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作品;传 神


汪曾祺作品;传 神

看过一则杂记,唐朝有两个大画家,二人齐名,难分高下。有一次,皇帝命令他们俩同时给一个皇子画像。画成了,皇帝拿到宫里请皇后看,问哪一张画得像。皇后说:“都像。这一张更像,那一张只画出皇子的外貌,这一张画出了皇子潇洒从容的神情。”这个故事,对于写小说是很有启发的。小说是写人的。写人,有时免不了要给人物画像。但是写小说不比画画,用语言文字描绘人物的形貌,不如用线条颜色表现得那样真切。19 世纪的小说流行摹写人物的肖像,写得很细致, 但是不易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不过,用语言文字捕捉人物的神情——传神,是比较容易办到的,有时比用颜色线条表现得更鲜明。中国画讲究“形神兼备”,对写小说来说,传神比刻画形象更为重要。鲁迅先生曾说过:“有人说,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传神,离不开画眼睛。《祝福》两次写到祥林嫂的眼睛:但看她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便不管四叔的皱眉,将她留下了。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 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顺着眼”,大概是绍兴方言;“间或一轮”,现在也不大用了,但意思是可以懂得的, 神情可以想见。这“顺”着的眼和“间或一轮” 的眼珠,写出了祥林嫂的神情和她的悲惨遭遇。对于异常漂亮的女人,有时从正面直接描写很困难;或者已经写了,还嫌不足,中国的和外国的诗人,不约而同地想出另外一种聪明的办法,即换一个角度,不是描写她本人,而是间接地描写别人看到她时的反应,从别人的欣赏、倾慕来反衬出她的美。
汉乐府《陌上桑》描写罗敷,用的便是这种方法: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这种方法,不能使人产生具体的印象,却可以唤起读者无边的想象。他没有看到这个美人有多美,但他想得出她一定非常美。这样的写法是虚的,但读者的感受是实的。这种方法,至少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但是现代的作家还在用。这些方法古已有之,应该说是陈旧的方法了,但是运用得好,却可以使之有新意,使人产生新鲜感。这些写神情、画眼睛, 从观赏者的角度反映出人的妩媚,都只是方法,是“用”, 而不是“体”。“体”,是生活。没有丰富的生活积累,只是知道这些方法,还是写不出好作品的。不过,作为初学写作者,知道这些方法,并且有意识地做一些练习,学习用几句话捉住一个人的神情,描绘若干双眼睛,尝试从别人的反应来写人,是有好处的。这可以锻炼自己的艺术感觉,并且这也是积累生活的验方。生活和艺术感是互相渗透,互为影响的。

(摘自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汪曾祺的写作课》一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2

标签:髭须   皇子   传神   画像   眼珠   用语   皇后   线条   神情   说是   眼睛   读者   人物   方法   作品   时尚   小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