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56民族集锦(八)

26.普米族

普米族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云南省怒江州的兰坪县、丽江市的宁蒗县、玉龙县和迪庆州的维西县是主要聚居地。其余分布在云县、凤庆、中甸以及四川省的木里、盐源、九龙等县。

中华56民族集锦(八)

普米一词是普米语音译,本意为“白人”,是民族自称。各地普米族还有不同的自称,如兰坪、丽江、永胜的普米族自称“普英米”等。所以,普米的意思就是“白人”。普米族自称“白人”,与其自古崇尚白色、以白色象征吉利有关。

艺术文化:普米族的手工业主要是对农副产品的加工,有纺织、皮革、铁器制造、酿酒、榨油、竹器编织等。宁蒗地区的木漆碗,制作精美,远近闻名。新中国成立前,没有本民族的铁工,只有木工制作简单的生产工具。纺织是用麻或绵羊毛、牦牛毛在木织机上自编自织。“苏理玛”酒是普米族特有的传统名酒。

中华56民族集锦(八)

宗教信仰:普米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原始宗教,少数普米族也信仰道教或藏传佛教。“丁巴教”是普米族原始宗教的主要形式。普米族的巫师过去又称“丁巴”,故他们信奉的原始宗教称为“丁巴教”。但后来“丁巴”改称“韩规”或“师毕”,“丁巴教”也改称为“韩规教”。“丁”是指土地,“巴”是指普米土地上的宗教。“丁巴教“信仰的最高神是“巴丁剌木”,意为“普米土地上的母虎神”,她是“白额虎”的化身,是普米族崇拜的母系氏族的始祖。“巴丁剌木女神”是一尊天然的石像,位于木里县屋角区刺孜山腰的岩洞里。普米人认为她是万能的女神,人们成群结队地去朝拜她,祈求保佑人丁平安,万事大吉。“韩规”只能由普米中的某些姓氏担任,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因为他们掌握着神权。“韩规”实行父子相传,每个普米家庭都有固定的“韩规”,每个“韩规”都有自己的信徒。信徒家要从事宗教活动时,只能请自己的“韩规”主持。“韩规”必须熟悉各家信徒的族谱和送魂路线等情况,以担当有关信徒通神的桥梁。其他的原始宗教信仰主要表现为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多神信仰。主要的宗教活动有祭山神、祭龙潭神、祭灶神、祭祖先。

中华56民族集锦(八)

歌曲舞蹈:凡遇婚、丧、节日,普米族都会举行“对歌”比赛,歌词包括劳动生产、婚、丧、宗教等方面的题材,如《祭山神歌》、《挽歌》、《迎客歌》、《四季歌》、《迎亲歌》、《赶马歌》、《放羊歌》、《纺线歌》等等。形式多为叙事歌,另有短调,以男女青年爱情生活为主,通过对唱,表达双方爱慕的心意。普米族平时也喜爱唱纳西族、白族和汉族的山歌。歌曲演唱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演唱时都有特定的环境、形式和内容,伴奏的乐器有笛子、葫芦笙、四弦琴、口琴、口弦、唢呐等。普米族舞蹈种类繁多,内容十分丰富。既有自娱性与交际性的舞蹈,如《搓磋》、《葫芦笙舞》;又有模拟性和礼仪性的舞蹈,如《仆瓦磋》;还有崇拜英雄、自然、祖先神灵的祭祀舞和丧葬舞,如《醒鹰磋》、《寨细磋》等。

中华56民族集锦(八)

舞蹈以反映耕作、狩猎、纺织等生产劳动的生活为多,用葫芦笙、笛子等伴奏。舞步刚健明快,并配以优美生动的曲调。跳锅庄是普米族传统的舞蹈形式,一般是傍晚时在院内或场坝上举行。跳舞时,总要在中间燃起一堆火,与室内的锅庄相似,所以叫跳锅庄

27.朝鲜族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龙江、辽宁东北三省,集中居住于图们江、鸭绿江、牡丹江、松花江及辽河、浑河等流域。

中华56民族集锦(八)

节日礼仪:朝鲜族非常重视家庭礼仪,自出生到丧亡都有许多礼仪相伴。在朝鲜族的人生周期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庆典有周岁生日、结婚典礼及60周岁花甲。朝鲜族家庭都非常重视和认真操办小孩的周岁生日。当天小孩穿着漂亮的生日服装,男孩一般上着“则羔里”(上衣),外加小坎肩,下穿蓝色裤子,头戴幅巾。而女孩上穿彩绸“则羔里”,下着红绸罗裙。生日当天,最引人注目的活动是象征预言命运的“抓周”。在朝鲜族生命周期的庆典中,还有一个重要庆典是六十寿辰,称为“花甲”。朝鲜族从来都把尊重老人看作是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生活中极为重要的礼节,为老人过花甲既隆重又至诚。

中华56民族集锦(八)

体育活动:在朝鲜族岁时节日中伴有许多竞技游戏,如摔跤,秋千和跳板等,如今已成为朝鲜族的传统体育项目。按传统,摔跤比赛通常在5月端午、8月秋夕等节日里进行。朝鲜族摔跤一般是参赛双方都赤脚,穿短衫裤,右腿套着粗布带,左手抓对方的右腿布带,右手互相抱腰,比赛中先将对方摔倒为胜者,习惯上头等奖品为一头黄牛。赛后有胜者骄傲地坐在得奖的黄牛背上绕场地一周,观众为之喝彩,过去还曾有胜者回家后摆些酒菜款待乡亲的习俗。荡秋千与玩跳板之俗,在朝鲜族风俗中占有一定位置。每逢端午或秋夕等节日,平时足不出户的姑娘和年轻妇女们都穿着鲜艳的朝鲜族女装,三五结伴聚集在秋千和跳板场上荡秋千或玩跳板。

中华56民族集锦(八)

歌曲舞蹈:朝鲜族舞蹈具有自己鲜明的民族特色,主要包括农乐舞、长鼓舞、扇子舞、象帽舞、顶水舞、刀舞等。其中,农乐舞是朝鲜族中广为流传的民间舞蹈之一,由农乐游戏演变而来,表演以打击乐器锣鼓为先导,领衔者为一打铜锣者,舞蹈的开始、中间的变换及结尾,均由打锣者指挥。此外,长鼓舞也是朝鲜族代表性的舞蹈之一,以独特而典雅飘逸的舞姿而驰名中外。长鼓舞以柔软的扛手、伸肩、鹊雀步等动作为主,以肩挎长鼓,右手持鼓鞭,边跳边敲的形式表演,身、鼓、神融为一体,高度协调和统一,有独舞、双人舞和群舞等多种。朝鲜族传统乐器有伽倻琴、筒箫、奚琴等。伽倻琴为朝鲜族传统弦乐器之首,是民族色彩很浓的弹拔乐器,形状近似于汉族民乐器古筝,演奏时一端着地、一端放于腿上,右手弹,左手弄,表演姿态稳雅别致。筒箫自其诞生以来就备受朝鲜族人民的青睐,其音色十分优美,是竹管乐器中的中音乐器。奚琴相传是我国宋代东北一带的奚部族所创造,故而得名。

中华56民族集锦(八)

宗教信仰:朝鲜族的宗教信仰主要以基督教、天主教为主,尤其是基督教发展速度较快。历史上朝鲜族信仰多种宗教,既有原始的万物有灵论的多神信仰,又有佛教、基督教等世界性宗教信仰,新中国建立后,很多宗教信仰在朝鲜族社会中逐渐消失。改革开放后,基督教的影响逐渐扩大,其信徒也明显增多。

中华56民族集锦(八)

28.塔吉克族

塔吉克族属欧罗巴人种印度地中海类型,塔吉克族主体在中亚,主要分布在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和地区,是塔吉克斯坦的主体民族。中国境内的塔吉克族主要聚居于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

中华56民族集锦(八)

塔吉克”是本民族的自称。关于“塔吉克”一词的意思,有古代阿拉伯部落“塔伊”、“大食”及11世纪中亚突厥人对操波斯语的“塔特”民族的称呼等说法。但一般认为“塔吉克”出自“塔吉”一词,塔吉克语为“王冠”之意。

中华56民族集锦(八)


宗教信仰:历史上,塔吉克人曾信仰过祆教、佛教等多种宗教。这两种宗教文化至今在塔吉克族中还有遗存。约10世纪,塔吉克族开始信仰伊斯兰教。公元11世纪在著名的塔吉克诗人和伊斯玛仪派的传教士纳赛尔·霍斯鲁的劝说下,开始遵奉伊斯兰教什叶派的一个支派——伊斯玛仪派。塔吉克族的宗教活动较少,清真寺也很少。部分老人每天在家中作两次礼拜外,一般群众仅在节日进行礼拜。

中华56民族集锦(八)

音乐舞蹈:塔吉克族特有的乐器有“纳依”(用鹰翅骨做的短笛)、巴郎孜阔木(弹拨的七弦琴)、热朴甫(弹拨的六弦琴),其中,纳依和热朴甫是塔吉克族最喜爱的两种乐器。塔吉克族舞蹈形式多样,有鹰舞、习俗舞、模拟舞、傀儡舞和歌舞戏等,其中以鹰舞最为著名。鹰在塔吉克民间传说中是英雄的象征,鹰舞多为双人舞。舞蹈时,舞者屈膝、耸肩,模拟雄鹰展翅飞翔、回转盘旋等动作,其动作刚健、强劲,并用鹰笛、手鼓等乐器伴奏。

中华56民族集锦(八)

节日习俗:塔吉克族以古尔邦节、肉孜节和圣纪节为三大主要节日。此外,还有独具特色的肖公巴哈尔节(迎春节)、皮里克节(灯节)、祖吾尔节(引水节)、铁合木祖瓦斯提节(播种节)等。每年三月的肖公巴哈尔节是迎接一年开始的节日,节期为三天。届时,家家户户清扫尘土,在墙上用面粉撒出美丽的花纹,以示祝福。节日这天,人们在推举的“肖公”(互相贺节的领头人)带领下去各家祝贺,预祝来年丰收。接着,大家开始走亲访友,互相拜节。妇女们衣着美丽大方,等在家门前,向来客左肩撒白面粉,以示吉祥。节日期间,家家户户均准备丰盛的食品,以待来客;青年人则载歌载舞,并举行赛马、叼羊、摔跤等活动。节后,人们便开始准备春耕生产。

中华56民族集锦(八)

塔吉克族赛马叼羊活动

皮里克节在每年伊斯兰教历8月的头两天。节前,家家均做“卡乌日”草火把(将草用棉花裹好,上面涂满酥油);节日傍晚,全家每人点燃两支自制的小酥油烛,在烛前共同祈祷,求上天降福。每家都有人上屋顶插一个扎在长杆上的大火把,召唤吉祥。节日晚上,从山村到牧场,村村火把高照,到处是欢歌笑语,人们玩乐通宵。次日,各家去扫墓。

中华56民族集锦(八)

铁合木祖瓦斯提节,意为“播种节”。届时,各家下田做象征性的犁地和播种,互往身上泼水,以示庆贺。

中华56民族集锦(八)

29.怒族

怒族是中国人口较少、使用语种较多的民族之一,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泸水(原碧江县)、福贡、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以及迪庆藏族自治州的维西县和西藏自治区的察隅县等地。

中华56民族集锦(八)

宗教信仰:怒族主要信奉原始宗教,认为万物有灵,凡举风、雨、日、月、星、辰、山、林、树、石等都是崇拜对象。怒族自然崇拜有鬼灵和神灵两类。福贡一带信奉的鬼灵是氏族鬼灵、自然鬼灵、灾疾鬼灵等三十余种;贡山怒族信奉的鬼灵有山鬼、水鬼、路鬼等十余种神灵则有山神、树神、猎神、水神、庄稼神等十余种。怒族自然崇拜祭祀仪式主要被称为由“尼玛”或“尼玛认”的祭司即巫师完成,他们是怒族社会中很有知识的人。

中华56民族集锦(八)

酒文化:怒族喜欢饮酒,也擅酿酒。怒族的酒主要有“咕嘟酒”、“浊酒”和高粱酒等。“咕嘟酒”用“咕嘟饭”(用玉米面和荞子面制成,似年糕)酿制。

中华56民族集锦(八)

溜索:溜索是怒族人民不可缺少的重要交通设施。怒江大峡谷及其两岸的碧罗雪山和高黎贡山层峦叠嶂,危岩耸立,悬崖陡峭。谷中水流湍急,汹涌澎湃。自古以来,这里的交通就十分不便,,整个怒江只有几处水势稍缓的渡口可以用木船摆渡,除此而外,其它地方既无法架桥,又不能涉渡。两岸的怒族人民只有依靠溜索这种古老的渡江工具往来飞渡,保持着彼此间的交往与联系。

中华56民族集锦(八)

音乐舞蹈:唱歌对调是怒族人民生活中最受欢迎的一种民间社会活动,它既是怒族人民心声的自然流露,也是思想情感的直接再现。每逢过节、耕种、打猎、盖房,以及欢庆丰收、举行婚礼,都要以唱歌对调尽兴抒发和尽情欢乐。其中,较有影响和代表性的作品是:《火塘边坐唱》、《祭猎神调》、《婚礼歌》、《若登调》和《祭祀歌》等。怒族的舞蹈,因各地居住环境的不同,先祖来源的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风貌;怒族的舞蹈,又因其历史、社会、自然、宗教等方面的原因,仍保留着较多的古文化。福贡怒族的舞蹈主要有两大类型,一类称“达比亚舞”,以一种形似琵琶(怒族称“达比亚”,傈僳族称“期本”)的弹拨乐器作为舞具和伴奏,达比亚的弹奏位置多变,弹奏姿态丰富,可以高弹低弹,上弹下弹,反弹正弹。脚上动作规整,以膝关节带韧性的屈伸颤动为基础,并具有重拍屈的规律特点。另一类舞蹈称“嘎”,没有乐器伴奏,在个别舞蹈中偶尔有歌曲伴唱,但大多以踏地为节起舞。跳嘎时,也以膝关节的屈伸颤动为基础,但动作力度更强,踩踏更为有力。

中华56民族集锦(八)

怒江小村庄

中华56民族集锦(八)

怒江

传统节日鲜花节,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五至十七日,正当杜鹃花盛开的时候,怒族人便要为“仙女”过节,此节又称“鲜花节”,怒族的“鲜花节”有最为盛大的歌舞活动,是怒族母系氏族尊崇女性的古老遗风。据传说,在很早以前,怒家山寨滴水如油,田园荒芜,人民生活苦不堪言。当时一位美丽、聪明且力大无比的怒族姑娘阿茸,用手臂劈开悬崖,凿通了一个山洞,为怒族人民引来了清清的泉水,使干裂的土地得到了浇灌,从此荒山变成了绿洲。怒族人民称阿茸为“仙女”,鲜花节就是为了纪念她而举行的民俗活动。

中华56民族集锦(八)

怒族鲜花节

每年的这一天,仙女洞旁的山坡上鲜花盛开,怒江两岸三山九乡的怒族男女老少便云集山坡,采摘鲜花祭奠仙女。在这里人们要尽情歌舞三天三夜,欢跳优美地达比亚舞,粗犷的嘎,奔放的库噜羌,而每次的歌舞活动都以库噜羌掀起高潮。

中华56民族集锦(八)

怒族鲜花节

春节,相传怒族以前每隔三年才过一个年,后来因受其他民族的影响改为一年过一次,时间有元旦及春节前后两种之分。年前,要准备好烧柴、杀猪、煮酒、舂粑粑、打扫卫生。过年第一天晚上,要请长者吃饭。新年第一天的凌晨要打祖先水,第一碗饭要让狗吃。初一至初三不串门。春节期间,老人在火塘边饮酒唱歌,青年人则射弩、摔跤、打秋千、弹琴跳舞。

中华56民族集锦(八)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6

标签:普米族   塔吉克   怒江   朝鲜族   塔吉克族   基督教   怒族   普米   民族   宗教信仰   中华   乐器   集锦   舞蹈   宗教   节日   鲜花   时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