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学哈师院(接上篇)

作者何涌泉

西南角是生物系的植物园。园内栽植各种树木标本,还有生物系番茄大王王海廷教授培育的各种西红柿,有圆的、扁的,红的、黄的,大的、小的,带毛的、亚光乌皮的……让你眼花缭乱。那时学生们都很守规矩,没有人会去偷摘西红柿,只是望梅止渴,静静地欣赏。生物系还有一间温室花房,每次昙花开放时,都放在外面供人欣赏。

五、食堂

学院的食堂很多很大。学生食堂分1-5灶,按系划分。还有回民灶、教工灶。中文系在1灶。伙食比家里强多了。印象最深的是烤小面包,6个1联,又香又甜。每个学生一顿一联。到了周六我不舍得吃,拿回去给弟弟妹妹吃。学生食堂只有餐桌没有凳子,大家站着用餐,毕业之后在机关我还习惯性地站着吃饭,引得旁人不解。很有戏剧性的一件事成了同学们一辈子的笑谈:每天早餐都有小米粥,时常听打饭的师傅朝厨房喊“涨潮”!后来才明白,涨潮就是往粥锅里添水,因为粥不够了。每次涨潮后粥变稀,时间常了同学们就破解了这句暗语。大学生多聪明呀。还得说一句,每月15元伙食费还有剩,买牙膏肥皂等生活用品足够了。这样我们师范生成了全额公费生。我4年大学生活零用花费,相当于我儿子上大学1个月的学费、伙食费。难怪现在的孩子们“人心不古”呀。

五、三勤农场

学院有个农场叫三勤农场,在江北团山子。三勤何谓?心勤、眼勤、手勤?农场种水稻。每年春夏之交,同学们都去农场劳动,像去撒欢。真爽。农活主要是拔水田里的稗草,去芜存苗。蹲在稻田里挪着小步,前行,双手并用。时间长了真累。姿势高了腰疼,低了屁股就浸到水里,像尿了裤子。好在年轻身板好,主要还是伙食硬,大家真有点流连忘返。食堂经常杀猪宰羊,有一次还杀了一头牛。那天轮到我帮厨,目睹杀牛,老牛流着泪惨叫,那顿炖牛肉我都没吃。一件趣事:几乎每天都有好事者举行吃饭比赛,是打擂台形式。我们班一位大胃王午饭吃了2斤小米饭。饭后慢跑一下午才消化掉。真悬,没有撑坏胃。

六、文革

这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年代,一场浩劫。我们随大流跟着造反、逍遥、最后复课。此段文字省略吧。我有幸被学校派工,为成立省革命委员会起草给毛主席的致敬电。起草小组有4人,一位是中文系的女生,好像姓杨,另两位男生一位是工大的陈同学,安徽人,一位是军工的学生,姓名忘了。军工的那位男生父亲是驻桂林兵站的大校站长,老革命。他家教严格,作风良好。记得他用的毛巾是由汗衫撕下来的下摆充当。从来洗脸不用香皂。我们起草小组三位男生住在省委办公楼的一个三套间,据说是省委书记潘复生的办公室,在省委食堂吃饭。由于上层的原因我们等候了6个多月,致敬电才定稿交差。我们三人“躲进小楼成一统”,过了半年的逍遥日子。

七、恋爱

遵照夫人的要求,此段文字省略万言。就一句话:风雨同舟,恩爱幸福。

八、寻觅

前日去师院(现在的师大江南校区)故地重游,发现已是面目皆非。原来宽阔的校园已被见缝插针的建筑塞满,原来的树林成了水泥森林,绿地变成硬邦邦的水泥地……呜呼,在哪里呀?我绿树成荫的校园,我旧梦存放的空间,我印着足迹的甬道,我停泊青春的港湾?

一晃大学毕业半个世纪了。往事并不如烟,每每回忆起来,感觉大学时代是人生的一段锦绣时光。师院建院50周年编了一本诗集《永远的风景》,收入我的一首诗,录于下:

在哪里?

大教室步步高的阶梯

图书馆绿茵茵的桌椅

在哪里?

教学楼前宽阔的绿地

植物园里芬芳的桃李

在哪里?

学校农场海蓝蓝的水田

食堂大锅饭黄灿灿的小米

在哪里?

小助教们青涩的蚕丝

老教授们火红的蜡矩

在哪里?

我同桌的你

还记得吗?

分别时你帮我提上行李

在哪里呀?

《我的大学》和我崇拜的高尔基

在这里——

在校园里层层叠叠的足迹

在师生一代代的心里


……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2

标签:师院   高尔基   生物系   伙食费   水田   伙食   中文系   军工   绿地   西红柿   宽阔   农场   食堂   男生   时尚   学生   大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