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野象执意向北,人象之争历经3000多年,如今它们只剩立锥之地

云南十几头亚洲象向北迁徙,一路霸王餐吃过来,“肇事”400多起,破坏了大片农作物,导致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这些大象最终的归宿在哪里?它们会回到保护区吗?谁也无法回答,毕竟中国境内的约300头亚洲象,此前一直生活在气候温暖的西双版纳等保护区内,因为亚洲象很怕冷。

云南野象执意向北,人象之争历经3000多年,如今它们只剩立锥之地

云南亚洲象迁徙

然而这个“断鼻家族”的大象却打破了这个常理,它们锲而不舍的一路向北,似乎一点儿也不担心北方的凉意,这正常吗?其实,大象龟缩在云南一隅,只是近几百年的事情。如果从更长的时间尺度上看,在我国广袤的大地上曾经遍布亚洲象的身影,现在这十几头大象北迁,难道是在追寻祖先的足迹吗?

根据甲骨文的记载,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商王在都城附近狩猎,曾经一次捕获10头大象。商都在河南安阳附近,在这里都存在着大量的野生大象,充分说明亚洲象曾经在我国广泛分布。在古人制作的青铜器上,也可以发现大量与大象有关的特征,例如大象身体和象鼻的形状。

云南野象执意向北,人象之争历经3000多年,如今它们只剩立锥之地

商朝象形青铜器

到了西周初年,史料中记述周公征伐商朝余部,敌人用大象作战(“商人服象”),于是西周军队将大象一直驱赶到了江南地区,以至于后来几乎没有黄河流域大象的记载了。不过以西周时期的人力物力,想把成群的大象赶走似乎没那么容易,亚洲象从黄河流域南迁,更大的可能是气候变迁。

在夏商时期,河南一带的气候比较温暖湿润,植被茂密,以至于大象都能够安然过冬。而从西周开始,气候发生了变化,开始冷暖交替,总的趋势是变冷。估计是冬天的气温降低到了亚洲象难以忍受的程度,不得已才从中原地区退出。不过象群并没有一路退到江南,它们在淮河流域还生存了上千年。

从春秋战国一直到唐朝末年,在淮河流域都有象群出没,“坏人室庐”、“食民苗稼”、“践民田”,与现在云南这群大象的表现何其相似!而象牙制品也成为一种常见的装饰器和器具,比如官员们上朝时拿的象笏。

云南野象执意向北,人象之争历经3000多年,如今它们只剩立锥之地

大象毁灭庄稼自古有之

随着气候变得越来越冷,亚洲象的活动区域不断向南退缩,从淮北退到淮南,再到长江流域。但在北宋初年赵匡胤统治时期,多次出现大象在夏季从南方向北迁徙的记载,据说有一次一头大象在八月份走到了京师(开封)附近,被擒获后饲养了起来。

在气候温暖的长江流域,大象曾经广泛分布,《山海经》就记载四川盆地“其兽多犀象”,三星堆和金沙遗址都出土了大量的象牙。而长江中下游楚地和吴越之地,更是有相当多的大象,著名的云梦泽到处都是犀牛、大象和麋鹿(“犀象麋鹿盈之”)。但是到了南宋时期,随着南方人口增多,经济繁荣,人类与大象的冲突不断加剧,亚洲象的生活区域越来越向当时更荒蛮的云贵地区和珠江流域退缩。

云南野象执意向北,人象之争历经3000多年,如今它们只剩立锥之地

四川三星堆遗址出土的象牙

在珠江流域的两广地区,大象曾经是很平常的动物,《说文解字》对大象的解释就是“南越大兽”。但随着两广的人口增长和经常发展,大象逐渐消失。直到明清时期,在广西钦州地区还有大象分布,一直到清朝晚期才完全消失。此后亚洲象在我国就只剩下了云南省西南和南部这一小片栖息地了。

亚洲象在我国腹地的逐渐凋零,固然有气候变化的因素,但人类活动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果单从气温上来讲,至少现在的岭南地区是可以支撑野生象群生活的,清朝时广西还有大象就是例证。但南方地区日益增加的人口不断侵蚀大象的栖息地,野生象又无法与人和平共处,注定要被赶往更远更荒凉的地区,以至于最后只能在面积有限的保护区内生存。

而野生象的迁徙,则是刻在它们骨子里的基因所致。大象的移动能力强,可以走很远的路,活动范围非常大,经常会长途跋涉去寻找更好的水源和食物,像非洲象的迁徙距离可达到两三百公里。我国自古以来就多有大象迁移的记载,前面就介绍过有大象在宋朝时走到了开封。

云南野象执意向北,人象之争历经3000多年,如今它们只剩立锥之地

非洲大象迁徙

而在历史上,虽然亚洲象在中国的地盘总体上是向西南退缩,但也曾短暂地出现过北上,例如在公元前700多年~前200多年、公元580~908年、公元908~1050年等。这可能与这些时期的气候有所回暖有关。

云南这十几头大象,很可能依然遵循着体内的本能,在保护区的食物出现匮乏,或环境不那么适宜时,就会外出迁徙,寻找更合适的栖息地。它们可能天真地认为世界之大,总有我们这等巨兽的栖身之所,但它们可能永远都不会理解:世界虽然很大,但除了给它们划定的保护区外,其它适合生存的地方都被一种叫“人类”的物种给占据了。它们最终的归宿,只能有两种:要么回到原来的保护区,要么再给它们单独划一块保护区。

云南野象执意向北,人象之争历经3000多年,如今它们只剩立锥之地

云南野象北迁路线

在人类过度扩张的压力下,一切野生动物都只能被迫融入人类的生活环境。那些由于天生的原因而不能融入的,比如大象、老虎,就只能成为被豢养或观赏的对象,即便生活在面积较大的保护区,从广义上来讲,也只是换了一个“比较大的动物园”而已。

这是大象的悲哀,也是人类的悲哀,甚至是整个自然环境的悲哀。成千上万年前,象群在原野上自由漫步的场景,可能再也不会出现了。

#云南象群新动向:已进诱导区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7

标签:云南   两广   长江流域   黄河流域   淮河   立锥之地   西周   保护区   流域   象牙   大象   气候   时期   多年   人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