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物质与阴阳五行,究竟是新宇宙,还是理论错误?

我在上文《没有最黑,只有更黑,暗物质是如何被发现的? 》中提到:瑞士裔美国天文学家弗里茨▪兹威基于1933年对后发座星系团中一些星系的速度分布做了研究,他发现,要想解释清楚测量得到的速度,其所需要的产生引力的质量是星系团质量的10倍。由此,“质量缺失”的迷雾在天文学中产生。

暗物质与阴阳五行,究竟是新宇宙,还是理论错误?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兹威基的同事们并不接受这个假设,认为他疯了,还剥夺了兹威基检验假设所需要的观察时间。有些人开始传播一些有关于的传说,并认为这是兹威基自身性格中的“孤狼”那一面导致的。

正是由于同行不能接受兹威基的假设,天体物理学的发展也因此停滞了40年。而关于暗物质的起源问题,就好像存在着某种我们不愿意看到的东西。

暗物质与阴阳五行,究竟是新宇宙,还是理论错误?

到了今天,尽管所有人都没有亲眼看过暗物质,但仍然被大多数天体物理学家所接受。在他们看来,暗物质就是难以发现甚至是无法发现的,这也激发了科学家们的好奇心,使得大批学者投身于寻找暗物质的队伍中。

由于暗物质是黑的,看不见的、未知的,只能与引力一起产生共同的效果,因此充满了神秘感。易经文言:天玄而地黄;千字文:天地玄黄;说文:幽远也,黑而有赤色者为玄;康熙字典:黑而有赤色者为纁,有黄色者为玄。由此,也能看出“玄”的引申义为:高远、不可捉摸、高深莫测。

暗物质与阴阳五行,究竟是新宇宙,还是理论错误?

我这样的说法,并非我认为阴阳五行和天体物理学家的研究之间有什么关系,只是因为,阴阳五行同样用笔墨勾勒出了黑暗所具有的神秘形象。我所要探讨的是:天体物理学家们是如何对黑暗进行研究,并逐渐对暗物质进行“上色”

黑色在我国古代社会作为天界的颜色备受崇拜,天上黑色为尊,地下黄色为贵。而黑色对于天文学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不论是圭表还是日晷都是利用太阳照射后产生的影子来进行测量的工具。

暗物质与阴阳五行,究竟是新宇宙,还是理论错误?

阳光照射在表上,就会在地面投射出一个正弦曲线,把这个曲线画在一个圆面内分别填充黑白两色,来表示白天和黑夜,这可能就是太极的雏形。古人在利用圭表的观测中很容易就能发现物体与影子之间的关系,并由此利用影子来进行研究。

如果说太阳系内的行星运动轨迹就是万有引力的影子,事实上,万有引力也的确是因为行星轨道与圆周运动的相似性才被发现的,那么通过观测星系、星云的运动轨迹异常,把它作为暗物质存在的证据,就是顺理成章的思路。兹威基认为星系的理论速度与观测速度之间的巨大差异应该是由于“质量缺失”导致,其实就是这个意思。

暗物质与阴阳五行,究竟是新宇宙,还是理论错误?

不论是以牛顿力学还是以广义相对论为理论框架,都要求天体物理学家们必须承认有额外的、我们看不见的物质(暗物质)产生了这样的影响。当然也有人认为需要对引力理论进行修正,认为是目前理论存在缺陷导致,不能接受额外引入一种未知的物质的说法。

但如果我们按照阴阳五行来思考,就完全可以接受暗物质的存在。任何庞大的事物都逃不出阴阳的范畴,任何微小的事物又具有阴阳的两方面,阴阳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在可见的物质范围内存在某种不可见的物质是可能的。

暗物质与阴阳五行,究竟是新宇宙,还是理论错误?

然而,从科学的角度来说,尽管大多数科学家都认为暗物质是存在的,但他们也不得不承认:迄今为止能够证明暗物质存在的证据就是那些观测到的事实与理论计算之间的差异。这迫使物理学家们只有两条道可选:要么修改理论、要么承认暗物质存在。

暗物质与阴阳五行,究竟是新宇宙,还是理论错误?

从这个角度来说,寻找神秘的暗物质对于科学家们来说是令人兴奋的,这似乎与阴阳学说达成了一致,这种一致不表现在研究方法上,而是不论是科学家还是那些研究阴阳五行的人都对他们所研究的对象有一种迷恋。

阴阳五行将青赤黄白黑与木火土金水相对应,这样一来,黑色既是水的颜色,黑色在五行中是正色,中国古代在汉朝之前都是以黑色为尊。在如今的天体物理领域,黑色与物质结合起来定义的暗物质,成为了解决理论计算与实际观测之间巨大差异的一个方法。

暗物质与阴阳五行,究竟是新宇宙,还是理论错误?

对于那些坚信本体论(相信暗物质存在)的科学家来说,这是一个等待着我们去发现的“新宇宙”,宇宙中的物质要比我们看到的多得多!可见物质只是真实存在物质的九牛一毛。在那些研究阴阳哲学的人看来,暗物质就是宇宙中的阴。

阴阳五行里到处都有这种最基本的二元论的表述,比如白天、黑夜;一动、一静;一升、一降。所以阴阳的出现,是朴素而又必然的。白天和黑夜的交替,就是阴阳。太阳就是日,太阴就是月。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就是太极

暗物质与阴阳五行,究竟是新宇宙,还是理论错误?

阴阳五行就是用这样的语言游戏,自由地将阴阳五行的模型投射于宇宙万物,不需要进行任何实证,也无需质疑。但天体物理学作为科学的一个分支,这样的思维模式是不行的,要想研究暗物质,就必须找到可以实验的参照点。

天体物理学家曾经把一些“昏暗的物质”看做是暗物质,比如白矮星、褐矮星、中子星和黑洞。但从目前的天文观测中发现的这类天体的数量,还远远达不到计算与观测产生巨大差异的所需要的比例。

暗物质与阴阳五行,究竟是新宇宙,还是理论错误?

于是天体物理学家们寄希望于量子力学,期待能够找到那些即不违反现有粒子模型,又能解释差异的“新”粒子。为此那些研究高能粒子的物理学家们拓展了标准模型,创立了“超对称性理论”,耗费巨资建立了欧洲大型粒子对撞机LHC

不幸的是,尽管“超对称性理论”预言,这种粒子是存在的,但这么多年过去了,仍然没有找到它们的任何蛛丝马迹,甚至有些理论物理学家认为“超对称性理论”已死。从这个角度来说,暗物质概念已经变成了一个奇怪的、让人联想到阴阳五行巫术思想的负面形象。

暗物质与阴阳五行,究竟是新宇宙,还是理论错误?

从科学的角度来说,如无必要勿增实体,与其争论暗物质是否存在,不如直接探讨“缺失质量”这个谜题。从这个角度看,修正引力理论也是一种可能的候选项。

与阴阳五行可以左右逢源的话术模式不同,不论是找到暗物质存在的直接证据,还是重新修正引力理论都需要科学家们突破现有的思维方式,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前行。或许杨振宁老先生坚决反对中国建立超级粒子对撞机,就是对寻找暗物质的一次叫停吧。

相似的灵魂总会相遇,我是头条号@郭哥聊科学,关于质量缺失之谜,最后是暗物质假说被证实,还是修改引力理论取得成功,就让我们这些吃瓜群众拭目以待。至于阴阳五行说,虽然它解决不了任何实际问题,但也许能给科学家们揭开“质量缺失”之谜提供一点启发。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9

标签:暗物质   阴阳   理论   对称性   物理学家   星系   天体   引力   物理学   粒子   缺失   宇宙   物质   黑色   错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