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班石》发表于2010年10月11日《兰州日报》作者昨日重游积石山


《鲁班石》发表于2010年10月11日《兰州日报》作者昨日重游积石山


《鲁班石》发表于2010年10月11日《兰州日报》作者昨日重游积石山


《鲁班石》发表于2010年10月11日《兰州日报》作者昨日重游积石山


《鲁班石》发表于2010年10月11日《兰州日报》作者昨日重游积石山


《鲁班石》发表于2010年10月11日《兰州日报》作者昨日重游积石山


《鲁班石》发表于2010年10月11日《兰州日报》作者昨日重游积石山


《鲁班石》发表于2010年10月11日《兰州日报》作者昨日重游积石山


《鲁班石》发表于2010年10月11日《兰州日报》作者昨日重游积石山


《鲁班石》发表于2010年10月11日《兰州日报》作者昨日重游积石山

2010-10-28

钟翔

作家,著《乡村里的路》等,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 头条文章作者。

鲁班石

游兴稍浓的人,一旦到了甘肃积石山县,一定会到尕护林石海风景区,看一眼鲁班石的。
鲁班,姓公输,名般,鲁国人(今山东滕州人),出身于世代工匠家庭,在机械、土木、手工工艺等方面,都有很大的贡献。传说曲尺(也叫矩或鲁班尺)、墨斗、刨子、钻子、石磨、凿子、铲子等工具,都是由他发明的。
鲁班石一说,查查资料,史书上没有详细的记载。在读师范时,积石山来的几个同学,多次给我提及,说其如何如何神秘,有着怎样奇妙的传说,就在临近的积石山境内,离得不远,花不上一天时间,就可一睹它的尊容了。但提过之后,放在一边,忙学习,忙生活,被俗世的浮尘,给淹没了。
多年后的一天,和红,儿子钊儿,在县城租了一辆夏利轿车,朝尕护林方向奔去。路的两边,是大片绿色的草滩,或高或低,四处分布着。茂盛的苞谷杆,比人的身材还高,在吹来的大风中,哗啦哗啦作响,似在拍手欢迎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金黄色的大片油菜花,引来无数飞舞的蜜蜂,嘤嘤嗡嗡,四处喧闹。一块块庄稼地里,三三两两的农人,悠然的挥锨抡锄,静静劳作。
坐在副驾位置上的钊儿,不停的看看这,望望那,一见新奇的东西,就 伸手指着,叫嚷着,要我俩也一同转过头去,随他去看。没走多远,“积石山民俗村”几个大字的山门,高高竖立在眼前,心想要去的目的地,可能不远了。问问年轻的司机,说还远着呢,还要爬山,拐弯,上坡,需十多分钟吧。进了山门,两边的大山似要挤压过来,川道慢慢变窄了,只剩下一条山沟,我们的车子,就在沟底的小路上,或哼哼爬着,或灵巧拐弯,或上下颠簸。
水泥硬化的小路,窄窄的,仅能容下并排通行的两辆汽车。路面的水泥,黝黑黝黑的,边缘的茬口很新,有一尺来厚,估计铺成的时间不长,不超过一年吧。司机师傅说,自从这山上发现了鲁班石,尕护林这小小的地方,就远近闻名了,成了有名的旅游风景区,吸引着省内外的许多游客,来此观光、赏景、避暑,给地方带来了经济收入,。
过了一袋烟工夫,看见路边“石海风景区欢迎您”字样的牌子,背景图是蓝天白云,堆砌的石头,红花绿草,潺潺的流水。打扮入时的三五个外地游客,站在牌下,正仰头观看。年轻貌美的一位女子,不停的指着,笑着,显得极为兴奋。两边的草滩和林地上,停着各种各样的轿车,撑起了一顶顶帐篷,五颜六色的,极为艳丽,像盛开的一朵朵鲜花。游客们或在林地上随意穿行,或在塑料椅上躺着赏景,或在偏僻处蹲下来闲谈。他们穿着不一,说方言的,说普通话的,看得出他们来自四面八方,全国各地。
下车付过租费,往前走去,远远看见大象状的一块巨石,高高矗立着。到了跟前,才知道是由众多的大石头,层层砌筑而成的。巨石背面,刻有红色的“石海风景区”五个字,前二字大,后三字小,落款处写着2006年7月1日,设计人为江富元。
我想,既然是“石海”,就应该有许多石头的吧。站到高处望去,西南面的树林里、草丛中、沙滩上,果然看见无数的石头,或大或小,时隐时现,四处散布着。红问鲁班石在哪儿,我说我也首次来,说不上,慢慢找去,一定会见到的。大约过了三五分钟,看见树木掩映的鹅卵石小径上,忽然闪出几个人来,说说笑笑的,很是开心,我想他们可能看了鲁班石,饱了眼福,心满意足,才返回来的吧!
树丛中的小径,两尺多宽,歪歪曲曲的,镶满了大大小小的石头,时高时低,随意延伸。石头尖尖的棱角,不断磕碰着脚底,生疼生疼的,使人不由慢下来,一步步挪着。撑着遮阳伞的女子,三三两两的,或在草滩上悄声嘀咕,或在丛林中穿行,或在小溪边洗脚。牛大羊大的石头,或隐或显,星星点点,显得更加醒目、鲜亮,像大海上卷的朵朵浪花。
大约走了一百来米,房间大的一块巨石,堵挡在眼前,刻有红色的“鲁班石”三个字。钊儿见了,就高兴得跳起来,边往前跑,边大声的喊,我看见鲁班石了—— 我看见鲁班石了—— 似乎比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还要兴奋。
鲁班石以西,是块较小的椭圆形石头,表面光光滑滑的,涂有白色的涂料或油漆,刻着鲁班石传说的文字。许是被大风长期吹刮,日晒雨淋,不少字迹模糊了,看不清楚。扶了近视眼镜,弓腰凑到跟前,仔细看起来。
“相传很久以前,炳灵寺已名扬天下,且商贾云集,香火鼎盛。但由于道路崎岖艰难,又要用皮筏摆渡过河。黄河水急浪高,筏翻人亡时有发生。鲁班见此情景,决心在黄河上架一座桥。沿积石山麓寻找到了很多筑桥的上等石料,这些石料如何能够运到炳灵寺旁的黄河岸边呢?他冥思苦想多日。一天深夜,神灵托梦给他,何不赶着羊走山川呢?此法让鲁班惊喜若狂。凌晨,他施以法力,点石为羊,缓缓的在途中行进着。农历五月初五拂晓,他赶着‘羊群’途径这里时,被一早起担水的村姑发现。村姑望着这满川道的‘羊’,惊奇的大喊:‘快来看啊,那里跑来了这么多的羊啊!’话音未落,‘羊’瞬间变成了石头,纹丝不动。鲁班见此情景,长叹一声,瘫坐在这块石头上,留下了深深的坐痕,至今仍清晰可见。”
看完这段文字,心里像被什么东西给堵住了,郁郁的,不舒畅得很。这个村姑啊,你只管担你的水,回家生火做饭,干份内的事儿,何必要在大清早多嘴,大呼小叫,多管闲事呢。不知正在兴头上的鲁班,当初是一种怎样的一种心情?此后是否想出了另外的法子,运走了石头?黄河上的大桥,不知架成了没有?
环顾四周,数不清的一块块石头,像白色的一只只绵羊,或在地上静卧,或伸脖遥望,或低头吃草。我不知这些石头,在此静待了多少年,经历了怎样的风风雨雨,见证过多少岁月的变迁。
转念一想,在这偏远的高山,远离大河的地方,这么多的石头,究竟是从那里来的?
路边牌子上的文字说,这些石头,有几千年沧桑的历史,是珍贵的冰川地质遗迹。由此想到,在很久以前,这里终年积雪,是严寒封冻的冰川地带。厚厚的冰川,受到强烈的挤压,急速前进,切割山谷两旁的石头,并将它们带往下游,来到很远的地方。后来由于温室效应,天气变暖,冰河退缩,这些巨大的石头,就留在了河道上,留在了两旁的山坡上。眼前的这一幕,不就是这样形成的么!
我这样神思飞扬,意绪万千时,红和钊儿已经爬上鲁班石,转来转去的观看,换着姿势拍照。尤其是钊儿,不停地跑来跑去,大呼小叫,做出各种惹人发笑的动作。我踩着台阶,上到鲁班石上,看见中间圆圆的窝坑,鲁班坐下的压痕,半尺多深,直径两尺左右,里面积满了雨水,混混浊浊的。
站在鲁班石上,是踩在了巨人肩上,就该尽一份绵薄之力,实现其未了的心愿。这样想时,开始真诚的祈祷,愿得到全能的真主的相助,将这千年不动的石头,运到最最需要的地方,为民间造福。

《鲁班石》发表于2010年10月11日《兰州日报》作者昨日重游积石山


《鲁班石》发表于2010年10月11日《兰州日报》作者昨日重游积石山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4

标签:石山   冰川   草滩   黄河   兰州   村姑   山门   大呼小叫   小径   石料   巨石   风景区   石头   昨日   游客   文字   地方   日报   作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