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江中打捞出一个印章,转手卖出1300万,3年后却大难临头

明朝末年,如张廷玉所写:“万里长城万里空,百世英雄百世梦”。自从明崇祯皇帝继位起,内忧外患更是泛滥,外有满清虎视眈眈,内有农民起义军威胁朝政。说起明末的农民起义军,大家首先会想到的就是那个覆灭了明王朝的李自成,其实在当时还有一位农民起义军的领袖和李自成一样活跃,到最后这位领袖还在四川成都称了帝,他就是——张献忠。

村民江中打捞出一个印章,转手卖出1300万,3年后却大难临头

据史料记载,张献忠于1606年出生于陕西延安府,是庆阳卫定边县的人,但因出生贫寒,从小便跟着父亲走南闯北做着红枣买卖的生意。长大后的他,因生性倔强,且经常为人打抱不平,便做了一名捕快。在全国农民起义闹得轰轰烈烈的崇祯年间,对当时朝政早有不满的张献忠也组建了一个自己的农民队伍,且在很短的时间里将队伍发展壮大了起来。

再到后来,张献忠带领自己的起义军攻下了明太祖朱元璋的家乡凤阳,还焚毁了皇陵,此举让他闻名于全国。因凤阳作战的成功,张献忠便借着这股士气向襄阳南下。到1643年(崇祯16年),张献忠攻下了武昌,并建立大西政权,后又攻入四川,并在成都称帝,定都于成都,改年号为“大顺”。在大顺三年时,张献忠死在了清军肃亲王的箭下,一位传奇人物的一生就此终结。

村民江中打捞出一个印章,转手卖出1300万,3年后却大难临头

对于张献忠的人物评价向来都是毁誉各半的,但是有一点却一直都是人们乐此不疲的去谈论的,那就是传说中张献忠在四川期间所积累的大量宝物,可能有人会觉得奇怪,这个为什么能够成为谈资呢?那是这些宝物在张献忠的政权覆灭后都不翼而飞了,有传言说,张献忠怕自己的财宝被敌人夺走,便在“大顺”灭国之前将这些财宝都沉入了岷江之中。这一传说在2005年之前都未得到证实。

2005年,四川省江口县的政府为治理经当地流过的岷江,请了大量的工人来兴修水利。没曾想到,正在大家施工时,竟然挖出了许多银锭,从上面的铭文和银锭形状推断出这个是来自于明朝,这些银锭数量之多,别开历史价值,光是按照当时银子的市场价值来看,这也是一笔不小的财富。就这样在岷江发现银子的消息慢慢的传开了。

村民江中打捞出一个印章,转手卖出1300万,3年后却大难临头

周边的村民也前来寻宝,这些村民中有一位宋姓青年就从岷江边捞出了一个印章,这个印章和之前村民发现的银子有所不同,这个印章是由纯金打造的,上面还刻着“永昌大元帅”的字样,这个印章的价值明显比那些银锭高。这位宋姓青年在挖到这个印章之后一刻也没停留,从小家境不好的他也知道,如果他挖到的是文物,那么就可以卖到不少的价钱。

宋某就将挖到的这个印章当做成了自己的改变命运的钥匙。不知此物真伪的他,还偷偷找到了博物馆的专家鉴定,专家因他拿来的这枚印大为吃惊,因为专家看出了这个是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的东西,还可能是随身携带的,有极大的历史研究意义。这位专家当即就让宋姓青年将这个印章上交国家,并且告诉他国家一定会给他补偿金的,但是宋某拒绝了。

村民江中打捞出一个印章,转手卖出1300万,3年后却大难临头

回家之后,宋某走到哪里都带着这枚印章,生怕被别人给偷走了。但是总是这样带在身上也不是个长久之计,为了避免今后夜长梦多,宋某将印章以1300万的价格倒卖了出去,却没想到3年后将大难临头。

当时拿到1300万元的宋某难以抑制开心,世代务农的家庭哪里见过这么多的钱,宋某认为自己的命运终将有所改变。但是令他没有想到的是,三年后国家的文物部门听说这个事情,还专门的组织了人员调查,调查最终也证实了宋某贩卖文物的事实。于是宋某以私自贩卖文物的主要嫌疑人被抓捕入狱,庭审过后也是不可避免的牢狱之灾。

村民江中打捞出一个印章,转手卖出1300万,3年后却大难临头

不要因为一己私利去进行一些见不得光的勾当,就如倒卖文物本就是一个违法行为,试想,如果我们所有人都如宋某这般倒卖文物,让文物流落海外,落入外国人手里,那我们国家将会承受多么大的损失。而我们想要拿这些文物就更是难上加难的事情,所以一旦我们发现了文物,就应当上报给有关部门,请他们进行妥善保管。倒卖文物等违法行为应该被所有人拒绝才是。

参考资料:

《万里长城万里空,百世英雄百世梦》

《明史》

《平寇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6

标签:岷江   印章   崇祯   大顺   凤阳   万里长城   百世   明朝   银锭   起义军   大难临头   银子   村民   文物   年后   农民   专家   国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