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自行车的智能隐匿于无形,年轻的溥仪先生也会轻易上手

本文首发于《不存在日报》。不存在日报是一个关注未来与科技的媒体,为你提供来自不同宇宙和时间线的新闻或故事,有的可能来自你所处的时空,有的不是。小心分辨,跟紧我们。因为,我们的指导单位是:未来事务管理局。微信公号:non-exist-FAA。

当自行车的智能隐匿于无形,年轻的溥仪先生也会轻易上手

1922年底,溥仪与婉容结婚,堂弟溥佳送给溥仪一台自行车,舶来的新技术令这个年轻人着迷,不顾老臣们对于“龙体”的担忧,溥仪每天骑车玩,还让太监锯断内廷宫门门槛,有台阶地方安上木坡道。溥仪后来还醉心于收藏各国名牌自行车,据说他有二十多辆,都存在御花园内的绛雪轩,那里以前是乾隆吟诗赏花的地方。

数十年之后,比溥仪年轻46岁的“互联网先知”凯文凯利先生来到中国。与溥仪一样,凯文凯利也是个自行车爱好者,曾骑车穿越过北美洲,用观察自然界得到的智慧写出了《失控》。作为将《失控》引入中国的人之一——以及另一位疯狂的自行车迷恋者,张向东选择了带KK在午夜十分骑车穿越紫禁城午门的招待方式。“那天天气不好,有点雾霾。”坐在被各种自行车环抱的700Bike公司——看起来大概也有几十辆,张向东告诉《不存在日报》,“我带他去东华门那边骑,到了晚上对于历史的穿越感非常强烈,KK一路赞叹不绝,‘This is beijing!This is real beijing!’”那里距离溥仪当年的住所倒是很近。

总有一些事物的变迁让你感到时光飞逝,自行车算是一个。你得承认,这个只有130年历史的物件正被“智能”侵蚀,在科技公司的努力下,大多数智能自行车们外形狂野,身上布满了传感器,这也是为什么当张向东推出700Bike城市自行车之后让人感到惊喜的原因之一,四款分别名为后街、美术馆、百花和银河的自行车颜值颇高,但看上去和“未来”关系不大——只有把立上内嵌的一块显示屏让你隐约察觉到一丝智能属性。

“你觉得穿越回去,溥仪先生会喜欢你的自行车么?”我问张向东。他想了想,“我相信他应该会喜欢,我也要对溥仪先生说声感谢,他对自行车在中国的发展有着很大贡献。”

失落的自行车

2006年,张向东第一次长途骑行,从波尔多骑到了尼斯,之后彻底爱上这项运动,七年之后,他完成了五大洲最美路线的骑行。

张向东几乎骑过世界上所有种类的自行车,他自己也有不少车,还给其中十几辆起了名字,譬如Mr. Maugham,毛姆先生——“是的,就是那个同名作家,有完美的故事,幽默的表达,古典的美感,深长的意味。”还有一辆叫Pegasus,珀伽索斯——希腊神话中最著名的奇幻生物之一,一匹长着双翼的马。其实给我的感觉,停立在700Bike办公室的那一排自行车,还挺像张向东“养”的一匹匹马的。不过坦率地讲,对于大多数将自行车视为完美坐骑的人来说,在中国大城市里骑行总有种“家里没有草原”的感觉。

大概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自行车成为中国人最为仰仗的代步工具,每日上下班呼啸而过的自行车洪流让中国成为“自行车王国”,向父辈学骑车也成为不少人的少年礼。最多的时候——比如1995年,北京自行车已达831万辆。不过进入新世纪之后,骑车慢慢被汽车取代,且差距日趋悬殊。而与此同时,作为对比,一种“自行车文化”正在欧美发达国家蔓延,什么是自行车文化?就是大家都认为骑车也是一种体面且富有尊严的出行方式。

自行车的没落也有一些现实因素,比如路权。从自行车王国到买车摇号,这个国家的变化之快令人错愕,于是自行车道的狼狈似乎在所难免,在自行车道好好骑车却被身后汽车按喇叭被赶到更逼仄的角落也变得理所当然——时间长了,在一个正从农耕文明向现代社会迈进且缺少更多社会身份认同方式的过程中,潜意识里你多少会觉得自己更偏向“弱者”。

另外,单纯从自行车爱好者的视角,包括接驳、接口以及自行车在交通体系中应该占据的位置等,诸多方面都并不能令他们满意。张向东希望能以700Bike为载体,推动自行车“地位”的提升。

不过你得承认,这并非易事,毕竟人类交通是一个异常复杂的系统问题。事实上,在一个由共享经济、物联网和自动驾驶等未来趋势共同塑造的“新出行时代”,不少国际汽车巨头也都在探寻一种更符合趋势的商业模式。譬如不久前,福特就推出了一项包括二十多个试验项目在内的“智能移动计划”,旨在通过在车载连接技术、移动出行、自动驾驶汽车、消费者体验以及大数据方面的创新,预测未来交通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需求,并尝试为每位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智能交通解决方案。

嗯,从驾驭马匹,到“个性化的智能交通解决方案”,旧事物的衰落无疑有其必然性,而任何领域的新旧之交必然伴随着人类个体可选择性的增加,正如凯文凯利所言:文明在本质上就是一个不断增加选择的过程,“长期来看,技术给了我们更多差异、多样性、选项、选择、机会,还有自由。这便是进步的定义。”

那么问题来了:至少在自行车这个品类上,“进步”的标准是什么?是如今亦真亦幻的“智能”吗?

智能,以及人类交通的未来

不久前,当一名偷车贼低调地完成了他的日常工作,推着别人的自行车安静地离开时,他不会想到短短三个小时后这辆车将物归原主,他更不会想到自己将成为百度贴吧一场跟踪罪犯直播秀的男主角。他以为,他只是拐走了又一辆外形文艺的普通自行车。不巧的是,这辆自行车恰好是700bike。车内的联网定位功能已经察觉到异常情况,向主人手机发送警报,并显示所在位置。于是,失主报警:警察同志你好,我的车被偷了。它现在在……报警之后,失主情绪稳定,开始在百度贴吧直播整个追踪罪犯的过程。

就像人们总误会漂亮的姑娘不会太聪明,外形文艺的车也被常常被误会不够智能。700Bike除了潜伏抓坏人的功能外,其他的与“智能”有关的部分也藏匿在把立上的一块显示屏里。骑行者踩下踏板,就会显示时间、车速和里程。

但与其他以智能为卖点的同行相比————譬如可以监测心率、PM 2.5 、紫外线、风速等,700Bike的显示屏完全谈不上招摇。张向东告诉《不存在日报》:“我们走的是一个比较尊重传统的路线,其实好的自行车经过一个多世纪发展已经有自己的美学存在。而从智能的角度,我对智能非常尊重,但智能应该服务于整车,是在尊重传统的前提下去做。至于未来的智能,我觉得真正的智能是一个高阶的信息技术,不要轻易说智能,现在绝大部分产品不能称之为智能,智能几乎可以说是信息技术的一个终极目标。”

那么未来的自行车到底长啥样?样子不好说,但张向东至少能肯定一点:它应该让人类的出行更美好,而不是更加琐碎和虚幻。

前段时间,张向东和同事去德国的腓德烈斯哈芬(Friedrichshafen)看了欧洲国际自行车展。那里是齐柏林飞艇的发源地,后者诞生于二十世纪初,“但你不觉得齐柏林飞艇更像是那种很科幻,来自外星球的感觉么?”张向东颇为兴奋地说道,“现在看依旧会震撼,怎么当时就有这种技术?飞行速度已经达到每小时100多公里,可以搭载几百人,里面像酒店一样有服务员,餐馆和住的地方。它其实比飞机早,但后来飞机变成一种更主流的交通工具。在人类交通发展历史里,并不是所谓的技术最进步成为主流,人们的生活是有选择的,而选择并不依赖速度等(标准),技术有各种可能性,最后更多是回到生活本身,更符合生活本身的需要。”

在多数人的直觉里,人类未来的交通工具与现在相比可谓云泥之别——毕竟好莱坞就是这么教导我们的。有一次活动上,张向东问刘慈欣,除了大家都能想到的太空轨道之类,未来人类的交通究竟什么样?大刘特认真地来了个大转弯:人类还从未驯化过鸟类,有没有可能未来畜力出现在人类城市交通中?

当自行车的智能隐匿于无形,年轻的溥仪先生也会轻易上手

在这个维度上,也许刘慈欣的大转弯恰好与张向东自行车王国的车道相吻合。

“你看,对于人类未来的想象经历了几个大阶段,到一定阶段后到处是屏幕,但走到最后,其实更像一个接近于‘原始’的状态。我认为交通的未来也类似,它并不意味着没有那些智能的东西,只是更简洁方便,更顺应人性,我有个总结就是,未来并不闪闪发光,但会更美好。”张向东这样阐述他的未来观。

所以,在他眼中,也许自行车就是属于未来的交通工具。而当未来的智能隐匿于无形,也许年轻的溥仪先生也会轻易上手。

本文首发于《不存在日报》;李北辰/文(科技自媒体,致力于为您提供文字优雅的原创科技文章;微信公号:李北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1

标签:自行车   智能   王国   飞艇   车道   上手   交通工具   中国   骑车   显示屏   人类   未来   年轻   交通   日报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