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极一生之所求

穷极一生之所求——知乎提问有感

前有“非流”知友之美文,已尽言人生之所求,并以《兰亭集序》和《赤壁赋》作主引,看完颇有感慨,便略作补充,以期完美。

若说人之所求,古今制一,还是《兰亭集序》另外几句阐述的更为透彻: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曾闻言:我懂得了许多道理,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常言人生百年,而真正百岁者又有几人,名人就更少,王羲之不过59岁,苏东坡65岁,杜甫59岁,李白62岁,都还虚了一岁,而真正知事的时间则更短,所以有“人生七十古来稀”的说法。从古至今,中国之人口数十亿之多,而一朝叶落终归于尘土。我们一生之所求皆通过为数不多的文人骚客一代代传颂,千古佳作不过寥寥数言,万千道理,浩瀚文章,在人生这个命题面前略显苍白。

虽今时不同往昔,古稀不喜,耄耋可期,鲐背有岁,期颐亦可闻,然能自由享受这人世的又有几何。常言,人生如发条,生而不止。幼三年记忆渺渺,进学堂如入宦海,等学成已是弱冠之后,晚则近乎而立。读书之后婚配迫在眉睫,工作接踵而至,为一家生计半生忙碌。待子女长成,又为儿女婚娶、工作操心劳神。及退休安养之时,想四处走走,当孙绕膝旁,儿女奔走,又只有为家庭继续发挥余热。些有闲暇,转转街,喝喝茶,打打麻将溜溜鸟,已经很是满足。当终有一日,枯骨凋零,再也支撑不起这副躯壳,病榻之上,还要为财产分配思虑万全。只有真正长眠那一刻,才是解脱。不会再有思想,不会再有烦恼。

当然,吾之言为大众。

年轻时人皆有梦。有为理想,有为仕途,有为安乐,有为远方。归其三者,名、物、心。古人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而吾则曰:“小利为物,大利为名”。吕不韦巨贾,物之利足以让他荫及子孙,然他散尽家财助异人成其霸业,以求万世之大利。李白也曾有进取之心,然圣君有大为亦有大不为,小人环伺,性格孤傲,庙堂之高终是难以栖息,只能四处云游,一求伯乐,二寻心之安然。今时之人,也有穷游世界、富隐深山者。远方不过是出于好奇,不愿庸碌一生而不知世的一种状态,不是某个地方。对我们祖父而言,可能是四川到北京的距离;对我们而言,可能是地球的另一端;对科学家而言,可能是千万光年外的浩瀚宇宙。当我们去过心中想去的地方,则可言:吾曾遨游远方,此生无悔。心之所求,不过是寻求一份满足与安宁。

万千广厦,萦绕心头;江湖庙堂,一世筹谋;采菊东篱,心之悠悠;伊人在侧,万事皆休。嗟乎!得偿所愿,夫复何求。

有人一生忙忙碌碌,有人一世恍恍惚惚;有人事事机关算尽,有人时时颤颤巍巍。无论庸庸碌碌,还是栗食万户,终为一抔黄土。那生有何意义?苏子洞穿人世,感慨千古英雄,谈笑间,只剩惊涛拍起的千堆潮水,于是只有寄情这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而清风明月,不余之来,不余之去。以文记之,则千古共知。今之览怀,亦有感于斯。故曰:“仍见星河照今世,不忘此辉耀古人”。

中国五千年文明传承至今,是一个又一个的文人骚客,是一代又一代的中国脊梁。文化的繁荣,我们的精神不再贫瘠,虽奔忙一世,无论为国为家,皆有所寄托;商业的昌盛,我们的生活不再蛮荒,纵追银逐利,无论是非成败,总知勤劳致富。科学的发展,我们的世界不再遥远,可一日千里,可上天入地;我们不再惧怕恶魔的侵扰,也不必惦记耶稣的祈祷。我们可以骄傲的说:“华夏有我在,我为华夏人”。久病不死则立,久困不怒则威。我们做到了,无论是文化、经济、还是科技,代有才人。大梦初醒,虽过两世,国人之共求,如今日之中国矣。

吾年少居乡,然父亡之后,求学他乡,十年后归乡扫墓,望着年迈的祖父,望着汩汩流淌的东河之水感慨万千,“国祚七十欣欣日,年逾古稀垂垂翁;无恨而立生白发,日薄近暮久怔忡。”“夕阳残照入东河,老翁迷眼叹韶光。残烟袅袅灰飞尽,松柏葱葱水流长”。生命的坚强,让我一路成长;生命的脆弱,让我历尽沧桑。

吾生终有涯,而知总无涯。以有涯随无涯,则殆已!既来走一遭,无论何所求,总要留下点痕迹,虽殆而不悔。愿你们心中万千的星光永远闪耀,闾左难掩鸿鹄志,坚守总待燎原时。

此记,于成都。

穷极一生之所求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9

标签:所求   王羲之   万全   兰亭集序   骚客   常言   庙堂   华夏   祖父   李白   文人   中国   千古   远方   人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