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地球表面400公里的中国空间站,我们能干什么?

2021年6月17日,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和汤洪波进入了期待已久的中国空间站,开始了空间站的在轨试验。那么我们能够在天上干什么呢?要不打印个器官试试!

在距地球表面400公里的中国空间站,我们能干什么?

1. 为什么要打印器官?

器官的3D打印为需要器官移植的患者提供了一个新途径。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每年进行器官移植的人数约为13万,但是他们只占到器官移植需求的10%。而且,这些患者在移植了捐献人的器官以后,还需要服用免疫抑制药物,来阻止自身排斥移植的器官。但是如果可以使用患者自身的细胞来打印一个新的器官,就能够避免排异反应。此外,使用自体细胞快速打印出来的器官组织直接换掉患者丧失功能的部分,相比于人体自愈的速度要快得多,可以加快康复过程。

在距地球表面400公里的中国空间站,我们能干什么?

2. 去太空打印器官

在地面上,打印出来的细胞组织在重力的作用下会逐渐坍缩,尤其是像心脏这样内部有空腔的器官,需要大量的有机支架来辅助支撑这些空腔结构。而在太空,重力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降低了打印器官坏死的风险,能够显著提高复杂器官的3D打印效率

在距地球表面400公里的中国空间站,我们能干什么?

早在2019年,美国公司研发的生物制造设备就已经被运上太空安装到国际空间站美国宇航员使用这台3D生物打印机和生物墨水进行了许多试验,包括心脏组织的测试打印。该设备在今年完成升级后,研究人员还将尝试在太空打印完整的人体器官,用于器官移植试验。

在距地球表面400公里的中国空间站,我们能干什么?

3. 器官打印研究尚浅

目前,科研人员已经能够打印出人体关节和骨骼,还可以打印简单的组织以及微缩的器官,如人类的皮肤,眼角膜,微型心脏等等。虽然只是部分组织和不成熟的器官,可是它们的医学价值依旧巨大,如应用在眼角膜和心脏修复手术等等。

成功实现一个器官的完整功能并不容易,例如怎样保证心脏有规律的正常跳动等。研究人员已经迈出了重要一步,比如把神经细胞放入肌肉组织内,试验对肌肉的控制,而不仅仅是制造了一块形似的“死肉”。然而人类的心脏还只是一个简单的生物泵,肝脏和肾脏这样的复杂器官则包含了更多的细胞类型,其内部布满了血管和神经网络。而且如何实现复杂器官的功能,如肾脏的透析功能,也是一个巨大的难题。

在距地球表面400公里的中国空间站,我们能干什么?

有研究人员认为需要十年时间才能打印出具有完整功能的组织和器官,可以应用于人类的器官移植。也有人认为打印出来的人体组织的功能相比于人体内的组织而言不成熟,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要理解人体器官形成的过程,即在胚胎时期,构成人体组织和器官的细胞群是如何形成和发展成熟的。所以,可能还需要数十年才能克服这些困难,打印出可用于人体移植的成熟器官。

4. 器官打印价值巨大

中国的空间站已经投入使用了,太空3D打印器官的研究我们有条件做,更需要做。因为在短期内,打印的器官可以被用来模拟试验疾病的发生以及促进药物的研发。此外,使用动物进行生物试验的规模也会减小。从长期来看,当完整器官的3D打印技术成熟时,医疗手段会变得更丰富,器官移植患者将不再痛苦,一些不治之症患者也会迎来生的希望。或许在未来,将没有什么能够阻止人类长寿,如果有,那就打印一具新的身体换上!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3

标签:空间站   空腔   器官移植   研究人员   能干   中国   器官   太空   患者   细胞   心脏   人体   人类   完整   生物   组织   功能   地球表面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