓名,可是他们大多数不把我当人看待。在那些来看报的人当中,我认出了一些新文化运动的著名领导者的名字,如傅斯年、罗家伦等等,我对他们抱有强烈的兴趣。我曾经试图同他们交谈政治和文化问题,可是他们都是些大忙人,没有时间听一个图书馆助理员讲南方土话。


尽管地位低廉,没有几个人愿意耐心地听这个来自湖南农村,带着浓厚湘潭口音的年轻人讲自已的理想,但毛泽东并没有丧气,他积极参加学校的种讲座和新闻会。在北大学习的这段时间,使毛泽东得以更广泛地接触新事物、接受新思想,而且这段时间毛泽东主席还收获了爱情。


尽管北漂遭冷遇,但是属于青年毛泽东的那份自信和书生意气,却难能可贵!吃得苦, 霸得蛮, 不怕死, 耐得烦。湖南人的这种性格,让毛泽东艰苦的环境中奋勇向前,他想到的不是自已,而是天下苍生。在北大图书馆工作期间,毛泽东在李大钊、陈独秀等人的影响下,逐渐建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虽然,备受同辈轻视,但是接触学习了当时最先进的思想,在北大图书馆那段“打工”经历,遇到人生中的“真正的老师”,让青年毛泽东才由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成为了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这位伟人,曾经是北京大学图书馆的管理员,拿着最低工资,是当时鼎鼎有名的学者和革命家身边的无名小卒。但在北大的这一段经历,也正是他革命的起点,是他传奇的一生重要的转折点。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4

标签:新文化运动   京都   救亡图存   湘潭   助理员   延安   土话   湖南   低谷   北京   艰苦   北大   图书馆   思想   青年   时间   毛泽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