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与两湖书院

1890年(光绪十六年)四月,张之洞于武昌营坊口都司湖畔创建两湖书院。经费主要出自湘、鄂两省茶商捐赀,故名"两湖书院",专取两湖士子入学肄业,每省员额两百名,另为报答茶商资助,专录商籍学生四十人。1903年,两湖书院改为文高等学堂,亦称两湖大学堂。不久又称为两湖总师范学堂。

"书院" 是我国历史上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始见于唐代。它最初只是官方藏书、校书的地方,真正具有聚徒讲学性质的书院,起源于庐山国学--著名的白鹿洞书院的前身。此后,许多书院相继创建,包括知名度极高的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蒿阳书院、石鼓书院和睢阳书院等。到了南宋,书院更是一片昌荣,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组织之严密,制度之完善,都是空前的,几乎取代了官学,成为主要的教育机构。清初,统治者曾采取对书院抑制的政策,直至雍正十一年(1733)才令各省会设书院,属官方性质。后发展到两千余所,数量大大超过前代。

张之洞与两湖书院

1891年,张之洞札令湖北、湖南两省学使通饬各属,选调才识出群、志行不苟的秀才各100名人学,因茶商捐助办学,另收录茶商子弟40名。课程分经学、史学、理学、文学四门,还可兼习有关科目,另设算学、经济两门为兼习课。每月朔日为官课,望日为分教师课,称"朔课"、"望课"。各课延聘名师分教,著名的地理学家和书法家杨守敬、数学家和翻译家华蘅芳、音韵学家沈勇植以及易顺鼎、杨锐、汪康年、姚晋圻、周树模、陈三立、屠寄、邹代钩等名流都曾任教该院。 两湖书院不设山长,而设提调一人主管,监院二人副之。后改提调为院长,以梁鼎芬充任,继任者有蒯光典、王同愈、黄绍箕等。每月官、师二课,都严于考核,学生成绩提高很快。1893年乡试时,该院肄业生中试者达23人之多。1896年仿学堂办法进行改革,月课改为日课,分经、史、舆地、算学四门,后又增设格致、兵法、体操等课。

诸生按日上堂听课作笔记,分教按日查斋,严格管理。每学期大考一次,张之洞亲临主持。后改选调制为招考录取制,保证了生源质量。 两湖书院学制5年,合格者择优咨送请奖录用,不合格者令其归家。有一部分优秀学生还由官费送出国深造。自立军领导人唐才常、辛亥革命领袖黄兴等都曾是两湖书院学生。

清光绪十六年(1890),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武昌都司湖畔,就是今天武汉音乐学院、实验小学、45中和原医大"附一"的住院部所在地,创办的"两湖书院",为晚清时期湖北省的最高学府。其规模和水准恐怕是今日我们武音人所难以想象的。

张之洞与两湖书院

据有关记载:院内有一大讲堂(相当于主教学楼),堂前有两书库(相当于图书馆),中间是供祭祀湖南、湖北两省先贤的楚学祠。前置斋舍两百间,供普通生住院肄业;后置斋舍四十间,供商籍生徒(官商子弟)使用,分别称南斋和北斋,以天干地支编号。每间斋舍前有书房,后有寝室,类似今天一室一厅的小套间。书院前后有两湖,风廊月榭,荷红藻绿,环境十分雅静优美。住院生的定额是两省各招收100名,由各省学政调取保送。被保送者必须是"或才识出群,或多闻博览,或志行不苟、或好学深思"。另因办学经费得到商界大量认捐,故另设40个名额给商籍学生,由书院甄别考核录取。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扩招"。书院开设的课程有经学、史学、理学、算学、经济学五门,分由五位资深教习执教。住院学生每月发膏火银(意为灯油费,即今之助学金)4两;每月初一、十五考课,除特别不用心者外,均有奖励。每学期大考一次,张之洞亲临主持。后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影响下,课程设置又改为经学、史学、地理、数学、博物、化学及兵操(军训)等科。任教者不乏当时之名流,如地理学家杨守敬、数学兼翻译家华蘅芳、音韵学家沈曾植等均应聘执教。同时,教师开始有"主讲"(相当于教授)、"助教"之分。后来,为保证生源质量,招生制度由选调制改为招考录取制。书院学制定为5年,学完之后,合格者择优咨送请奖录用,不合格者令其归家。部分优秀学生还由官费送出国深造。清末维新派领袖、自立军领导人唐才常,辛亥革命领袖黄兴等都曾是两湖书院的学生。

1896年两湖书院改革课程,聘进了一批博闻广见、学有专长的近代型师资,计有教习16位。其分别为:经学3人、史学2人、地理2人、兵法史略学1人、算学3人、博物1人、化学1人、天文1人、测量2人。这些教习,有的是旧学的饱学之士,有的是新学的敏锐探求者,不仅学业有专攻,而且富有教学和实际工作经验。他们待遇优厚:分教者(清末书院改革课程,实行分科教学,一些书院设立此职以司某一专门课程的讲授与课卷批阅)每月薪银100两(当时米价最高时一石即10斗才值2-3两),另配房屋一栋。每逢书院开学,湖广总督张之洞必率文武百官到院参加开学仪式,先率师生向孔子神位行三跪九叩礼,后率百官向监督及教习行叩首礼。

张之洞与两湖书院

张之洞热心教育,且身体力行,尊师重教,吸引了各方名流来书院任教,组成一支实力强大的师资队伍,使书院在短短12年里发展迅速,影响极大。先后在此执教过的有清末民初著名教育家、史学教习姚晋圻(辛亥革命后任湖北省教育司司长);冶金专家李维格(后任汉阳铁厂总办);地理教习邹代均(曾任湖北舆图(地图)总局总纂);时国内首屈一指的数学家、翻译家,曾帮曾国藩建造轮船并被鄂人奉为泰斗的华蘅芳;著名教育家、两湖书院监督黄绍箕(后被延聘为京大学堂总办)等等。 两湖书院自成立至1902年止的12年中,造就了大批人才,据光绪34年(1908)至宣统2年(1910)间湖广总督咨报学部对曾在两湖书院肄业过的64人作跟踪调查的结果:64人中后留学的有30人(其中留日24人、留美2人、留欧4人);留学期间学习的专业分别是,学教育的7人,学军事、警察的7人,学工业的2人,学法商的9人,其余5人不知所学。64人中后来服务于教育界的47人,参加革命的14人(詹才学、黄兴等),从政者3人。在教育界任职的47人中,担任学堂监督与堂长者12人,教文史的11人,教数理化的10人,教农学和工学的3人,教其它的11人。

张之洞与两湖书院

1903年,两湖书院改为文高等学堂,亦称两湖大学堂。1906年,张之洞又拨款四万三千两,再为"两湖总师范学堂",附设初等、高等小学各一,作为学生实习之处所。学堂规模也进一步扩大,计划招生1200名,实招700多名。与书院相比,学堂制是逐渐与西方学制接轨的过渡形式。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1889-1971)即为该学堂的毕业生。 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旧址位于武昌繁华的解放路南段,旧址的前身是清朝张之洞创办的"两湖书院",现为武昌实验小学等单位的所在地,当年的大部分建筑已恢复了模样。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9

标签:两湖   湖广   辛亥革命   书院   武昌   算学   茶商   教习   翻译家   经学   合格者   史学   学堂   课程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