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传播学院 广告学专业写生采风日记

文化与传播学院 广告学专业写生采风日记

最后一站

最终,当我们站在了高山之巅,万云之间,那一瞬间我们激动地大喊大叫,欢呼雀跃都不足以表达我们的兴奋与快乐——即使我们走来这一路并不顺利,陡峭的山路、刀割般的寒风,还有体力的迅速消耗,然而这一切都在登顶的那一刻不复存在。

文化与传播学院 广告学专业写生采风日记

是啊,拨云见日之时,一切都是值得的。就如同写生一般。

我们经历了多变的天气:暴雨倾盆而至,我们匆匆收起画具返程;烈日当头,我们擦擦脸颊的汗珠,依旧坚持画作。

文化与传播学院 广告学专业写生采风日记

文化与传播学院 广告学专业写生采风日记

文化与传播学院 广告学专业写生采风日记

文化与传播学院 广告学专业写生采风日记

文化与传播学院 广告学专业写生采风日记

文化与传播学院 广告学专业写生采风日记

文化与传播学院 广告学专业写生采风日记

文化与传播学院 广告学专业写生采风日记

女生们起初因为虫子而尖叫,后来却也可以做到一笑而过。大家两三做伴寻找景物写生,一面调侃打趣一面认真作画。

文化与传播学院 广告学专业写生采风日记

文化与传播学院 广告学专业写生采风日记

文化与传播学院 广告学专业写生采风日记

文化与传播学院 广告学专业写生采风日记

文化与传播学院 广告学专业写生采风日记

在最后的两天里,我们在九眼楼度过了最快乐又有意义的时光,老师们纷纷夸奖我们画作质量越来越高,而我们也越来越自信,不少同学飞速进步,已全然不是先前那个“谈画色变”的自己了。

文化与传播学院 广告学专业写生采风日记

文化与传播学院 广告学专业写生采风日记

文化与传播学院 广告学专业写生采风日记

文化与传播学院 广告学专业写生采风日记

结果这样灿烂,过程苦些累些又算做什么?

写生的最后两天,我们前往九眼楼山脚下的石窟民俗村落取景,在这里有民俗韵味的老房子,茂密的大树,以及各样的屋舍和小溪,多样别致的景色也让我们的画作更加丰富,转角的山楂树、各种颜色不知名的小花、村头慵懒的老狗、永远闲不下来的大白鹅……这里的一景一物在我们眼中都已是画中的一部分,或许我们的到来,也给这幅画增添了更多的生气。

文化与传播学院 广告学专业写生采风日记

文化与传播学院 广告学专业写生采风日记

文化与传播学院 广告学专业写生采风日记

文化与传播学院 广告学专业写生采风日记

文化与传播学院 广告学专业写生采风日记

文化与传播学院 广告学专业写生采风日记

旅途的最后一站,我们进入山中进行采风。这几日画笔下的青山,真正登山时却远没我们想象的那样简单,脚下松动的石块、放眼望去四周近乎相同的树木杂草,都是登山时所不得不面临的挑战。

文化与传播学院 广告学专业写生采风日记

文化与传播学院 广告学专业写生采风日记

大家排作一列,几位老师分散在队伍中间以确保我们的安全,一路上我们前后照应,相互提醒搀扶,这些困难在我们的面前也早已经不足为惧。

文化与传播学院 广告学专业写生采风日记

文化与传播学院 广告学专业写生采风日记

文化与传播学院 广告学专业写生采风日记

文化与传播学院 广告学专业写生采风日记

文化与传播学院 广告学专业写生采风日记

学生作品

文化与传播学院 广告学专业写生采风日记

文化与传播学院 广告学专业写生采风日记

文化与传播学院 广告学专业写生采风日记

文化与传播学院 广告学专业写生采风日记

文化与传播学院 广告学专业写生采风日记

这段旅程随之结束,我们也即将踏上回校的归途,但相信,不论我们回到防灾,或是以后大家去了任何地方,都不会忘记这次一同外出写生的经历。北京延庆,也一定会是我们人生旅途中重要的一站。

文化与传播学院 广告学专业写生采风日记

e n d

图片来源:童翔宇 | 刘鹏

编辑排版:视觉设计工作室

防 灾 文 传

视 觉 设 计 工 作 室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0

标签:延庆   画具   高山   屋舍   青山   拨云见日   村头   刀割   画作   返程   欢呼雀跃   石窟   陡峭   民俗   广告学   日记   快乐   时尚   专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