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的顶点是科幻,交通的终点是传送吗?

为什么我们可能永远不想使用这项技术?


堵在路上的你是否也会有过一瞬间想要直接传送到目的地?


就像游戏、电影中,往传送机面前一站瞬间就到达了万里之外。


正所谓科学的顶点是科幻,在科幻电影中传送这种物理层面的位移虽然没有穿越时间这种时空层面更受欢迎,但也有不少作品表达其对传送「技术」的设想。


科技的顶点是科幻,交通的终点是传送吗?


在电影《Stargate》中,传送是需要通过星际之门(一种圆环形的外星人设备,它允许人被远程传送到配对的宇宙级距离外的设备);在《星际迷航》中传送设备则变成了一个传送阵,用高能粒子束将物品或生物体分解成亚原子粒子并将其发送到目标区域;而福克斯的电影《The Fly》中,人类要实现传送则需要进入一个传送仓中……

事实上,传送这种技术并不只存在于科幻电影中,而在现实世界也已经存在了

爱因斯坦和他的两位同事波多尔斯基和罗森在1935年的一篇论文中提出了这个理论,后来在20世纪90年代的实验中证明了这一点。几十年来,我们知道在量子水平上,将粒子从一个位置传送到另一个位置是可能的。没有任何物理定律可以阻止人类和物体在一个地方的超现实的粒子云中去物质化,并在非常遥远的地方再物质化,比如北极光滑皎洁的冰原或欧洲乡村布满花粉的花丛中,大自然不会阻止我们在短时间内旅行到太空中的另一个地方。

其实,关于传送技术的最大难题并非是科学层面上的,而是其与穿越时空所需面对的祖父悖论类似的哲学问题

01 传送后的你还是原来的你吗?


人们对传送的美好源于其对空间规则的打破,在人类数百万年的文明中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即便是交通工具越来越发达也未发生质的改变,均是低速位移,即便是最快的火箭要到达离人类最近的地外星球月球也需要以天计算,于是能够以秒计算的传送技术被人们寄予期待。

本质上传送技术是一项谋杀技术,即磨灭原来的你,将你的物质信息完美复制到另一个地点,但这个过程就像大家在抄班里学霸作业时一样,有的人在传抄的过程中会正确的将X写成X,而有的人则会把X抄成「+」号,在许多电影中也有有因传送至树木中、墙体内而命丧黄泉的。

不过这并非是最可怕的,如果你知道你所爱的人的原始身体会被摧毁,而在另一端却被一个无法分辨的复制品所取代,你会没事吗?

传送的想法要求我们首先回答是什么让我们成为我们自己的问题。

我们中的一些人相信我们的个性和记忆,我们的整个身份,都与我们的大脑结构息息相关。只要我们有一个完美的大脑复制品,那么我们当中就有同样的人。但是我们中的一些人相信人类有一些无形的东西,我们不能复制一个人,因为我们不能复制灵魂。我们的内心是这种飘渺的、幽灵般的薄雾,我们称之为人的精神,它不受我们的原子或身体的束缚。

那么哪个是事实呢?只要你的复制品有相同的化学性质,它还是你吗?还是你的复制品只是一个有脸但没有灵魂的存在?


科技的顶点是科幻,交通的终点是传送吗?

「苍蝇」传送机的3D模型


02 传送技术的两条路


起初,量子力学定律似乎禁止隐形传态。为了完美复制一个人,我们需要知道他们原子的确切位置和能量,但海森堡测不准原理告诉我们这是不可能的。你不可能既知道粒子的位置又知道粒子的能量,这样就不可能有原始人的完美副本,但是有办法绕过这一定律。

量子隐形传态涉及粒子的纠缠,当粒子纠缠在一起时,它们有一种特殊的联系。无论他们相距多远,他们都在继续相互影响。改变纠缠对中的一个粒子,也会改变对中的第二个粒子。换句话说,它们的波函数是同步的。这正是爱因斯坦、波多尔斯基和罗森1935年论文的主题。

这一猜想在1993年的实验证明得到了证明。通过拥有三个独立的粒子,并利用纠缠现象,研究人员能够将一个粒子的信息传递给另一个粒子,本质上是对原始粒子的完美复制,不过这种方法破坏了原始粒子(通常是光子),换句话来说传送的不是物质本身,而是信息被远距离传送。这就相当于将一个粒子的数据被粘贴到作为画布的另一个粒子上,用这种量子技术进行瞬间移动,你最初的自我就会被抹去,只有你是谁的数据才会穿越空间,重新组合成你自己


科技的顶点是科幻,交通的终点是传送吗?

量子隐形传态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我们从粒子A和B开始,在加入粒子C后,我们将其与粒子B纠缠在一起,这样它们现在可以相互影响。粒子A和C接触,粒子A的信息转移到粒子C上。然而,由于B和C之前已经纠缠在一起,这意味着当A的信息转移到C上时,它也会自动转移到B上。原件被销毁了,所以我们只剩下一个粒子A。


物理学家史蒂文·布鲁姆的这个方程显示了将一个人分解到原子水平进行传送需要一个城市一年消耗的能量


科技的顶点是科幻,交通的终点是传送吗?

物理学家史蒂文·布鲁姆的这个方程显示了将一个人分解到原子水平进行传送需要一个城市一年消耗的能量


量子隐形传态这条路要完成人体如此规模的原子数精确传送是十分困难的,当然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更为精确的传送方法——经典隐形传态。它不是量子纠缠,不会涉及到粒子,不过它很复杂,需要大量的能量。


经典隐形传态利用了物质的第五种状态——玻色-爱因斯坦凝聚(Bose–Einstein condensate,简称BEC)。BEC是在实验室里发现的,1938年彼得·卡皮查、约翰·艾伦和冬·麦色纳(Don Misener)发现氦-4在降温到2.2 K时会成为一种叫做超流体的新的液体状态,而这便是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玻色-爱因斯坦的主要特点是非常冷,甚至比太空还冷,在那里原子被冷却到绝对零度以上几十亿分之一度(约等于绝对零度)。

原理大致如下:把铷原子放在BEC状态下,当一束物质(由更多的铷原子组成)与BEC接触时,它会想要降低它的能量以匹配BEC的能量,任何多余的能量都被转换成包含物质束信息的爆发光,然后这种光沿着光纤电缆传播到达另一个BEC,原始的物质束再次产生。

一团原子被冷却到接近绝对零度。尖峰显示了BEC的形成。它们非常难制造,但是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个实验室在1995年成功做到了这一点。美国宇航局/JPL-加州理工学院拍摄的图像。


科技的顶点是科幻,交通的终点是传送吗?


虽然隐形传态技术比量子方法更有前途的方向,但由你体内所有万亿和万亿原子的状态都不会被准确记录,机器在扫描你的身体并记录后并不会产生一个完美的副本,如果将经典隐形传态应用在传送技术上结果可能更糟。

迄今为止,人类已经能够传送光子、钙原子和铍原子,下一步是运输活的有机体,如病毒或类似的复杂分子。但是随着尺寸的增大难度也随之增加,一些科学家认为不可能传送像人类一样复杂的宏观物体,因为仅要扫描一个人体原子信息就至少需消化10000倍于全球数据总储量的数据,以2011年全球的信息流量速度运转需要1080万年才能解构人体、信息传送与重构人体。

更悲观的是,生命就像是一条连绵不断的意识溪流,有且只有你自己才能感受到生命所带来的喜怒哀乐,而传送的可怕之处在于让这条意识溪流断流了一瞬,那么通过重构躯体你还是此前的你吗?

或许物品、物质才是传送技术的最佳归宿。

原文标题:《The unfortunate reality of transmission》

--科技智谷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3

标签:爱因斯坦   绝对零度   复制品   量子   科幻   粒子   顶点   终点   原子   能量   原始   物质   人体   人类   完美   交通   地方   技术   科技   信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