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辽生物群谢氏红山蜥与地球上曾经生存过的蜥蜴们

蜥蜴属于一种称为鳞类爬行动物的动物家族,它是有鳞目蜥蜴亚目内爬行动物的总称。在地球生命史上蜥蜴大都在沙漠、森林和山脉周围生活,据统计地球上生存和灭绝的蜥蜴种类有近10,000种。

地球上的蜥蜴化石记录十分丰富,但大部分集中在白垩纪,侏罗纪的有鳞类蜥蜴化石记录十分局限。只在北美和欧亚大陆的少数几个化石点——如美国的Morrison组、德国的Solnhofen灰岩、哈萨克的Karatau组——中有记录。

如上所述,在中国,白垩纪时期的蜥蜴有着十分丰富多样的化石记录,如早白垩世时期热河生物群中的矢部龙(Yabeinosaurus)、大凌河蜥(Dalinghosaurus)、柳树蜥(Liushusaurus)以及翔龙(Xianglong),甘肃的拟贝氏蜥(Mimobecklesisaurus),山东的厚颌蜥(Pachygenys);晚白垩世时期内蒙古、河南、江西等地有着丰富的蜥蜴化石和多样的化石属种(共15个属种)。相对来言,侏罗纪蜥蜴的化石记录则十分稀少。目前仅有两个区域产出:一为燕辽生物群中两件未命名的幼年蜥蜴标本;二为新疆准噶尔盆地南缘的少量破碎蜥蜴材料,以及盆地中部多件三维立体保存的蜥蜴骨架,但还未详细报道。


燕辽生物群谢氏红山蜥与地球上曾经生存过的蜥蜴们

发表论文的Geopersitas封面图片

  2019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董丽萍、王原等在国际期刊Geopersitas,以杂志封面文章报道了一件保存十分精美的侏罗纪蜥蜴标本,并将其命名为谢氏红山蜥(Hongshanxi xiei),属名取自该地区距今五、六千年前的中国著名的红山文化,种名献给对建平古生物化石保护做出重要贡献的谢井国先生。该标本来自辽宁省建平县棺材山化石点。棺材山化石点被认为与道虎沟层时代相当(165Ma)或略年轻(157Ma),该地点及其周边相当地层中产出大量的蝾螈标本,其中包括了多件发生了多指多肢畸形现象的天义初螈(Chunerpeton tianyiensis)标本,是中生代有尾类中的首次发现,王原等曾做过报道。

通过传统古生物学手段和高精度平板CT扫描技术,研究人员详细地与世界上其他侏罗世—白垩世的蜥蜴属种进行对比,红山蜥具有独特的形态特征组合,如其左右愈合的额骨明显较长,后缘三叉,两侧的后突长且从外侧卡住顶骨;顶骨短;头骨上仅眼周和下颞处具有膜质骨板(osteoderms),前肢和后肢长。唯一具有与红山蜥类似的额骨和顶骨形态的是西班牙早白垩世Las hoyas地点的Hoyalcerta sanzi,但Hoyalcerta的下颌十分纤细,齿骨齿要远多于红山蜥。不同的系统发育分析设置得到了不同的红山蜥的系统位置——位于有鳞类的基干位置,或位于传统的“硬舌亚目”的基干位置,这说明早期有鳞类属种的系统位置受到有鳞类各个大类群之间系统关系的影响。

燕辽生物群谢氏红山蜥与地球上曾经生存过的蜥蜴们

谢氏红山蜥正模(JCM-HS 0001)的照片(董丽萍供图)


燕辽生物群谢氏红山蜥与地球上曾经生存过的蜥蜴们

高精度平板CT扫描揭示了红山蜥部分未暴露的头骨骨骼特征(董丽萍供图)


燕辽生物群谢氏红山蜥与地球上曾经生存过的蜥蜴们

红山蜥正模头骨综合线图及头骨复原线图(董丽萍供图)

下面介绍几种地球上发现的比较有代表性的蜥蜴化石记录。

Megachirella wachtleri——已知发现的最早的蜥蜴

现在科学家们已经将这个家族的起源固定在一块可追溯到2.4亿年前的化石上,它们填补了早期进化历史中的长期空白。意大利北部著名的多洛米蒂山脉有着巨大的裸露岩石,其中一些是沙土和粘土,其历史可以追溯到2.4亿年前。在21世纪初,古生物学家发现了一种保存完好的化石,其属于一种叫做Megachirella wachtleri的类似蜥蜴的爬行动物 。但他们无法确定它的起源,或者是否适合鳞类爬行动物家族。研究者认为该标本比我们认为是全世界最古老的化石蜥蜴早7500万年,并为了解活体和灭绝性鳞状细胞的进化过程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

王氏因陀罗蜥——热河生物群驰龙科新标本赵氏小盗龙胃中发现蜥蜴新属种

在一件白垩纪早期热河生物群的驰龙科新标本——赵氏小盗龙(Microraptor zhaoianus)的胃中,近乎完整地保存了一个还未被消化的蜥蜴个体。 这是迄今报道的第四件胃中保存食物的小盗龙标本。经观察分析,研究团队认为这件蜥蜴标本代表一个新属种,将其命名为王氏因陀罗蜥(Indrasauruswangi)。属名“因陀罗”来自古印度的吠陀传说,古神“因陀罗”在一场著名的战役中,被龙(这里暗指小盗龙)完整地吞入肚中;种名“王氏”则命名自中国古动物馆馆长、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员王原,旨在向他多年来在古两栖爬行动物研究和古生物学科普工作中所做出的杰出贡献表达敬意。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王氏因陀罗蜥与白垩纪的蜥蜴有较近的亲缘关系,而与现代蜥蜴的亲缘关系较远。值得提出的是,这种蜥蜴的牙齿不同于白垩纪热河生物群内的其他蜥蜴,从而增加了热河生物群蜥蜴类的生物多样性,也暗示了这种蜥蜴的食性可能较其他蜥蜴有所不同。

古萨瓦尼蜥【 Palaeosaniwa】——中生代已知最大的蜥蜴

北美洲白垩纪晚期灭绝的食肉蜥蜴,古萨瓦尼蜥是一种体型相当大的巨蜥,中生代已知最大的陆生蜥蜴之一,长3米-3.5米,古萨瓦尼蜥和现代的巨蜥(特别是科莫多巨蜥)有很多相似之处,拥有非常锋利的锯齿状牙齿可以捕杀或切割大型动物。成年的古萨瓦尼蜥足够大,可以可以捕食当时已知的任何一种鸟类或哺乳动物、小型非鸟类恐龙以及大型恐龙的卵和幼体。 古萨瓦尼蜥被认为是巨蜥科的成员,也被解释过是毒蜥科的一个近亲。

古巨蜥【 Varanus Poesty】——最大的陆生有毒动物

古巨蜥是至今为止已知的史上最大的陆生蜥蜴,也是最大的陆生有毒动物,长7米,重620千克。生活在更新世的澳洲,以大型哺乳类、鸟类为食。有科学家认为古巨蜥的灭绝是因为气候变迁,有的科学家认为古巨蜥的灭绝是人类的活动,实际上应该是两者的共同作用,但因为缺少化石证据,古巨蜥的灭绝依旧是个迷。古巨蜥现代的近亲是科莫多巨蜥,甚至有观点认为古巨蜥是科莫多巨蜥的祖先,很久以前一些古巨蜥迁徙出了澳洲,飘落到一些荒岛开始侏儒化然后就成了科莫多巨蜥。

Saniwa ensidens——拥有4只眼睛的蜥蜴

根据耶鲁大学科学家的一份新报告,一只生活在近5000万年前的古代蜥蜴总共拥有4只眼睛。这篇发表在《当代生物学》杂志上的论文描述了这种叫做Saniwa ensidens的四眼生物,其另外两只眼睛位于头顶。这项发现更令人惊叹的地方在于,其不是源于一种新发现的化石,而是源自对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发现的化石碎片的分析。科学家利用CT扫描发现了额外的眼睛,并且了解了它们如何形成的大量信息。这只蜥蜴的第三只眼睛和第四只眼睛是位于其头顶,可能用于检测光线的变化等。研究作者Krister Smith 解释称:“通过发现一只四眼蜥蜴(其中松果腺和其旁边的器官在头顶形成了一只眼睛),我们可以证明这种蜥蜴的第三只眼睛确实与其他脊椎动物的第三只眼睛不同。它们可以感知光线并在内分泌系统中发挥作用。然而,松果腺赋予的一些能力确实非常奇特。例如,一些较低级的脊椎动物可以用第三只眼检测光线的偏振,并用它来在地理上定位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7

标签:生物群   蜥蜴   热河   松果腺   顶骨   白垩纪   中生代   白垩   脊椎动物   爬行动物   头骨   化石   标本   眼睛   发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