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富而贫

佛说: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富而贫

释迦牟尼在《遗教经》中说:

多欲之人,多求利故烦恼亦多,少欲之人无求无欲则无此患。

  欲望多的人,总是追求奢华的生活,但并不是所有的欲望都可以实现,所以欲望多的人烦恼也会更多。欲望少的人懂得知足,只追求可以满足生活必需的物质,所以他们的烦恼也就相对少了很多,烦恼少了,快乐就多了,正所谓“知足常乐”。

  人活于世,有欲望本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正是人类有了各种欲望,社会才会进步和发展。动物有生存的欲望,人类作为高级生物,天生拥有求生欲、性欲、食欲和各种物欲,以及追求精神享受的欲望。

  欲望是天生的,也是必需的,我们无法决定欲望的有无,但我们可以决定欲望的多少和大小。正是每个人欲望的多少不同,才是生活状态不同的关键所在。

  所谓“无欲无求”并不是说要我们没有欲望,那是绝不可能的,而是说我们要把欲望控制在一个“知足”的范围内。如果不加限制,任欲望自行增长,我们就会变成被欲望左右而失去自我的“行尸走肉”。

  追求丰富的物质生活是我们的权利和义务:我们作为高级生物,有权利去追求更好的生活,同时为了亲人,也有义务去创建更好的物质生活。但没有界限的追求,往往让人失去生活的本质,陷入盲目追求欲望的陷阱。

佛说: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富而贫

佛说: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不知足者,虽富而贫。

  懂得知足的人,虽没有奢靡的生活,却能时常感受到快乐;欲望过多而不知足的人,虽锦衣玉食,却仍然烦恼重重。不懂知足的人,虽然物质生活丰富,但精神上却是贫穷的。

  所谓“知足”,字面意思就是“知道满足”。“知足”更多的是说一种“满足于自己需要的,不再追求更多无用之物”的随遇而安的心态。

佛说: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富而贫

何为“无用之物”?

  正常生活所需物质得到满足,并且对未来的突发状况留有一定的保障,此外所有的追求,都可谓之“无用之物”。

  当物质达到一定水平之后,我们要更多的追求精神生活的丰富。

无论你想过多么好的生活都不为过,但重要的是,你要清楚对自己而言,什么样的生活才算好的生活,什么样的生活才能让你的内心变得更加丰富,找到真正的自我。

佛说: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富而贫

越简单,越快乐。

  对物欲的追求是没有止境的。幸福的生活并不是由拥有的物品数量来决定的。拥有丰富的内心世界,懂得“知足常乐”,方是获得幸福生活之道。

  来源:竹素先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3

标签:安乐   释迦牟尼   求生欲   知足   遗教   称意   物质生活   知足常乐   物欲   义务   地上   物质   权利   烦恼   欲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