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中国载人航天史,为何时隔5年,神舟12号才开始新征程?

时隔五年,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终于传来新消息,就在2021年6月17日,我国成功发射“神舟12号”载人飞船,把3名航天员送往空间站“天和”核心舱。

回顾中国载人航天史,为何时隔5年,神舟12号才开始新征程?

神州十二号三名航天员

届时,3名航天员将在轨驻留3个月,开展舱外维修维护、设备更换、科学应用荷载等一系列操作。

到10月份,还将发射“神舟13号”载人飞船,把3名宇航员送到空间站内生活工作6个月。

上一次发射载人飞船是在2016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2号F型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神舟十一号,顺利对接了新的天宫二号实验室,实现了多人次最长时间的在轨生存,长达33天。

回顾中国载人航天史,为何时隔5年,神舟12号才开始新征程?

神舟十一号发射成功

两次任务间隔了5年,这是不是说明,我国载人航天的脚步在放缓?

事实的真相肯定不能用一句话简单概括,但我们先要记住我国航天事业一直坚持一个原则就是:但凡验证了一个技术,就不再重复,开始全力攻克下一个,也就是说,要花最少的钱,做最多的事。

我们先将时间拨到20世纪60年代。

苏联是世界上最早研制载人飞船的国家,在1961年4月12日,苏联航天员加加林乘坐世界上第一艘载人飞船“东方1号”上天,成为世界太空第一人,完成了人类首次太空飞行。同年的5月15日,美国航天员谢泼德搭乘“水星号”宇宙飞船,在太空中停留了15分钟,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二个太空人。

回顾中国载人航天史,为何时隔5年,神舟12号才开始新征程?

苏联航天员加加林

两个超级大国率先在太空领域展开竞赛,取得的一项项成就让世人震惊。但其实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当时国防部五院院长钱学森就提出,我们也要搞自己的载人航天。于是就有了“曙光一号”计划,但最终因为资金、技术等多方面原因,“曙光一号”仅仅只停留在了论证阶段。

中国要想实现载人航天,不光要攻克载人飞船,还需要航天员、飞船应用、运载火箭、发射场、测控通信,以及着陆场,等共计七大系统的支持,而这些,我们没有任何外援,一切都得从零开始。

1992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启动,确立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发射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实验;第二步,突破航天员出舱活动技术、空间飞行器交会对接技术,发射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第三步,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回顾中国载人航天史,为何时隔5年,神舟12号才开始新征程?

神舟五号航天员杨利伟

而神舟五号就是第一步发展规划的成果。2003年,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顺利升空,航天员杨利伟成为了中国太空第一人,这一次的发射,让我国跻身世界“前列”,成为继苏美之后,世界第三个能独立发展载人航天器的国家。

之后,是2005年,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乘坐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在太空运行76圈,实现了多人多天飞行,这意味着,我国掌握了载人天地往返的能力。

在神舟六号成功发射三年后,神舟七号整装待发,这是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规划第一阶段的首发飞船,目的就是突破太空出舱技术。最终我们在轨道舱舱外镜头中看到了航天员翟志刚。

回顾中国载人航天史,为何时隔5年,神舟12号才开始新征程?

神舟七号航天员翟志刚

出舱行走,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突破,难点就在于确保舱体的泄压与复压,要让舱内外压力一致,才能保证舱门可以打开,还有的就是克服地面与太空重力环境的差异,这些都为后面天宫空间站气闸舱的设计研发积累了经验。

接下来,是神舟八号、九号、十号三艘飞船在一年半的时间里连续升空,它们的任务是专职攻克空间对接。

空间对接,与载人天地往返、出舱活动并称为载人航天领域三大技术基础,曾有人比喻,空间交会对接的难度就相当于,把一条线穿进几百公里远的一根针的针眼里,这个难度可想而知。

回顾中国载人航天史,为何时隔5年,神舟12号才开始新征程?

神舟八号就直接应用国际最先进的异体同构周边式对接技术,这种技术统一了对接机构,便于开展太空救援任务,同时定向与对接机构都位于四周,使得对接通道无阻碍,便于人员和货物的输送。

最终,神舟八号在2011年的9月29日,与天宫一号上演了一场华丽的“太空之吻”,之后,天宫一号又成功与载有航天员的神舟九号、神舟十号对接,接纳了两个飞行乘组、六名航天员进驻,验证了载人航天器组合体控制等多项空间站关键技术,开展了多项科学实验,为空间站研制奠定了坚实基础。

最近的一次载人航天任务,就是2016年,神舟十一号升空,顺利对接了新的天宫二号实验室,实现了多人次最长时间的在轨生存。

回顾中国载人航天史,为何时隔5年,神舟12号才开始新征程?

这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浩大工程,我国用了不到30年的时间,跨越了发达国家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我们每一次载人航天飞船的升空,都是一次重大的技术突破,没有任何两艘飞船的任务是重复的,而且实现后立即着手去攻克下一个难题,一步一个脚印地稳扎稳打,这跟堆量的苏联时代载人飞船,以及资金充裕的NASA飞船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对比美国,我国的载人航天工程还是以高效经济著称的,但按照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公布的数据,从工程启动到2005年完成神舟六号飞船发射,即完成载人航天工程第一步时,工程总花费也达到了约200亿元人民币。

回顾中国载人航天史,为何时隔5年,神舟12号才开始新征程?

可能有人会问,既然这么艰巨,为什么还要花费巨大的人力和财力把人送入太空?

要知道,载人航天,涉及到众多高新技术领域,包括近代力学、天文学、地球科学、航天医学、空间科学等学科,以及系统工程、计算机、通信、遥感、新能源、新材料、微电子、光电子等领域。这些领域与学科的进步,对于一个国家发展是影响巨大的。

美国的阿波罗计划虽然投资数百亿美元,但也直接催生并壮大了美国的液体燃料火箭、微波雷达、无线电制导、合成材料、计算机、无线通讯等一大批高科技工业群体,更是通过将该计划取得的4000余件专利转为民用,带动了美国科技的发展与工业繁荣。

回顾中国载人航天史,为何时隔5年,神舟12号才开始新征程?

据不完全统计,在我国近年来出现的1000多种新材料中,80%是在空间技术的牵引下研制完成的,而且还有2000多项空间技术成功已经移植到国民经济各部门,发挥出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目前,中国航天正在迎来高光时刻,在2021年到2022年,我国将完成11次发射、3次舱段、4次货运、4次载人,这种高密度的发射期被外界称为“下饺子”模式。

回顾中国载人航天史,为何时隔5年,神舟12号才开始新征程?

现在,我们已经看到,“天和”核心舱、“天舟”货运飞船相继升空,神舟十二号也成功发射,这预示着,在2022年,我们将迎来自己的天宫空间站,到那时,随着中国空间站的建成,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无疑会迈得更大、更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2

标签:神舟   中国   苏联   航天员   空间站   天宫   美国   飞船   太空   领域   我国   时间   工程   技术   空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