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战鹰——德国篇:幼鸟出巢

一般要说起“经典”,那都得是世界公认、载入史册的。像开创先河的,各个时期性能最强的…这些词虽然够吸睛,也好理解,但要是说多了也会枯燥~

大国战鹰——德国篇:幼鸟出巢


而且对于很多战机来说,他们自身的一些突出特点和亮点,还有战斗故事,也可能比直接说明它的历史地位更有意思,也更容易让人记住。

所以胖兵在文章中,会更多的突出这些方面。而至于战斗机那些相对复杂的原理和死板的性能数据,则不会过多提。

总之,就是希望大家能对这些经典战机能有一个更独特的认识和更深刻的印象吧~

不过因为经典战机的型号确实很多,胖兵会先将它们先按国家来分类,再按不同的历史时期(比如一战、二战等)来分期。而根据每一个历史时期内,某一个国家战机型号和故事的多少,期数也不尽相同。

大国战鹰——德国篇:幼鸟出巢


此外,《大国战鹰》也只是第一部分的连载,以后还会有《海权争霸》和《钢铁洪流》,构成“三步曲”,后续也都会以分期连载的形式发。在表现形势上,胖兵也会尽量多放图,让内容直观清晰,希望大家多多支持!而对于其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和不足,也请大家在评论区多多指正,指导!

大国战鹰——德国篇:幼鸟出巢


前言毕,接下来就让胖兵开始《大国战鹰》连载的第一期内容吧~

就像标题那样,第一期的内容就先从德国开始。

为什么要从德国开始?可不是因为胖兵是个“德棍”,而是因为历史上第一架真正意义上的战斗机,就是德国人发明的~

福克E型战斗机,树立最早的战斗机标准:

大国战鹰——德国篇:幼鸟出巢


▲福克E型战斗机

如今要说起五代机的标准,大家对隐身、超音速巡航、超机动性、超视距空战这些早已津津乐道,各国当前的五代机也都在围绕这些标准展开着激烈的竞争~

但如果要问你最早的战斗机的“标准”是什么,你能说上来么?

这个标准,就是能让子弹从螺旋桨旋转的间隙中穿过去,让高速旋转的螺旋桨不会影响机枪的射击。

大国战鹰——德国篇:幼鸟出巢


▲螺旋桨和机枪如何互不干扰?

对于这个“标准”,如果你之前不知道,可能会觉得它很神奇,如果知道,可能又会觉得它很简单。但不管怎样,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这个问题都曾经困扰了人们许久,而真正解决这个问题的,就是德国的福克E型战斗机。这也是我们要讲的第一款机型。

大国战鹰——德国篇:幼鸟出巢


▲福克E型战斗机

有人可能会说,为何不装在机翼上?那是当时的战斗机从机身到机翼都是木质结构的,机翼相对于机身也很脆弱,基本就是个框架加帆布蒙皮的结构,根本无法承受机枪的重量,所以机枪只能装在机身上,但这样又会和前方的螺旋桨发生干扰。

这样就只能避开螺旋桨,最开始有两种避开的办法,第一种是在设计时发动机和螺旋桨装在后面,比如英国的F.E.2b型,这种布局属于后置推进式布局。

大国战鹰——德国篇:幼鸟出巢


▲英国F.E.2b型

第二种是将机枪放在机翼上方,比如法国的纽波特11(Nieuport 11)型,机枪的扳机和飞行控制杆可以联动:

大国战鹰——德国篇:幼鸟出巢


▲法国纽波特11型

但这两种解决方法都不理想,螺旋桨朝后,会严重削弱飞行性能。机枪放在机翼上方,又会导致射击精度差。而且最麻烦的是换弹盘,难度和耍杂技差不多,更换时不仅要在飞行中解开安全带站起来,还要用双腿夹住操纵杆保持飞机稳定飞行…

大国战鹰——德国篇:幼鸟出巢


▲机枪装在这个位置

要在飞行中换弹盘难度可想而知

所以,这机枪就还是得想办法装在机身中央,那又怎么避开螺旋桨呢?法国人想的办法是让螺旋桨跟子弹硬抗~

飞机制造师雷蒙德·索尔尼埃(Raymond Saulnier)、飞行员罗兰德·加洛斯(Roland Garros)、 机械师朱勒斯·于(Jules Hue)三人共同研究了一个办法,就是给螺旋桨包裹上装甲,再在桨叶内侧装上称为“偏转片”的钢制楔形导板。

大国战鹰——德国篇:幼鸟出巢


▲朱勒斯·于(右)和罗兰德·加洛斯(左)正在测试安装装了偏转片后的螺旋桨(就是螺旋桨后方的小三角)

这样在一部分子弹能从旋转的螺旋桨缝隙中穿过,而另一部分子弹击中桨叶时,导板可以让击子弹偏转方向,同时也不会危及驾驶员和机身。

大国战鹰——德国篇:幼鸟出巢


▲法加装了装甲和偏转片后的螺旋桨

但问题是,这样会有近一半的子弹因为偏转而浪费掉,但是,这也已经是当时最好的办法了,而且第一架采用这个方案的法国索尔尼埃L型飞机还在1915年的以此空战中,击落了一架德国的“信天翁(Albatros)”侦察机,创造了最早的战斗机击落敌机的记录。

大国战鹰——德国篇:幼鸟出巢


▲法国王牌飞行员罗兰德·加洛斯(Roland Garros)(左图)和描绘他驾驶索尔尼埃(Raymond Saulnier)L型飞机击落德国“信天翁”侦察机的油画(右图)

而这一战绩也让德国人陷入了困惑,法国人是咋让子弹穿过高速旋转的螺旋桨的?“幸运”的是,1915年4月18日,加洛斯驾驶的索尔尼埃L型因被地面炮火击中,迫降到了德军的控制区,飞机也保存的很完好。德军当然是立即将飞机运回,并将其交给了为德国工作的荷兰籍著名飞机设计师安东尼·福克(Anthony Fokker)做研究。

大国战鹰——德国篇:幼鸟出巢


▲安东尼·福克

福克则根据从偏转片获得的启发和灵感,发明了著名的“射击同步协调器”,这是一种在桨叶与机枪之间使用凸轮和连杆的同步机构。

大国战鹰——德国篇:幼鸟出巢


▲“射击同步协调器”构造示意图

所谓同步,是通过一个同步齿轮(Synchronization gear)连接机枪扳机和螺旋桨。在螺旋桨后方有一个对应螺旋桨间隙的凸轮(Cam whell),机枪的扳机则有一个联动杆和凸轮连接,当齿轮的凸起位置使联动杆抬起时,机枪就会射击。当凸起的部分转过去,联动杆降下时,机枪就会停火。这个动作交替循环起来,就能确保在子弹总能在螺旋桨转动的间隙间穿过。而且因为螺旋桨的转动速度很快,机枪的射击频率也不慢。

大国战鹰——德国篇:幼鸟出巢


▲今天复原的“射击同步协调器”

试验慢动作拍摄动态图

这一装置试验成功后,德军就立即将其装到了“福克”式飞机上,世界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战斗机也由此诞生,而这个“真正意义”的标准,就是它安装了“射击同步协调器”。

大国战鹰——德国篇:幼鸟出巢


▲福克E.I型战斗机

此外,福克E型战斗机也出自“射击同步协调器”的发明者安东尼·福克之手。最早的福可E.I型于1915年5月23日首飞,并在年内发展出了E.II、E.II、E.IV三个改进型。这其中产量最大的是E.III型,达到了249架。

大国战鹰——德国篇:幼鸟出巢


▲福克E.III的场景模型

至于它的性能,以今天的眼光看肯定是很落后了,比如它的最大起飞重量只有610千克,发动机功率只有100马力,最大飞行速度也只有130公里/小时,实用升限也只有3000米左右。但在当时,福克E型战斗机可是航空兵器上的一次伟大的革命。也标志着战斗机时代的真正到来。

大国战鹰——德国篇:幼鸟出巢


▲福克E.III型战斗机的三视图

1915年7月,福克E.I首次出现在欧洲西部战线上空。第一架福克E.I升空后不久,就干掉了可以算是其“导师”的索尔尼埃L型飞机。

此后也是连战连捷,给英、法等协约国军队的飞机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损失。因为在7月之前,1915年年内中因空战所造成的损失也就不到5架,但仅在7月就被德军就击落了15架,大部分都是“福克”E型击落的。

大国战鹰——德国篇:幼鸟出巢


▲描绘福克E.II型战斗机

击落英军战机的油画

面对突如其来的巨大损失,协约国飞行员也给福克E型起了一个广为人之的外号,那就是“福克式灾难”(Fokker Scourge)。同时,他们也纷纷抱怨自己的飞机性能落后,是“福克的饲料”(Fokker Fodder)。而这场”灾难”也从1915年秋一直持续到了1916年春季。

应该说,能给敌人制造出这场”灾难”,除了战斗机本身性能领先外,人的因素也更重要。当时,有两位德国飞行员不仅战绩突出,发明的机动动作和空战战术也为现代空战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

大国战鹰——德国篇:幼鸟出巢


▲描绘“福克”E型战斗机

击落英国战斗机的油画

这其中之一就是马克思•殷麦曼(Max Immelmann),他发明了“向上跃升接半滚改平”机动动作,史称“殷麦曼翻转”。它是将水平或俯冲飞行中的战机向上拉起并一直达到倒飞的姿态,再将机身翻转180度恢复为水平飞行:

大国战鹰——德国篇:幼鸟出巢


▲“殷麦曼翻转”机动示意图

此时用于在攻击敌机之后

这一机动主要有两种作用,一是可在俯冲攻击敌机后可使飞机迅速掉头,并能重新获高度优势以便再次攻击,二是可用于摆脱后方咬尾的敌机,并能在重新获得高度优势后再反咬敌机尾部。

大国战鹰——德国篇:幼鸟出巢


▲“殷麦曼翻转”机动动作示意图

此时用于摆脱敌方战机的追击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这个机动虽然看来很平常,但在当时却是重大突破。因为飞机的运动虽然已属于三维空间,但在此前的空战中,两架飞机在遭遇后,其实互相还是在一个水平的方向上盘旋机动,而“殷麦曼翻转”的出现才算是打破了这个空间,创造了垂直空间的机动。等于说,从这个机动发明之后,空战的机动才从二维空间变成三维空间。

与此同时,另一位德国王牌飞行员奥斯瓦尔德•波尔克(Oswald Boelcke)则开创了一种空战战术,他认为”谁获得高度,谁就能掌握主动权“,并利用福克E型战斗机的升限优势,先爬升到云层上方(约1500米左右)隐蔽观察,再俯冲攻击敌机,然后在回到云层上空。由于当时大部分协约国的战斗机都飞不到这个高度,所以也并不太会注意自己的上方,由此造成了不小损失,而利用这一战术,波尔克在一战中共击落了40架敌机。

大国战鹰——德国篇:幼鸟出巢


▲描绘波尔克驾驶福克E.IV型战斗机

借助云层掩护观察敌情的油画

但波尔克在采用这种战术时也发现了问题,就是俯冲时容易遭到攻击,需要另一架战机掩护,因此他找到了殷麦曼,两人也由此组成了航空史上的第一个双机编队,还商定了一套空中联络信号,彼此掩护。

可以说,殷麦曼开创了空战的战术机动,而波尔克则使多架战斗机之间表脱了“各自为战”的状态,使他们互相能形成战斗编组并协调作战,因此也誉为“空战之父”。

后来,英国战争史学者克里斯托弗•钱特(Christopher Chant)也曾评价说:真正的空战是从波尔克和他的伟大的竞争者马克斯.殷麦曼开始的。

大国战鹰——德国篇:幼鸟出巢


▲马克思•殷麦曼(Max Immelmann)(左)和奥斯瓦尔德•波尔克(Oswald Boelcke)(右)

不过,福克E型战斗机,加上二人的成功,也在迫使协约国在战斗机性能和战术动作上开始迎头追赶。

1916年3月,同样安装了射击协调器的法国纽波特特(Nieuport)17型战斗机开始投入战场。4月,同样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战斗机”的英国的德哈维兰DH.2型战斗机也开始在服役。

大国战鹰——德国篇:幼鸟出巢


▲纽波特17(上)与

德哈维兰DH.2(下)战斗机

1916年4月25日,DH.2和福克E型首次遭遇,并展开了4V4的空战,而经过一番缠斗后,福克E型却逃跑了…尽管双方都没有伤亡,但这次战斗却就此改变了协约国战斗机一直被福克E型挨打的局面。而且后来还得知,其中一架逃跑的福克E型还是殷麦曼驾驶的…

大国战鹰——德国篇:幼鸟出巢


▲描绘福克E.III与DH.2空战的油画

按当时英国军官亨利·罗林森爵士(Sir Henry Rawlinson)的说法,DH.2在速度,机动性和爬升率上都超过了福克E型。虽然从图片上看,DH.2仍采用后置推进式布局,但因为采用了单座+固定机枪的设计(这是与前面提到的F.E.2b型最大的区别)也能让它的性能超过福克E型。

纽波特17型就更不用说了,性能也是全面领先,德国甚至还在其基础上仿制了Siemens-Schuckert D.I 和Euler D.I型战斗机。

大国战鹰——德国篇:幼鸟出巢


▲德国在纽波特17的基础上

仿制的Siemens-Schuckert D.I型战斗机

由此,“福克式灾难”也终结了。

而殷麦曼和波尔克也都没能活到战争结束,1916年6月18日,殷麦曼在采用波尔克的战法俯冲攻击一架英国战机时,被另一架同样藏在云层中的英国战斗机尾随击落,可见这一战术已被英国识破,并采取了有效的应对方法。殷麦曼的战绩也由此停留在了15架。

大国战鹰——德国篇:幼鸟出巢


▲坠毁后的殷麦曼座机残骸

但英国皇家飞行队为了表达对殷麦曼的敬意,还专门制作了花圈,并由王牌飞行员雷蒙德•科利肖(Raymond Collishaw)(战绩60架)驾机投到了德军阵地。

而在同年的10月28日,波尔克也在空战中因与己方战斗机相撞而牺牲,战绩停留在了40架。

大国战鹰——德国篇:幼鸟出巢


▲宣传波尔克生平的海报

被誉为”英国波尔克”的英国王牌飞行员也诞生了,他就是第24中队指挥官拉诺·霍克(Lanoe Hawker), 1915年7月25日,霍克在一天内击落了三架德军飞机,并因此成为第一位获得维多利亚十字勋章的飞行员。

大国战鹰——德国篇:幼鸟出巢


▲拉诺·霍克(Lanoe Hawker)(左)与描绘他驾驶DH.2与福克E型空战的油画(右)

而“英国波尔克”的诞生,也标志着协约国进入了在战斗机性能和飞行员技术两方面都开始赶超德国的阶段。

但好景不长,1916年11月23日, 霍克驾驶的DH.2遭遇了1架德国刚投入使用不久的“信天翁”(Albators)式战斗机,而霍克也发现这架飞机相当的难缠,两架飞机也由此陷入了一场长达35分钟的空中缠斗,最终,霍克在认为无法打败对手,并试图脱离战斗时中弹身亡。

大国战鹰——德国篇:幼鸟出巢


▲描绘DH.2与“信天翁”战机缠斗的油画

而驾驶这架“信天翁”战斗机的飞行员,正是后来在一战中创造击落敌机数量最多的头号王牌飞行员,外号“红男爵”(der Rote Baron)的冯·里希特霍芬(Manfred von Richthofen)。

大国战鹰——德国篇:幼鸟出巢


▲冯·里希特霍芬和他的“信天翁”战机合影

只是当时,里希特霍芬的战绩刚到10架,而霍克的战绩为9架,两人也可谓实力相当,而在经过35分钟的缠斗后,霍克选择率先脱离,也可以断定战机性能的差距还是主因。

而继“福克”E型之后,“信天翁”式战斗机开始给协约国带去了新一轮的灾难,而这一灾难也被成为“信天翁式灾难”。

大国战鹰——德国篇:幼鸟出巢


▲描绘里希特霍芬驾驶

红色“信天翁”战机攻击敌机的油画

而“信天翁”式战斗机是如何制造新一场灾难的?“红男爵”又是如何成为一战头号王牌飞行员的,他驾驶的“红色三翼机”性能又如何,胖兵将在下一期内容中为大家讲述。

大国战鹰——德国篇:幼鸟出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4

标签:德国   波尔   波特   协约国   信天翁   战鹰   敌机   螺旋桨   空战   机枪   英国   飞行员   战斗机   战机   大国   飞机   性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