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情散文:沱江河

乡情散文:沱江河

乡情散文:沱江河

文:冷观达

  我与沱江有缘,心里悄悄地说:’好久不見’ 。正入秋,雨无言,唯有泪涟涟。

  踏上渡船,我禁不住俯身问脚下的一脉细水:这是风情万种、桨声灯影的沱江河?一場洪水,两岸的芦苇……不見踪迹。再也看不見舞女们翩跹的姿影,听不見风物才子们呼酒买醉、啸吟歌咏的声音……一代贵人的故居也已成为普通人尽可出入的风味酒楼。细雨如丝,而游人如织。穿着入时的少女挽着恋人的手,店里播放着情歌一一沱江河依然不改它的多情和妩媚。

  这也许正是沱江这样一条长长的江河,在巴蜀文化史上几千年的岁月,依然波光潋滟,光彩照人的原因。

  我小时候,喜欢个人去看流过家门口的这条河。

  我家离河近在咫尺,每天吃过晚饭,都要去河边,邻居说,这孩子有点怪。

  读书后,我捧着书到江边,看放牛的同仹,割草的堂哥,挑水的大叔,也看纤夫埋头拄纤的背影……

  尔后,去河边背诗,开始审视无限的夕阳,或娇情地吟着:’关关之鸠,在河之洲。’甚至把自已扮成一个诗人,对着远去的江水,而手舞足蹈,’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望着靣无表情的苍穹问:沱江河水流向何方?

  后来,我进城读书,回家我依旧如故。在江边看书,背诗、读夕阳,我发觉眼前的江水少了……

  我问母亲,母亲却非答所问,满脸愁容:’孩子,不知这是啥年头,你爸还乡了,日子啷个过哟?’

  一时间,成了蔚为壮观的干部上山下乡,我也辍学了

  继后,城镇部分居民到农村安家落户

  那时,甘肃日报记者在甘肃会宁县采访,釆汸其中一个叫王秀兰的妇女,有五十多岁,问她对上山下乡有何感想,她不假思索地说:’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这篇报道发表后,引起了毛主席的高度重视。毛主席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从此,上山下乡掀起了狂潮。

  这篇报道,一夜之间变成了推动上山下乡的典型。王秀兰的豪言壮语成为响应毛主席号召的核心人物。广播上有声,报纸上有名,电影记录片上有形,成了当时家喻户晓,老少皆知的大名人。王秀兰的命运由此得到彻底改变,不仅有蜂拥的记者前来采访,还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

  后来,这篇报道,在政治上受到很大影响,有人把知青下乡运动形成的狂潮归咎于他们头上,说他们执行了极’ 左’ 路钱。记者因有病没去农村,被下到煤矿。经管人理所当然地成了批判对象……

  为了跳出’ 农门’ ,我选择了当兵。当兵久了,特想家,想沱江河……我朝着家乡的方向,念一念家乡的那条沱江河……

  于是,写信回家,问家人及沱江河的现况。回信是因生活拮据而辍学的表妹写的,说河水变色了……它啷个又不变色呢?因为,沱江河流域有不少国营企业、乡镇企业、化工工厂的污水流入沱江河里。

  河水变色了,顿时,我的心感到一阵揪心的疼痛,眼前又浮现出母亲那双眼晴,那闪动的泪花。

  信上,我沒找到与父母有关的任何讯息,只看到信上依稀有些泪痕,或许,这就是我童年、少年爱去的沱江河,如今已逝风而去。

  作者简介:冷观达,四川省资中县作家协会会员。1995年开始发表作品。散文,诗歌,小小说见刊于各级报刊。及西南文学与博风雅颂杂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9

标签:沱江   会宁县   割草   老少皆知   散文   上山下乡   乡情   甘肃   江边   狂潮   江水   河水   河边   母亲   记者   农村   时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