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是否真有“温酒斩华雄”式的大将阵前单挑?


古代是否真有“温酒斩华雄”式的大将阵前单挑?

瀚海狼山(匈奴狼山)最近做了少量的,关于古代的军事分析,比如论证了李元霸式的数百上千斤的大锤在古代的实战中并不存在。而所谓削铁如泥的古代宝刀,到今天还能见到原物的概率也是基本为零。实际上在古代真正的破甲战锤,基本没有超过20公斤的,大体上比当今敲石头的大锤大不了多少甚至还要更小一些。否则在战场上,即使力大者也很难长期施展。毕竟人的力量和持续体力都是有上限的。那么既然千斤大锤或者超级宝刀这些事物已经证明基本不存在。为何数百年来,说书唱戏甚至当今的古装剧,还在不断地重复这些故事。最终导致似是而非的情节反倒深入普通人的记忆呢?这个问题狼山其实也分析过。主要还是元末以来所谓话本的“功劳”。什么是话本呢?话本就是说书唱戏的脚本。后来一部分不断完善情节和细节。


古代是否真有“温酒斩华雄”式的大将阵前单挑?

最终的产物就是流X小说。不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小说的产生其实从来没有超过1000年。也就是不论东西方都是宋元时代以后的事情。在古代,话本出现以前,不论官方正史还是民间野史,对人物和事件的记载还算基本可信。比如说项羽个子高力气大,也不过是身高九尺,力可扛鼎。也就是身高185厘米以上,具备扛起200多公斤铜鼎的力量。这个标准,今天大级别的举重运动员大多可以做到。因此是可信的。但是到了元末以后的话本中,描述大力量和战斗力强的大将,说法则越来越不靠谱。起码抡动数百斤大铁锤这种事情,是根本不可能的。那么明知不可能为何还要这么说,而且听众还基本都信了呢?很简单!话本要足够吸引人,有足够的听众并且让他们乐意掏钱听书看戏。仅仅按照正史来描述肯定是很枯燥的。


古代是否真有“温酒斩华雄”式的大将阵前单挑?

只有加入一些足够给观众和听众感官刺激,让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而产生内心满足感和好奇心的东西,才能足够吸引人。足够吸引人才有足够的粉丝和流量。才能让说书唱戏成为一种悠久的经济手段和谋生的业态。因此说到底,话本和古代半白话文的小说。其实很多读起来很爽的情节,却基本都是编造的。也就是可以归类为最早的民间爽文而已。但是却根本经不起深究。但是今天瀚海狼山仍然要深究一下,在话本和名著中最常见的一些情节。这就是在两军交锋之际,数万人甚至数十万人开始群殴之前,历史上到底有没有双方先派出先锋大将,在两军阵前单挑一下,以显示双方个人武功的高低。特别有优势的一方,甚至可以接受对方多人的车轮式挑战。比如温酒斩华雄,就是最经典的这类情节。也是三国演义开篇后的第一个情节高潮。


古代是否真有“温酒斩华雄”式的大将阵前单挑?

原文基本如下:忽探子来报:“华雄引铁骑下关,用长竿挑着孙太守赤帻,来寨前大骂搦战。”绍曰:“谁敢去战?”袁术背后转出骁将俞涉曰:“小将愿往。”即时报来:“俞涉与华雄战不三合,被华雄斩了。”众大惊。太守韩馥曰:“吾有上将潘凤,可斩华雄。”绍急令出战。潘凤手提大斧上马。去不多时,飞马来报:“潘凤又被华雄斩了。”众皆失色。绍曰:“可惜吾上将颜良、文丑未至!得一人在此,何惧华雄!”言未毕,阶下一人大呼出曰:“小将愿往斩华雄头,献于帐下!”众视之,见其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声如巨钟,立于帐前。绍问何人。公孙瓒曰:“此刘玄德之弟关羽也。”绍问现居何职。瓒曰:“跟随刘玄德充马弓手。”帐上袁术大喝曰:“汝欺吾众诸侯无大将也?量一弓手,安敢乱言!与我打出!”曹操急止之曰:“公路息怒。此人既出大言,必有勇略;试教出马,如其不胜,责之未迟。”袁绍曰:“使一弓手出战,必被华雄所笑。”操曰:“此人仪表不俗,华雄安知他是弓手?”关公曰:“如不胜,请斩某头。”操教酾热酒一杯,与关公饮了上马。关公曰:“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


古代是否真有“温酒斩华雄”式的大将阵前单挑?

此段可知罗贯中文字功力了得。数百年来,不管是读书还是听书看戏,甚至电视剧表演一下,令自古至今所有观众无不叫一个爽字。还有后来的诸葛亮骂死王朗。都是千古爽文。但基本事实却是:不论温酒斩华雄,还是骂死王朗。都是实打实的无中生有式的编排。因为历史记载的很清楚。王朗和诸葛亮从来没见过面。甚至连书信往来都没有,怎么会当面对骂,还骂得那么高端。而华雄是孙坚斩的,刘关张和华雄根本没有任何交集。既然温酒斩华雄根本就不存在。那么后面的三英战吕布,关公和黄忠单挑,张飞夜战马超这些大将单挑的小说高潮情节。任何一个本身是否存在就是很值得怀疑了。实际上在古代打仗。特别是从春秋战国,秦汉再到隋唐。想在数万甚至上百万人的对阵中,给双方两名大将单独开辟出一个可以单挑的空间,本身就是很难的。


古代是否真有“温酒斩华雄”式的大将阵前单挑?

比如双方各有1万人马对阵,那么其战场正面的宽度就会超过1公里。实际上一公里的距离,在双方的乱军中,喊话一类根本就听不见,只能靠打鼓鸣金或者靠旗号来指挥。甚至还要把军队分为中军和左右两军分别设置大将控制。如果双方各有十几万甚至几十万人参战,那么正面战线至少几十里,甚至还要翻山越岭,跨沟跨河。统一指挥就更难了。即使想给双方的先锋大将开辟一个专门单挑的场地,都很难空出来。即使可以空出来,双方围观看清的也不过前排千把人,大阵中间和后面的人根本就不知道前面发生了什么。而这种中军和后阵因为人太多,不知道前面发生什么?再特意给对手腾地方的后退引发混乱的情况,在历史上吃过多次大亏。最典型的就是宋襄公给楚国人让空间渡河。后来还有前秦给东晋让空间的淝水之战的大败。


古代是否真有“温酒斩华雄”式的大将阵前单挑?

在东亚大陆,春秋时就有数万人的大战,到战国末期更有百万人级别的超级大会战,而其他各大洲一些历史上所谓的大战役。和战国末年的会战相比,最高也不过是群殴的级别。因此在百万人会战中,想给两个大将或者几个先锋们单独阵前比武的机会,是根本不可能的。对关公来说。即使正史记载的斩颜良。也不过是“刺颜良于万军中”。也就趁乱瞄准对手的主将冲锋并且最终斩首成功,并不存在关羽和颜良在阵前摆好架势单独PK的情况。说到底,在宋代以前东方的实战中,几乎没有两军摆好阵脚,然后相互派出大将先单挑一下的情况。既然没有,那么为何宋元以后成书的,三国演义,隋唐演义、说岳全传等,其中大将单独PK的情节。反倒成为了话本中的核心部分。大军之前的相互开战,倒是成了所谓的相互掩杀,一笔带过呢?


古代是否真有“温酒斩华雄”式的大将阵前单挑?

这就在于,很多人不知道,蒙古西征以后,居然从欧洲带回了一些关于两军正式开战前,先派出健将单独PK的情节和风气。这就在于,在中世纪的欧洲,骑士们似乎特别喜欢单独PK,就是双方都重甲披挂,在马上用长矛对冲,一次对冲就是一个回合。这就是回合这个词的来历。而欧洲骑士本来就不多,上千个骑士相互打斗,就已经是本地历史的大事件了。因此骑士们有条件也有空闲。让双方在阵前先单独较量一下。而蒙古人西征后。在金帐汗国和以后的几个汗国。在和欧洲其他势力,包括后来反水崛起的罗斯人的战役中,居然也喜欢数万人对攻前,先搞一下双方最强勇士之间,一对一或者几对几的先行阵前决斗,结果大多是同归于尽。元代以后,东西方交流较多,这种喜欢阵前个人先决斗的风气,也曾经东传。

不过在明清的实战中,仍然几乎不见这种骑士式的单独PK场景。实战中没人罕见,但是却不妨碍元明清的话本作者们,在文字描写中充分发挥张冠李戴,甚至是把西方传来的情节硬安到自家古人头上的热情。于是华雄只能单独披挂上阵,不知道旁边还有一杯加了干冰的“冒烟”的酒,成了他的催命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4

标签:阵前   大将   太守   古代   话本   瀚海   正史   中军   先锋   欧洲   演义   听众   实战   骑士   情节   华雄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