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如何自动飞向目标?

火箭如何自动飞向目标?

火箭如何击中目标?

这是个工程学问题。

这可不像理论研究,提出假设再进行推演。

工程学问题,精度误差几十米。

就会偏离目标,导致火箭坠毁。

这可是大国博弈中最重要的。

把人送上月球,把人送上火星。

都需要考虑这个问题。

大国的战略核弹头,都装在火箭身上。

中国的钱学森地位非常高。

他是导弹之父。

他的代表作就是《工程控制论》。

控制论,原是源自美国50年代的维纳。

他写了一本《控制论》。

引来极大的争议,在美国也一样。

在苏联更是被封杀了。

我们上学是读不到这本书的。

钱学森绕开书中唯心主义的话题。

在中国控制论只是,自动控制专业的人。

学的一种专业工具。

其实,这非常可惜。

控制论是近代以来,任何交叉学科的起点。

混沌理论,计算神经学。

交叉学科的潮流起点,就是维纳。

他要解决的问题是。

在二战中英军与德军之间的战斗。

德军战斗机投放巨量的炸弹。

如何让己方战斗机,自动瞄准?

自动防御?

与其说是战争,更多的技术的比较。

维纳的出现,带来了机器人战争。

有了自动瞄准系统,战斗机就变成了机器人。

不再是冷冰冰的生命了。

现在的AI,都源自维纳的控制论。

如何设计火箭击中目标?

就像一只老鹰,如何抓住兔子?

看过纪录片的人都知道老鹰。

在数十公里以外,就识别出目标。

他的速度非常快。

兔子速度在变化,着陆环境复杂难以预测。

它不可能一次俯冲就抓住兔子。

那不现实。

现实情况,在远方锁定目标。

先朝某方向俯冲。

观察兔子位置速度。

调整角度速度。

再次俯冲。

就这样循环,不停的循环。

最终靠近兔子,一击毙命。

这个过程中,行动-观察-调整-行动。

著名的PDCA反馈循环,就是源自控制论。

这种思想和毛泽东的《实践论》一样。

实践,理论,再实践。

这种思维在维纳的设计中。

叫黑箱思维,不管箱子里装的是什么?

不管是机械,还是人脑都一样。

都用整体,系统的视角看待。

过去人们认为世界确定的。

因为量子力学和哥德尔不完备定律。

人们看到世界是不确定的。

世界有很多种可能性。

控制论,就是通过人的努力。

让系统达到目标。

可能性空间,是理论的基础。

代表事物发生的所有可能性集合。

这是一种概率的视角。

这种理性让人知道,追求目标。

再高远的目标,无需一击毙命,那是不可能的。

而是像火箭一样,经过多次循环反馈。

每次循环,都能靠近目标一点就行。

科学家能用这种方法,把火箭送到遥远的火星。

可能是人类工程领域,最美的设计。

带来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什么目标设定,《第五项修炼》《原则》。

这些书的核心思想都源自控制论。

读一下学界的经典。

会对看似平常的方法论有更深的敬佩。

人的确需要目标。

猎人狩猎,也得锁定对象。

再一步步逼近。

我需要持续的挑战。

如果目标当是简单乏味的事。

我只能偏离航行。

我得把目标设定非常困难。

我才能持续的专注。

马斯克一样设立目标时。

他总弄点脑机接口,在火星建造城市。

他也一样只能专注于极难的目标。

我要在50年内,让世界向前发展500年。

我要一统所有学科。

成为时代最伟大通才。

挣最多钱,成为最伟大哲学家。

研发圣人智能,传承我思千年。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31

标签:火箭   目标   火星   控制论   德军   工程学   老鹰   战斗机   兔子   学科   可能性   速度   理论   系统   世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