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星的诞生需要旋涡,并非天方夜谭

恒星的诞生需要旋涡,并非天方夜谭

文/袁玉刚 图/来自互联网

恒星是指宇宙中靠自身核聚变产生的能量发热发光的球状或类球状等离子体天体。古代的天文学家以为恒星的位置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取名恒星。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也是地球能量的来源。

恒星种类繁多,按照大小分为矮星(黑矮星、棕矮星(褐矮星)、红矮星、黄矮星、白矮星)、巨星(红巨星、蓝巨星)、超巨星;按照演化阶段分为原恒星、主序星(青年期到中年期)、红巨星或红超巨星;按照密度分为黑洞、中子星、白矮星、主序星、红巨星或红超巨星;按照光谱分为从O型星、B型星、A型星、F型星,到G型星(R型和N型星)、K型星(S型星)、M型星;按照组合数量分为单星、双星、三合星、四合星、星团以及按照其它特点命名的变星(食变星、脉动变星、爆发变星(新星、超新星))、脉冲星(中子星)、X-射线星。

我们的太阳是一颗主序星、单星、G型星、黄矮星,50亿年后,将成为一颗红巨星,然后成为一颗白矮星。


恒星的诞生需要旋涡,并非天方夜谭

图1 太阳

恒星是怎样诞生的呢?

关于这方面的理论主要是万有引力理论。该理论机械地引用牛顿的引力理论,认为太阳的引力与太阳的质量成正比,硬性规定引力源于质量,谓之万有引力。由此反向推断出一个密度相对大一些的区域的氢气吸引周围密度相对小一些的区域的氢气,用数学推导出恒星形成过程的“星云学说”(康德—拉普拉斯)、“新星云学说”(霍伊尔)、“核心吸积学说”。

但是,“‘理想气体’分子总是企图向外逃逸,一次次碰撞容器。”万有引力理论怎样解释这个实验?“理想气体”分子间的万有引力哪里去了?“理想气体”与星云气体不一样吗?

还有,万有引力理论反对旋涡学说,怎么解释星云旋转的事实呢?总不能再说是上帝踢了一脚了吧?当然他们可以说,一开始星云就是旋转的。或者说被吸积物质具有较大的角动量,不会径直落到中心,而是围绕中心天体旋转,形成一个作较差旋转的盘状物。

按照万有引力理论,气体分子会自动向中心聚集,体积变小,压力和温度上升,产生核聚变,最终收缩成一个圆点即恒星。这样可以解释太阳为什么是圆的。但太阳系物质却在一个圆盘里运动,行星并没有落向太阳,显然矛盾。当然,他们又说,当半径缩小到现在太阳与水星的距离时,太阳系两极变扁,从赤道部位抛出一个环绕原始太阳的盘状物,质量只有原始太阳的百分之一。圆盘中心的原始太阳继续收缩,温度增髙,旋转加快,最后与圆盘脱离,形成现今的太阳。遗留的环状物冷凝聚集,形成环绕太阳运动的行星。

按照万有引力理论,恒星是不会喷发的。但恒星偏偏要和万有引力理论开玩笑,两极喷发猛烈,形成狂暴的恒星风和两极冕洞。他们又解释说,吸积盘的内边缘处的物质沿着螺旋轨道落向中心天体。吸积过程中要释放大量能量,常伴有抛射现象,如喷流。他们还说,致密天体的吸积是最有效的释放能量的方式,其效率甚至比核反应还高。

万有引力理论的崇拜者就是这样不断地修修补补,企图自圆其说。但事实就是事实,他们不断添枝加叶,却恰恰证明他们反对的旋涡理论是正确的。因为他们所添加的这些事实都是旋涡的特征:气体不径直落向恒星、旋转吸积盘、恒星与行星分离、恒星两极喷发。只是由于他们笃信万有引力,固步自封,不敢越雷池一步,承认有旋臂,是旋涡,但不接受旋涡理论。所以总是盲人摸象,支离破碎,不成系统。不仅揭示不了恒星的起源之谜,也解释不了联星、行星的诞生之道,只能拿一些磁场耗散、角动量转移之类的小理论曲解恒星。岂不知质量、磁场、引力、强力、暗能量、暗物质、恒星、星球、黑洞都是在旋涡里诞生和演化的。


恒星的诞生需要旋涡,并非天方夜谭

图2 最新的恒星形成模型

我认为科学家们的这个模型非常先进。但第一步是错误的,不是“重力坍缩”,而是“旋涡旋聚”。“旋涡旋聚”才能自然出现后面的三步。

“旋涡学说”始自笛卡尔。虽然那时的理论并不完善,但其哲学思想是正确的。

现在,我完善了旋涡学说,明确指出:旋涡里面旋出物质,旋出星球,旋涡就是宇宙。旋涡之外、旋涡诞生之前就是虚空,没有物质的、暗无天日的、老子的虚空。太空里的旋涡形态是地球上两个反向旋涡面对面扣在一起的样子。小旋涡产生原子,大旋涡产生星球,更大的旋涡产生星系、星系团和宇宙。所以,我的著作叫《旋涡里的宇宙》。

我的恒星旋涡模型是:在旋涡里,旋聚力像静电引力,向里旋聚物质,形成星球或原子;旋聚力同时转化成喷发力或者叫暗能量,像磁力一样向两极喷发高速物质;喷发出来的物质降温落向旋涡的赤道面,被再次旋聚。旋涡外围是引力和暗能量的范畴,控制着恒星、行星的聚散;旋涡中心是电磁力的范畴,控制着原子、恒星的兴亡;旋涡核心附近是强引力、强斥力的范畴,控制着原子、原子核的强弱;旋涡核心是时隐时现的没有物质的黑洞,黑洞边缘也是原子核、粒子旋聚出来的内边缘即视界。

星系、恒星系、行星系、原子都是旋涡。各种力都是旋涡力,也是形成旋涡的外力,即牛顿第二定律里产生物体加速度的那个外力转化出来的力。

这样,图2后面的3步才会顺理成章,水到渠成,而不是无源之水,牵强附会。

在旋涡里,物质本身没有力,但被一种力推动着,呈现出力的特征。恒星和行星是被动产生的,不由自主地随旋涡运动,因而在同一涡面,有同一旋向,遵循提丢斯—波德法则和牛顿引力定律。那些不守规矩的星球都不是在这个旋涡里形成的,是外来入侵者。牛顿看到的引力就是旋涡里的旋涡力,他毕生寻找的第一推动力其实就是他的第二定律里的产生加速度的力。

恒星的诞生需要旋涡,并非天方夜谭


图3 太阳系

原子旋涡越小越稳定、越标准。原子旋涡里没有外来入侵者。如果外来者硬入侵进来,原子会激烈反抗,很快把入侵者挤出去,即使损兵折将、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即衰变。

重元素都是星球旋涡力旋聚出来的,绝不是氢元素自己的万有引力相互吸引形成的。人类的可控核聚变如此艰难,为什么不去利用万有引力理论啊?其实,科学家们不是不想利用,而是用不上。宇宙中就没有万有引力,只有旋涡里的引力。恒星里之所以能够产生核聚变,几十亿年不停歇,就是由于形成恒星的旋涡力把众多氢元素强行旋聚在一起,摩擦生热、生电,创造出核聚变的条件,喷发出光和热。太阳核聚变成功了,木星却失败了。为什么失败?恒星标准模型的崇拜者一定认为是木星质量不够大,万有引力不够大。我却认为是太阳系旋涡力不够大,只能形成一颗恒星。而旋聚成木星的旋涡力太小了。科学家们只有老老实实地利用人类自己的能力,加大压力,提高温度,控制体积,把质子、中子或电子强行压进氢原子里,才有可能实现人类可控核聚变。不加大外力,盒子里的氢气是不会自己进行核聚变的。不管盒子有多大,你都不会成功。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流体动力学专家曾经提出:“旋涡”帮助新恒星形成。美国德州大学教授沃克尔▪布罗姆利用超级计算机模拟第一代恒星诞生于一个旋涡中。显然他们接受了旋涡理论,承认在氢气聚集、体积压缩的过程中,盘状旋涡对氢气做功,导致气体温度升高,并且由于旋涡物质具有的角动量,导致巨大的气柱从中心喷射而出。

祝愿科学家们沿着旋涡理论的思路探索出恒星诞生的真相。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6

标签:恒星   旋涡   氢气   万有引力   天方夜谭   星云   引力   学说   行星   原子   巨星   气体   能量   物质   理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