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增广贤文》解析,它为什么被誉为国学启蒙?有何现实意义


明代的《增广贤文》解析,它为什么被誉为国学启蒙?有何现实意义?


明代的《增广贤文》解析,它为什么被誉为国学启蒙?有何现实意义

提到国学启蒙,很多人想到的便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除了这三本之外,其实还有一本更通俗易懂的国学启蒙读本《增广贤文》。

《增广贤文》,又名《昔时贤文》《古今贤文》,是中国古代儿童启蒙书目,书名最早见之于明万历年间的戏曲《牡丹亭》(据此可推知此书最迟写成于万历年间),作者未见记载,清代周希陶对该书进行了重订。全书汇编了从古至今的各种格言、谚语,还有历史典故。释道儒各方面的思想均有体现,人称“读了增广会说话,读了幼学走天下”。

在《增广贤文》描述的世界里,人是虚伪的,人们为了一己之私变化无常,嫌贫爱富,趋炎附势,从而使世界布满了陷阱和危机。文中有很多强调命运和报应的内容,认为人的一切都是命运安排的,人应行善,才会有好的际遇。《增广贤文》有大量篇幅叙述如何待人接物,这部分内容是全文的核心。文中对忍让多有描述,认为忍让是消除烦恼祸患的方法。在主张自我保护、谨慎忍让的同时,也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这是做事的原则。文中也不乏劝人向善“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明代的《增广贤文》解析,它为什么被誉为国学启蒙?有何现实意义

《增广贤文》强调了读书的重要、孝义的可贵,这些观点体现了正统的儒家精神。但也正是由于这种庞杂,不同思想的人都可以从中看到自己认可的格言,使之具有了广泛的代表性。

《增广贤文》以有韵的谚语和文献佳句选编而成,其内容十分广泛,从礼仪道德、典章制度到风物典故、天文地理,几乎无所不含,而又语句通顺,易懂。但中心是讲人生哲学、处世之道。其中一些谚语、俗语反映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勤劳朴实、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如“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许多关于社会、人生方面的内容,经过人世沧桑的千锤百炼,成为警世喻人的格言,如“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乐不可极,乐极生悲”等;一些谚语、俗语总结了千百年来人们同自然斗争的经验,成为简明生动哲理式的科学知识,如“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等。

明代的《增广贤文》解析,它为什么被誉为国学启蒙?有何现实意义

它包含的内容囊括了各个方面:学习成长、修身立志、手足亲情、父慈子孝、为人处世、人生哲理、自然道理。可以说,它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本读物,帮助你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一、诚挚好学篇

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年纪小的时候不知道去努力上进,等年纪大了,就只能枉然悲叹了。

小时候读书,很多人都不知道为什么而读,只知道每次考试分数越高就好。长大了才渐渐明白,那些曾经读过的书,虽然不记得具体写了什么,但是造就了我们的思想和灵魂。

2、人不通今古,马牛如襟裾

人如果不读书,不懂文化知识,和马牛穿上衣服有什么区别呢?

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明代的《增广贤文》解析,它为什么被誉为国学启蒙?有何现实意义

3、积金千两,不如明解经书

积累了黄金千两,还不如通晓四书五经。

钱财都是身外之物,只有将知识文化装进脑子里,才是永远属于自己的。

二、修身立志篇

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不知道他如何在这世界上立足?

这一句话出自《论语》,讲的是诚信的重要性。鲁迅也说过:“伟大人格的素质,重要的是一个诚字”。言而有信,才能信服于人。

2、宁向直中取,不向曲中求

宁可直接光明正大的索取,也不要委曲求全的哀求。

周朝的姜太公,之前一直隐居在陕西渭水边,他常常在溪边垂钓,但是与常人不同,他的钓钩是直的。

他的奇特钓法吸引了周文王,周文王问姜太公为何这样钓鱼?姜太公说:“我这叫做宁向直中取,不向曲中求”。周文王一听,便觉得此人想法非凡,于是诚心恳请姜太公辅佐他。

明代的《增广贤文》解析,它为什么被誉为国学启蒙?有何现实意义

3、善恶随人作,祸福自己招

做善事或者做恶事都是人自己选择的,福和祸也都是自己招来的。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缨络经·有行无行品》

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上,要与人为善:“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你对别人友善,别人也会对你友好;如果你心中只有恶意,那你看的世界里面都是污秽。

三、家庭人情篇

1、子不嫌母丑,狗不厌家贫

做儿女的不嫌弃母亲长得丑,家里养的狗不嫌弃家里贫穷。

这句话出自《偈颂九十三首》:“犬不择家贫, 子不嫌母丑”。父母生儿育女本来就不容易,辛苦抚养儿女长大成人,所以做儿女的要懂得感恩和孝敬。

2、远水难救近火,远亲不如近邻

远处的水很难救得了近处的火,远方的亲戚也不如身边的邻居更加帮助及时。

“晨兴才启户,艾叶拂人头。知是中天近,邻居为我留。”—俞平伯《端午节》

明代的《增广贤文》解析,它为什么被誉为国学启蒙?有何现实意义

3、千经万典,孝悌为先

数以万计的典故里面,“孝”和“悌”都是最重要的。

俗话说家和万事兴,一家人和和睦睦,才是最大的幸福。《论语》中也说道:“礼之用,和为贵”。

一个人生存在世界上,离不开家庭、离不开社会。儿女孝顺,父母慈爱,兄弟姐妹团结一致,家庭才能和和睦睦。各个民族齐心一致,国家才能繁荣昌盛。

四、成长友情篇

1、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路途遥远,才知道马的力气有多大;人与人相处久了,才知道他人的内心是怎么样的。

看待任何事物之前,不要轻易的下定义,要用心观察,细心发现它的本质。同样的道理,想要一番成就,也需要日历月累努力才行。

2、凡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看一个人不能只看他的外表样貌,大海里面的水也不是能用斗来称量的。

不要被表面的现象迷惑了双眼,不要武断的看待事物。

3、知音说与知音听,不是知音莫与弹

彼此了解的人才能互相沟通交流,不是心有灵犀的人,没必要深交。

《论语·卫灵公》:“道不同,不相为谋。”走着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谋划。意见不合或者志趣不相同的人,也无法长久的一起共事。

“知音”一词的由来,来源于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相传伯牙很擅长演奏,钟子期很会欣赏,两个人经常弹琴,互相诉说心境。后来钟子期因病去世,伯牙内心非常悲痛,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懂他的知音了,于是“破琴绝铉”,终生不再弹琴。


明代的《增广贤文》解析,它为什么被誉为国学启蒙?有何现实意义

五、人生哲理篇

1、晴带雨伞,饱带饥粮

晴天的时候不忘记带着雨伞,肚子饱的时候不忘记带着干粮。

做任何事情之前,准备充分,才能更好的减少意外发生。左丘明《左传·襄公十一年》中也说道:“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而无患”。

在平安的环境下,就要有随时应付危险的准备;事先准备完善,才能更好的避免祸患。

2、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下棋的人迷糊,是因为身在其中,而看棋的人却清楚明白。

这一句跟苏轼《题西林壁》中的一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有异曲同工之妙。

只是因为深陷其中,很难观看到大局,所以很迷糊。当遇到困难或者疑惑时,不妨走出来,将自己置身事外,内心反而能澄明。

明代的《增广贤文》解析,它为什么被誉为国学启蒙?有何现实意义

3、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池塘里的水太清澈的话,鱼就没办法生存;对别人要求太严格了,身边就没有朋友。

这一句出自《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篇》,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人对事,不能太过于苛责。

周恩来总理也说过:“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人与人之间相处,要多多发挥自身的优点,团结友爱。对别人的缺点,要理解包涵,这样才能相处和睦。

总结:

由于时代和历史的局限性,必然打上那个时代的印记。一些内容反映了封建伦理和道德观念,甚至带有明显的封建迷信和宿命论的色彩,有的反映了小市民阶层得过且过、畏缩苟安的心理和避祸厌世的消极人生哲学等等,如"人为财死,鸟为食亡"、“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等,这些都是不符合时代精神的,我们要在阅读时采取批判的态度,明察扬弃,吸取其有营养的成分,古为今用。

明代的《增广贤文》解析,它为什么被誉为国学启蒙?有何现实意义

《增广贤文》里的一些内容如"居安思危"、"一寸光阴一寸金”、"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等等,这些健康、积极的内容,特别是有些含有深刻哲理的格言和警句,对普及文化知识,创造精神文明,治世育人都曾起过不可低估的影响和作用。时至今日仍然具有借鉴和参考的价值。

古人的经典智慧流传千古,对现在的人来说,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吸收其中的精华,囊括其中的奥妙,用来教育儿女,让千百年来的思想智慧,在他们身上继续发光发热。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9

标签:国学   论语   善有善报   祸患   恶有恶报   家贫   千百年来   谚语   典故   明代   格言   知音   文中   儿女   思想   内容   时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