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竹县驷马村的来历

一个很有故事的省级传统村落马车是我国古代常用的交通工具,两匹马并驾一车称为骈,三匹马并驾一车称为骖,四匹马并驾一车称为驷,是速度最快的车。驷马是指套着四匹马的车,由此衍生出“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的成语。大竹清水镇有个2017年被列为四川省第三批传统村落名录的村,叫做驷马村,这里演绎出不少故事。

驷马村村名的由来

大竹县驷马村的来历

驷马村在民国时期为清水乡第七保,解放后,先后叫清水乡第七村、驷马管理区、群生管理区、驷马大队、踊跃大队、驷马桥村,今名驷马村,地处大竹县清水镇最南端,距大竹县城约15公里,距镇政府3公里,东、西、北三面分别与本镇曙光村、老书房何家村、明光村相邻,南与庙坝镇太平村接壤。幅员面积6.5平方公里,6个村民小组,2766人,耕地面积2174亩,浅丘和平坝兼而有之,气候适宜,土地肥沃,主产农作物有水稻、小麦、玉米、红薯、洋芋、苎麻等。境内清水河、王家桥河两条河流分别从北向南、从西向东在驷马桥交汇合流。达渝高速公路和汉渝公路(210国道)途经村东、西两侧。

驷马村因境内的驷马桥而得名。驷马桥,原是大竹至重庆古道上的一座石板平桥,在距今公路驷马桥西北约40米处的旧河道上,始建于清朝乾隆二十四年(1759),民国二十九年(1940)修汉渝公路大竹至重庆段时,改修公路桥,石头桥栏,两边各9个大礅,24个小礅,全长22米,沿袭驷马桥名称,桥头驷马桥三个字由该村张家院张家炳书写雕刻而成。1998年桥面加宽换成水泥桥栏,桥面于2009年以钢筋水泥加固。

大竹县驷马村的来历

驷马桥的得名源于动人的传说。相传,从前本地有一乡民家境贫寒,未能娶妻,与年迈的母亲相依为命,靠打长工为生。一天,母亲病重,生命垂危,儿子背着母亲外出求医,来到河边,遇到河水上涨,无法过河,面对洪水嚎啕大哭,双膝跪地,祷告上苍保佑母亲平安。悲凄的哭声惊动四方。这时,一白发仙翁突然出现在面前,并从葫芦中倒出几粒仙丹,喂给老太婆。老太婆服用后转危为安,不久病就好了。乡民的孝道之举感动了众人,当地百姓纷纷捐钱在此修建石桥。桥落成之日举行踩桥仪式时,正有四名将军骑马而过。四匹马踩桥,故而取名驷马桥。


大竹县驷马村的来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4

标签:驷马   清水河   大竹   明光   大竹县   桥栏   桥面   乡民   重庆   老太婆   水乡   村落   管理区   来历   大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