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和艺术展|用艺术,与岁月对谈(上)


恭和艺术展|用艺术,与岁月对谈(上)

编者按:

艺术与生活的距离究竟有多远?

在家园,艺术早已成为长辈生活的重要维度。岁月积淀下的珍贵感悟,对兴趣的探寻,让他们重塑生活的疆界,寄情于书画,闪耀于舞台…形式或有所不同,但共同指向的,皆是对更美人生的向往。

恭和艺术展作为常驻交流活动,丰盈着家园人文。书画作为首展主题,每幅作品皆来自长辈的点滴沉淀,联结着创作者与欣赏者的情感与精神,长辈们在蓬勃的生活中发现、创造与分享。

让我们聆听长辈们与艺术相伴的岁月历程,在分享中完成一次人文之旅,让心栖居共同的精神家园。


01.

沈登乐 85岁/学画25年

参与组建家园书画组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恭和艺术展|用艺术,与岁月对谈(上)

从热爱到分享


在家园书画小组中,沈登乐被大家尊称为“沈老师”,不仅因为他的书画造诣高,更因为他愿意在活动中分享自己的技巧与经验,但认真算起沈登乐正式学画的时间,却也是退休后的事。

从国家医药管理局退休后,他在单位组织的老年大学课上正式接触国画,少年时期的浓厚兴趣,加之喜爱钻研,使他将生活意趣寄情笔下的山水、花鸟,颇得造诣。一本《沈登乐书画选》收录不少优秀作品,但聊起这本选集,现在的他却不以为然:“人每天都要进步,几年前的作品拿出来再看,现在也不觉得满意了。”


恭和艺术展|用艺术,与岁月对谈(上)

图/沈登乐 作品


退休后25年间的生活并非“闲居”,沈登乐从未中断过对自己画技的研磨。在他和邱老的主导下,恭和家园最早的兴趣社团——书画交流会得以成立,他从心底喜爱书画,也愿意用自己的所学与经验带动更多的邻居,一同领略这富有美感的书画人生。

与美相伴的闲情


旅游、绘画、摄影……兴趣爱好虽然众多,但沈登乐的生活所爱似乎离不开一个关键字——美。

恭和艺术展|用艺术,与岁月对谈(上)

恭和艺术展|用艺术,与岁月对谈(上)

图/沈登乐 作品


无论是名家的优秀作品,还是优美的风光,都能成为他的灵感来源,他参观书画展,到书店翻阅精品画作,外出就餐时,对着餐厅所悬挂的字画他也能观摩许久,甚至用手机拍回家,对其中的画法反复琢磨。在他看来,绘画最关键的,就是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四时风物和季节变化都可以成为绘画的题材,画竹子,他会去观察竹林叶片在哪里交叉,形状为何会有“人”、“个”、“分”的区别;画花草,他会观察花朵的形貌姿态,花叶的生长方向,光影间不同的明暗,为自己的笔墨颜色做指导。



恭和艺术展|用艺术,与岁月对谈(上)

恭和艺术展|用艺术,与岁月对谈(上)

图/沈登乐 作品


绘画是身心的颐养

书画对沈登乐而言不只是一项爱好,而是一种颐养身心的方式。他认为,书画使人心静,凝神以笔,写字画画的过程使他身心平静,有益健康;写一幅好字,画一幅满意的画作,心中的成就感也不言而喻。他认为,在物质丰盛的当下,精神需求决定着生活的幸福指数。在他退休后,书画便起着充盈精神生活的作用,全方位陶冶身心。

恭和艺术展|用艺术,与岁月对谈(上)

图/沈登乐 作品


以美抵心,再由心生发。沈登乐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他看待生活的方式,在对艺术的不懈探求中,他对生活愈发热爱;在传递美、分享美的过程中,他收获更丰盛的精神生活。



02.

张镛 81岁/学画20余年

水墨、彩墨、丙烯画、油画等皆有涉猎

「兴趣需要乐在其中」

恭和艺术展|用艺术,与岁月对谈(上)

名师引路,扎实的绘画学习

如果用一个词概括自己的学画之路,张镛觉得,最适合的词就是“幸运”。她将自己喜爱绘画、坚持绘画的源头归功于得遇名师。

1950年,一位刚刚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的美术老师,被分配至张镛就读的小学,他在教授画理之外,增加更多兴趣引导,带领孩子们从麦克阿瑟、丘吉尔妙趣横生的漫画肖像开始,对美术学习步步深入,也让张镛对绘画萌生了兴趣。


恭和艺术展|用艺术,与岁月对谈(上)

恭和艺术展|用艺术,与岁月对谈(上)

图/张镛 作品


中学与大学时要勤奋读书,参加工作后事务繁忙,张镛没有机会再坚持学画,但她对绘画的兴趣未减。直到1997年从重庆理工大学退休后,她才有机会在老年大学正式学画,当时教授她国画的老师是四川美术学院的退休教授,老师严谨、系统的教学方法,让张镛从用纸、用墨、执笔姿势开始打下良好基础,慢慢提高,这一学就是四年,直到举家搬回北京,她才不得不中断学习。但生活环境的改变,并没有阻挡她对绘画的热爱,她报名广电总局老年大学,跟随书画名家学画,接触大写意,继而深入研究色彩,她涉猎过美术史、水墨画、彩墨画、油画、丙烯画、流体画,退休后二十几年的时间内,她从未放下画笔。


愉悦的学习体验

对张镛来说,学画似乎并不是一个辛苦的过程,而是一种愉悦体验。她喜欢和老师、同学一起学画,这段宝贵的经历让她的性格变得更为外向,在恭和家园的书画交流会上,她也结识了不少良师益友。有段时间,张镛迷上流体画,于是和中文系毕业的妹妹一起进行创作,一人作画,一人起名,两人玩得不亦乐乎。她将满意的画作送给亲友,让画作成为自己表达情感的一座桥梁。

恭和艺术展|用艺术,与岁月对谈(上)

恭和艺术展|用艺术,与岁月对谈(上)

图/张镛 作品


用兴趣分享爱与善意

绘画不仅为张镛带来快乐,更重要的,是能将她内心的爱与善意传达给更多人。学画生涯中,她参加过很多慈善公益活动,将画作捐赠出来帮助他人。2011年,广电总局老年大学的王丹丹老师,带领张镛等同学,共同创作一幅名为《金色乐章》的巨幅画,在政协礼堂展出,之后这幅画被捐赠给中国文学基金会,张镛师生还因此在人民大会堂接受表彰。

恭和艺术展|用艺术,与岁月对谈(上)

张镛师生共同创作的巨幅画《金色乐章》参展


恭和艺术展|用艺术,与岁月对谈(上)

捐赠画作荣获“慈善大使”表彰


听闻自已的孩子,参与制作CCTV-4《国宝档案》普陀寺专题节目,善于画荷花的张镛特别绘制多幅普陀寺享誉盛名的白莲花,她将这些白莲捐赠给寺庙,这些画经过高僧开光后被转赠给为寺庙捐赠善款的弟子。对于张镛来说,能用自己的爱好为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作出贡献,同样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恭和艺术展|用艺术,与岁月对谈(上)

恭和艺术展|用艺术,与岁月对谈(上)

图/张镛 作品


张镛对绘画始终保有一颗赤子之心。比起追求技法,她认为画画更像一种诚恳的生活表达,让她的生活更加充实。现在,绘画已经成为她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只要每天能拿起画笔,跟随自己的内心画上一幅画,就是一件相当美妙的事。


生活因艺术的浸润而更动人,艺术因分享而倍加美好。在家园,艺术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的底色。我们希望更多长辈加入其中,在艺术展中呈现生活之美,让恭和家园不仅是颐养健康的居所,更能成为滋养精神生活的家。

恭和艺术展|用艺术,与岁月对谈(上)

©本篇(图文)版权归“恭和家园”所有,侵权必究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6

标签:广电总局   普陀   艺术   精神生活   画作   长辈   书画   艺术展   身心   老年   兴趣   岁月   老师   更多   作品   时尚   家园   大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