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魔鬼”险些被英军爆头击杀!经典三翼机的致命缺陷

上期回顾:在上一期《大国战鹰:德国篇》系列连载《一个人战力能顶三个师!这个男人是如何成为“红男爵”的?》中,给大家讲述了带给协约国新一轮“灾难”的“信天翁”式战斗机的发展、还有“红男爵”冯·里希特霍芬的横空出世和崛起,而这位“空战之父”波尔克的接班人也创造了比它的导师更辉煌的战绩,成为了“民族英雄”般的人物。而随着他指挥的“飞行马戏团”在1917年6月的成立,最能代表“红男爵”形象的三翼机也要换装了。

所以这一期,胖兵就接着给大家讲讲“红男爵”和他标志性的三翼机福克Dr.I诞生前后的故事。

“红色魔鬼”险些被英军爆头击杀!经典三翼机的致命缺陷


“信天翁”性能下降风波:

很多人认识“红男爵”都是从他标志性的红色三翼机开始的,但实际上,在他取得的80架战绩中,有三分之二都是驾驶“信天翁”战机取得的。

而在1917年6月成为第1战斗机联队(简称JG 1)的联队长后,“红男爵”虽然已开始接触福克Dr.I型三翼机,但此时该型机仍未正式列装,所以在9月之前,他仍在驾驶熟悉的“信天翁”作战。不过此时,它的“信天翁”D.III也已经换成了更新的D.V型。

“红色魔鬼”险些被英军爆头击杀!经典三翼机的致命缺陷


▲“红男爵”(Red Baron)正在测试

新型的“信天翁”D.V战斗机

上期胖兵曾给大家讲过,“信天翁”D.III因采用“半倍机翼”布局而出现了下翼结构强度的问题,而D.V型就是为了“彻底”解决这个问题推出的。

此外, D.V型还缩小了上翼与下翼的距离,并采用了全椭圆的机身,方向舵和腹鳍的尺寸也更大了,这些也都是它区别于D.III型最明显的特征。而D.V型在4月首飞后,马上也获得了德国空军的大量订单,到7月共订购了900架。

“红色魔鬼”险些被英军爆头击杀!经典三翼机的致命缺陷


▲“信天翁”D.III(上)与D.V型(下)的侧视图对比

涂装都是“红男爵”的座机

但令人无法理解的是,D.V型本该已经“彻底解决”的下翼强度问题,不仅在日后的使用中被发现仍然存在,甚至还不如以前,而且连上翼的强度都不行了,需要额外的钢丝来拉伸…

这可激怒了本是充满期待的德军飞行员,招来了一片骂声。连“红男爵”都写信批评D.V型荒谬、可笑、过时,而且在面对英军飞机时无法做任何事情…

“红色魔鬼”险些被英军爆头击杀!经典三翼机的致命缺陷


▲”红男爵”驾信天翁D.V返航

为了平息飞行员们的愤怒,信天翁公司又赶紧推出了全面加强翼梁和翼肋的D.Va型,这才算基本解决了上下翼的强度问题…真不知道他们在研制D.V型时在做些什么…

而在外观上,D.Va型相比D.V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在上下翼的V型支柱下方,又多了一个斜的支撑杆。

“红色魔鬼”险些被英军爆头击杀!经典三翼机的致命缺陷


▲区分V和Va型的最好办法

就是看这里(红圈处)有没有多出一个支撑杆

而对于此事,德国空军出于迫切的战争需要,加上也没有更好选择,所以也没跟信天翁公司“算账”,还继续追加了一大批订单,8到10月的订购量达到了1012架。再加上1918年增购的,使D.V和Va型成为了“信天翁”系列中产量最大的战斗机,达到2500架。

而对于“红男爵”来说,D.V型的“性能下降风波”虽然持续了几个月,但骂归骂,在此期间对他的实战表现似乎也没产生多大影响。此时,他的战绩也已经累计到了57架。

轻敌的代价:

不过,在驾驶D.V的一次空战中,他却险些因为轻敌送了命…

“红色魔鬼”险些被英军爆头击杀!经典三翼机的致命缺陷


▲空战中“红男爵”得意的一笑

(电影镜头)

1917年7月6日,在一场40架次飞机的混战中,“红男爵”的座机被一架英军战机追击,而过于自信的他则有些放任的让这架英军战机在后面射击,因为他觉得,这架距他300多米远的英军战机,就算枪法再怎么好,也不可能在这个距离上击中他~

可就在这时,他只觉得头顶突然传来一阵剧痛,随即就失去了意识,飞机也随之失控,从3600多米的高度坠向地面。显然,他的头部被子弹击中了…但庆幸的是,在飞机下坠的过程中,他的意识又逐渐恢复了过来。

他先关掉了发动机让飞机滑翔,并摘下护目镜观察自己的位置,当发现自己仍位于德军防线的后方时,在距地面高度不足50米时又重新启动了发动机,并找了一块空地安全迫降。

“红色魔鬼”险些被英军爆头击杀!经典三翼机的致命缺陷


▲头部被击中后安全迫降的“红男爵”的座机:

“信天翁”D.V型

要说“红男爵”可真是够幸运+命大,因为这颗击中他的子弹基本只是从头顶擦了过去,这虽然在他的头顶留下了一个约5厘米长的口子,皮革飞行帽也被划了一个大洞,但好在没击穿头骨…

“红色魔鬼”险些被英军爆头击杀!经典三翼机的致命缺陷


▲看看“红男爵”被子弹打了一个大洞的

皮革飞行帽(后方视角),命确实够大~

但这也造成了他的头骨骨折,并住进了医院。这不仅需要相当长时间的恢复,而且还经常伴有持续的头痛和恶心。

“红色魔鬼”险些被英军爆头击杀!经典三翼机的致命缺陷


▲住院期间的冯里希特霍芬(左)

以及他和护士的合影(右)

但在医院期间,他还坚持写日记,而日记内容后来也成为了他的自传《红色战斗机飞行员》,并在1917年首次出版。1918年,又推出了修订版的《红色战斗传单》。

“红色魔鬼”险些被英军爆头击杀!经典三翼机的致命缺陷


▲“红男爵”的自传:《红色战斗机飞行员》(左)

《红色战斗传单》(右)封面

在日记中回忆此次经历时,他也写道:我突然感觉到了临死前的状态”。但别看他这么说,对于划过他头顶的那颗子弹,“红男爵”可并不认为是来自于那架英军战机,而是在空战中正好“擦”到了友军发射的子弹~

而那位向他开火的英军战斗机飞行员唐纳德·康内尔(Donald Cunnell)则在7月12日死于地面高炮火力。

“红色魔鬼”险些被英军爆头击杀!经典三翼机的致命缺陷


▲唐纳德·康内尔(左)和安葬他的陵园

据记录,康内尔当时驾驶的仍是较老的F.E.2d型战斗机,这也可能是被“红男爵”轻视的另一个原因,毕竟按正常来说,即便是当时已经退役的福克E型都能轻松干掉它。

“红色魔鬼”险些被英军爆头击杀!经典三翼机的致命缺陷


▲康内尔驾驶的F.E.2d型战斗机

而连着养病+写日记,“红男爵”也只在医院住了40天,头绑着绷带就回到了大队。8月份,这位让德皇威廉二世颇为器重的王牌,还专程来到了他的部队视察,并看望了他。

“红色魔鬼”险些被英军爆头击杀!经典三翼机的致命缺陷


▲头绑绷带的“红男爵”冯·里希特霍芬(左)

向前来视察的德皇威廉二世(右)敬礼

但在恢复战斗飞行后,整个8月份他只进行了两次战斗飞行,虽然都胜利了,并且取得了他的第58和59个战果,但他却感到筋疲力尽,并且情绪沮丧。这除了有创伤仍未愈合的因素外,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受到了此次受伤后留下的后遗症的影响。

他的这种症状如果在今天,就可能被诊断为“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这是指一个人自身或目睹他人死亡、受到死亡威胁,或身受重伤,肢体不全后出现的精神障碍。PTSD在病发时,轻则会反复回忆,触景生情。重则会出现攻击性行为,自残,自杀…

“红色魔鬼”险些被英军爆头击杀!经典三翼机的致命缺陷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这样看,康内尔的这一击虽然没有让“红男爵”直接毙命,但也对这个协约国眼中的“红色魔鬼”(Red Devil)的覆灭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红色魔鬼”险些被英军爆头击杀!经典三翼机的致命缺陷


▲在法国,人们都成“红男爵”是“红色魔鬼。”

而在“红男爵”住院和恢复的这段时间,“信天翁”式战斗机在西线的“统治”地位也正被协约国快速逆转…

“信天翁”遇”天敌”:

一方面,在1917年6月和7月,协约国就有一批新型战斗机也“扎堆”服役,它们是法国的斯帕德S.13(SPAD XIII) 、英国的S.E.5a、索普维斯“骆驼”(Sopwith Camel),还有双座的“布里斯托尔”(Bristol)F.2b。

这其中,斯帕德S.13和不仅和“信天翁”一样标配有双同步的机枪,而且综合性能优秀,整体结构也非常坚固,没有“信天翁”的那些操心事。甚至可以说,德国当时还没有与它性能相当的战斗机。而斯帕德S.13也是一战中产量最大的战斗机,达到了8472架。

“红色魔鬼”险些被英军爆头击杀!经典三翼机的致命缺陷


▲斯帕德S.13战斗机

S.E.5a则被认为是英国在一战中制造的最好的战斗机,也是一战中飞行速度最快的战斗机,最高(水平飞行)速度可达222公里/小时,远超D.Va的170公里/小时。它出色的高空性能更使得它成为了“信天翁”最具威胁的对手。

“红色魔鬼”险些被英军爆头击杀!经典三翼机的致命缺陷


▲英国S.E.5a战斗机

而“骆驼”则以灵敏的操控性和机动性著称,虽然它也因“过于灵敏”而容易失控,失速,被鉴定为“不适合新手驾驶”,但在机动性上都比“信天翁”D.III和D.V更好。并且它成为了一战中击落敌机数量最多的战斗机,达到惊人的1294架。

“红色魔鬼”险些被英军爆头击杀!经典三翼机的致命缺陷


▲索普维斯“骆驼”战斗机

甚至连“布里斯托尔”F.2b这样的双座战斗机,也因为搭载了动力强劲的发动机,不仅使其具备单座战斗机的性能,而其后座的双联机枪也能更好地应对咬尾的敌机。

“红色魔鬼”险些被英军爆头击杀!经典三翼机的致命缺陷


▲“布里斯托尔”F.2b战斗机

总的来说,这几款机型相对于“信天翁”D.V和Va,普遍的优势在于动力更强,全部达到200马力以上。而且速度更快,最快都能超过200公里/小时。飞行和操控性能也都比较均衡,也就是“骆驼”比较“偏科”。而要说它们普遍还比不上“信天翁”的,就是双同步机枪了。

而除了战机性能提升外,另一方面,协约国也涌现了一批不亚于“红男爵”的王牌飞行员。

比如一战中战绩总排名第二的法国王牌勒内·保罗·丰克(René Paul Fonck),他的确认战绩达到75架,而他自己的非官方记录则达到了127架。

“红色魔鬼”险些被英军爆头击杀!经典三翼机的致命缺陷


▲法国王牌飞行员勒内·保罗·丰克

和他的斯帕德S.13战斗机

而总排名第三,战绩72架的加拿大王牌飞行员威廉·埃弗里·毕晓普(William Avery "Billy" Bishop),更是在4月30日就和“红男爵”交过手,还险些将“红男爵”击落。

“红色魔鬼”险些被英军爆头击杀!经典三翼机的致命缺陷


▲加拿大王牌飞行员威廉·埃弗里·毕晓普

和他的“骆驼”战斗机

红色三翼机的诞生:

不过要说协约国这些新型战斗机中,真正刺激到德国人,并且影响到德国1917年下半年到1918年上半年的战斗机发展的,还是一款上面没提到的机型,那就是索普维斯三翼机(Sopwith Triplane)。

“红色魔鬼”险些被英军爆头击杀!经典三翼机的致命缺陷


▲索普维斯三翼机(Sopwith Triplane)

胖兵之所以没在前面把它列出来,也是因为它并未装备英国空军,而是一种海军的战斗机,但却因有一部分被抽调到出来支援空军作战,从而出现在了西线的战场上。

而德国之所以会生产出福克Dr.I型三翼机,也正是受到了索普维斯三翼机在战场上出色表现的刺激。所以率先研制出这种三翼机的国家,也得算到英国头上。

“红色魔鬼”险些被英军爆头击杀!经典三翼机的致命缺陷


▲福克Dr.I型三翼机

其实,索普维斯三翼机早在1916年5月就已首飞,并且在首飞中就表现出了明显优于双翼机的爬升率和机动性,但直到当年年底才开始批量生产,而且采购和装备的也都是海军,所以数量不多。到1917年5月,总共也只有147架装备了英国第1、8、9、10、11、12海军中队。

“红色魔鬼”险些被英军爆头击杀!经典三翼机的致命缺陷


▲装备索普维斯三翼机的英国海军中队

这其中的第10海军中队在1917年4月被抽调到了西线支援空军作战。而该机一经亮相,表现就相当突出。

尤其是第10中队的中队长,加拿大籍王牌飞行员雷蒙德•科利肖(Raymond Collishaw)驾驶的三翼机,他在4月28日首次驾三翼机作战时,就依靠灵活的机动性将一架德军战斗机打得空中解体,而这一幕更是吓退了另外3架德军战机。

“红色魔鬼”险些被英军爆头击杀!经典三翼机的致命缺陷


▲加拿大籍王牌飞行员雷蒙德•科利肖

而在此后的两个月中,科利肖的中队更是击毁(地面)、击落了多达84架德军飞机,这个代号为“黑色航班”(Black Flight)的中队也因此闻名于世。不过在英军内部,却因为空军不愿意宣传海军取得的战绩,而没能得到广泛宣传,这也让科利肖气得够呛。

“红色魔鬼”险些被英军爆头击杀!经典三翼机的致命缺陷


▲描绘“黑色航班”中队作战的油画

因发动机罩和轮罩都涂成黑色而得名

但无论如何,这个战绩都深深刺激了曾研制“射击同步协调器”和福克E型战斗机的设计师安东尼·福克(Anthony Fokker),他在1917年4月查看了一架被德军俘获的索普维斯三翼机后,设计出了德国自己的三翼机,原型机在1917年7月5首飞,命名为V4。

“红色魔鬼”险些被英军爆头击杀!经典三翼机的致命缺陷


▲福克三翼原型机V4

根据试飞中发现的问题,又在随后推出了改进的V5,它们的主要区别就是翼尖的支撑杆。V5型获得了空军的20架预生产订单,并将前两架送到部队做实战测试,命名为F.I型。

“红色魔鬼”险些被英军爆头击杀!经典三翼机的致命缺陷


▲福克三翼机原型机V5

1917年8月28日,两架用于作战评估的F.I送到了第1战斗机联队,“红男爵”在9月1日就首次驾机作战,在两天内击落了两架敌军飞机,取得了他的第60和61个战果。

“红色魔鬼”险些被英军爆头击杀!经典三翼机的致命缺陷


▲描绘福克F.I首次升空作战的油画

而就实战表现,“红男爵”也对F.I型做出了高度评价,称F.I的性能比索普维斯三翼机更好,希望联队尽快装备。其它几位试飞过的德军飞行员也认为,F.I比“信天翁”要灵活得多,俯仰和方向控制轻而有力,转弯也相当快。它不仅能完美的躲避敌人,还能表演特技~

“红色魔鬼”险些被英军爆头击杀!经典三翼机的致命缺陷


于是,德国空军也开始批量订购,9月和11月分别订购了100和200架。量产后,F.I正式命名为Dr.I。相比于原型机,量产型的区别也很小,主要就是增加了翼尖的滑橇,防止操纵“过于灵活”的三翼机在降落时擦撞到翼尖。

“红色魔鬼”险些被英军爆头击杀!经典三翼机的致命缺陷


▲红圈内就是福克Dr.I型新增的翼尖滑橇

这也说明,操纵灵活虽然是优点,但过于灵活,就是缺点~这也是英国为什么没大量装备索普维斯三翼机,而是选择了“骆驼”:Dr.I也和“骆驼”一样,不适合新手~

“红色魔鬼”险些被英军爆头击杀!经典三翼机的致命缺陷


▲游戏中的福克Dr.I

出乎预料的表现:

但是,开始的那两架F.I型在分配给两位高手:JG 1两个中队的中队长后,他们却没能开创多更战果,在9月15日和23日就相继被击落…

一个是“红男爵”之前担任中队长的第11战斗机中队的中队长库尔特·沃尔夫(Kurt Wolff),最终战绩33架。另一个是第10战斗机中队的中队长沃纳·沃斯(Werner Voss),最终战绩48架。

“红色魔鬼”险些被英军爆头击杀!经典三翼机的致命缺陷


▲库尔特·沃尔夫(左)和沃纳·沃斯(右)

且不论他们的战斗经过如何,这至少可以证明,在协约国的新一批战斗机面前,Dr.I型虽然也是刚刚投入战场的新型战斗机,但却无法再像福克E型和“信天翁”那样,一开局就能给对手带来重大损失了。

而此后,Dr.I型也出现了和“信天翁”D.III,D.V几乎一样的问题,那就是三翼结构的强度不足…

“红色魔鬼”险些被英军爆头击杀!经典三翼机的致命缺陷


10月29日,第15中队的预备队长海因里希·冈特曼(Heinrich Gontermann)在做特技时飞机解体,并在迫降时中丧生,最终战绩39架。两天后,第11中队的另一架Dr.I更是在水平飞行中就解体了,原因也是三翼结构强度不足,再加上缺乏防水措施,导致湿气腐蚀了结构。

“红色魔鬼”险些被英军爆头击杀!经典三翼机的致命缺陷


▲坠机的海因里希·冈特曼

对此,福克也是赶紧对现有的Dr.I进行改进升级,包括增强翼梁结构和增加防潮措施,到1917年11月底完成了修复。

到了1918年1月,随着量产型的逐步到位,第1战斗机联队的6、11两个中队全部换装了Dr.I,而包括JG 2和JG 3的14个中队也以Dr.I型为主要装备。到了1918年4月,共有171架在西线服役。

“红色魔鬼”险些被英军爆头击杀!经典三翼机的致命缺陷


▲大批列装福克Dr.I的德国空军

不过,大量装备后,强度不足的问题也仍未解决,并且间接导致了很多飞行员的受伤。

1918年2月3日,第11中队的汉斯·沃尔夫(Hans Wolff)驾驶的Dr.I因翼梁故障而迫降,而取得10架战绩的他也在5月16日被击落。

3月13日,“红男爵”的弟弟萨·冯·里希特霍芬在俯冲攻击一架“骆驼”战机时,上翼前缘也突然破损,大感惊讶的他试图滑翔着找一块空地迫降,但在着陆又发现前面有一根电线杆,在做躲避动作时,又因为角度太大直接重重的摔在了地面上,他也因此受了重伤,直到哥哥阵亡时,还躺在医院里…

“红色魔鬼”险些被英军爆头击杀!经典三翼机的致命缺陷


▲迫降时坠毁的“红男爵”的弟弟

萨·冯·里希特霍芬的Dr.I

至此,福克Dr.I的实战表现,可能让很多等人都赶到失望,或出乎预料吧。而这也是因为,Dr.I虽然有着很多突出的优点,但缺点也一样突出,甚至更多。

且不说脆弱的三翼结构,在大角度爬升或俯冲时可能会出现破损甚至断裂。

在飞行性能上,Dr.I的爬升速度虽然快,但178公里/小时的最大水平飞行速度却远比不上协约国的那批新型战斗机,而且由于发动机的压缩效率低,在高海拔地区性能也会急剧下降。加上战争后期优质润滑油的短缺,发动机也经常出故障。

“红色魔鬼”险些被英军爆头击杀!经典三翼机的致命缺陷


其次,Dr.I的三翼机结构也使飞行员在起降时的视野很差,而狭窄的座舱也缺少防撞垫,这使得降落时飞行员的头部很容撞到机枪上而严受重伤。需要提前说的一点是,也正是这个设计上的疏忽,给4月21日“最后一战”中受伤后迫降的“红男爵”造成了二次伤害。

“红色魔鬼”险些被英军爆头击杀!经典三翼机的致命缺陷


到了1918年5月,德国空军也停止了对福克Dr.I的订购,最终它的总产量也只有320架,这个数量也就和“信天翁”的D.II型相当。

所以综合来看,胖兵认为:

一方面,安东尼·福克决定制造自己的三翼机,还是有些缺乏考虑,他只是看到了对手的三翼机暂时取得的突出战果,就急于“复制”。却没仔细想想,如果三翼机真这么好,那为何英国一直没有将其纳入空军,而且才装备了区区一百多架?还不是因为三翼机太“偏科”了。

“红色魔鬼”险些被英军爆头击杀!经典三翼机的致命缺陷


▲索普维斯三翼机

另一方面,随着战争步入后期,德国的战斗机研制也出现了“后劲不足”的情况,想拿却拿不出一款能像福克E型和“信天翁”当初那样震撼对手的战斗机。而从福克E型到“信天翁”再到Dr.I,也等于象征了德国空军从登场到巅峰,再到衰落的过程。

“红色魔鬼”险些被英军爆头击杀!经典三翼机的致命缺陷


可以说,如果不是“红男爵”驾驶过Dr.I,历史对它的评价可能根本不会“留情面”。而真正能平衡它的优缺点,并将它的性能发挥出来的,也许也只有“红男爵”这样的高手。但战斗机毕竟不是特技飞机,不足之处不能指望着用飞行员的技术去弥补。

“红色魔鬼”险些被英军爆头击杀!经典三翼机的致命缺陷


▲2020年9月,美国飞行爱好者

迈克尔 C.库纳特(Michael C. Kuhnert)

驾驶的福克Dr.I复制品在西弗吉尼亚州

的一个小型机场坠毁~

下一期,胖兵将给大家详细分析下“红男爵”最后一场战斗的详细经过,并将讲述福克随后推出的一战中德国最后一款战斗机——福克Dr.VII型,这款“红男爵”曾参与研制的战斗机不仅重回了“正规”,性能也有了大幅度提升,但它还能像当年的福克E型和“信天翁”那样,重夺德国已经失去的空中优势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0

标签:协约国   信天翁   男爵   作战   英国   德国   中队   飞行员   战斗机   战机   骆驼   王牌   英军   战绩   空军   缺陷   魔鬼   红色   性能   经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