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公益日 | 和72岁的浙江非遗传人唐小英一起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德清民间布艺是以针、线、布为材料,集剪、贴、绣等技艺为一体的传统民间布艺。是婴儿满月、端午、婚嫁等各节日中必备饰物之一,普遍运用于生活之中。主要包括虎头鞋、虎头帽、香包、绣花鞋、衣饰品(包括袜底绣、枕巾刺绣)等。


九九公益日 | 和72岁的浙江非遗传人唐小英一起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唐小英奶奶,浙江省德清县老城关人,今年72岁,是湖州市非物质文化录“德清民间布艺”代表性传承人。在她的手下,各种针头线脑,变成了生动可爱的香包、服饰、盘扣配件等。


九九公益日 | 和72岁的浙江非遗传人唐小英一起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走进乾元镇溪街社区唐小英奶奶的家,一下子就会被一整个橱柜的家庭档案所吸引。


一个个家庭档案,承载的是唐小英的手工绝活。一个个精巧的香包、戏剧的服饰道具等等,都出自于唐小英的巧手。


九九公益日 | 和72岁的浙江非遗传人唐小英一起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唐奶奶的祖上曾在德清经营“南山堂”药店,现在乾元镇还有这家百年药店。


解放后,唐奶奶的母亲因爱好手工布艺,去到杭州学习缝纫机,成为德清县第一位会使用的缝纫机的女性。回乡后,她便带着全县妇女学习缝纫机,补贴家用,正是如此,唐奶奶从小深受母亲熏陶,平日就喜爱布艺缝制。


九九公益日 | 和72岁的浙江非遗传人唐小英一起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1964年,15岁的唐晓英被下放到农村插队落户,一呆就是14年,在社办企业编过柳条,也曾被下派修建铁路,各种苦活累活都干过。


九九公益日 | 和72岁的浙江非遗传人唐小英一起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图左一为唐小英)


唐奶奶对【花样百姓】说,自己从小跟随母亲去到清溪剧场看戏,一场都不落下,天长日久,耳濡目染,渐渐地就学了一点基础的演戏门道,没想到,下放到农村后,自己被分到大队文化宣传队,自己的演戏基础派上了用场。


九九公益日 | 和72岁的浙江非遗传人唐小英一起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在文宣队唱戏的日子里,除了唱戏,就是自己制作戏曲道具、行头。


在别人看来要没有用的布料、毛线、硬纸板、月饼盒、铁丝等等,在唐小英的手里像变魔术一样就成了精巧的手工艺品。


九九公益日 | 和72岁的浙江非遗传人唐小英一起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黛玉葬花”中林黛玉的头套,就是用旧的毛线做髻,在铁丝上串上亮珠做发饰。精巧的发饰,穿戴十分方便。


不少戏剧演员看中了唐小英制作的头套,纷纷登门求助,大方的她来者不拒。“主要是带起来方便,只要套上去就可以,不用盘头发了。”唐小英说道。


黛玉用的小锄头、花篮,也是她自己制作的。


九九公益日 | 和72岁的浙江非遗传人唐小英一起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唐小英奶奶还有一项拿手好戏就是做“盘扣”,不少裁缝师傅给人定做了新娘穿的旗袍,上面的盘扣都是请她做的,因为这几颗古色古香的扣子,一件旗袍往往会增色不少。


九九公益日 | 和72岁的浙江非遗传人唐小英一起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前些年,德清县有人去欧洲经营十字绣制品,出国前还特地向唐小英借了如意、琵琶、蟠桃、蝴蝶等各式形状的盘扣前去“撑场面”,看中的就是盘扣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


九九公益日 | 和72岁的浙江非遗传人唐小英一起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唐小英奶奶对一些新潮的手工制作同样兴趣盎然。


前些年她在杭州钱江小商品市场看到有卖制作丝网花的材料,就停下了脚步。原来,她以前在电视上见过,因为考虑到德清没有做花的材料卖,当时也就没多留意。


九九公益日 | 和72岁的浙江非遗传人唐小英一起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在市场内的摊位边看了一会,她就看懂了门道:用金属丝缠绕出一个形状,在外面蒙上丝袜就成了一片“花瓣”。


她试着动手做了一朵,还真有模有型的,唐奶奶一下子信心大增,就买了金属丝、花芯、绿叶等一批材料带回了家。


九九公益日 | 和72岁的浙江非遗传人唐小英一起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如今,唐奶奶已会制作郁金香、马蹄莲、牡丹等多个品种的丝网花,还用相同材料做成了孔雀、蜻蜓等动物。


唐小英把这些做好的丝网花赠送给亲朋好友,这成了她生活中的一大乐趣。她还说,想不到丝网花的制作技艺为她做宫灯、羽翅等戏剧用品也带来了启发。

九九公益日 | 和72岁的浙江非遗传人唐小英一起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退休后,唐奶除了自己制作德清布艺,还经常去到学校、社区开展公益活动,教授居民、小朋友做香囊,做盘扣,其中香囊中的香粉是就是在自己药房‘南山堂’独特配制的,独一无二。


九九公益日 | 和72岁的浙江非遗传人唐小英一起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坐落于德清文史馆中的德清布艺展示厅内,展示的精美香囊、盘扣、戏服,头饰,都是唐奶奶的手工绝活,同时也承载了唐奶奶的情感与期许。


她还是“爷爷奶奶一堂课”的专业讲师。“爷爷奶奶一堂课”项目针对8-15岁的儿童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解决孩子学习与生活脱节的问题。


项目邀请民间德高望重、有一技之长的爷爷奶奶请进社区、学校,助力其将自己一辈子坚守的技艺或文化,以讲故事、话家常、传手艺等方式重新展现在孩子们的面前,让孩子受教育,老人得尊重,文化有传承。


九九公益日 | 和72岁的浙江非遗传人唐小英一起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人民日报》、央视等百余家媒体对唐奶奶的德清布艺作过宣传报道。她被评为浙江省优秀民间文艺人才,作品还被选送参加妇女手工创意大赛活动。


“传统手工布艺虽看起来不起眼,但做起来很费工夫与时间,但是只要大家喜欢,我非常乐意传授给大家,现在会这些手艺的人越来越少,大家都在玩手机与电脑,感兴趣的人也越来越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能让德清布艺这门技艺在家乡发展壮大,我们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九九公益日 | 和72岁的浙江非遗传人唐小英一起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把德清布艺传承下去,这就是唐奶奶最大的心愿。


今年,【花样百姓】加入腾讯99公益日,联合中国好公益平台,传播更多的优质公益项目,期望有更多老人站上讲台,将自己的故事或技艺传承下去,让更多孩子找到自己的根,让文化代代相传,焕发光彩。


九九公益日 | 和72岁的浙江非遗传人唐小英一起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关注“花样百姓”,和小花一起做公益

德清民间布艺是以针、线、布为材料,集剪、贴、绣等技艺为一体的传统民间布艺。是婴儿满月、端午、婚嫁等各节日中必备饰物之一,普遍运用于生活之中。主要包括虎头鞋、虎头帽、香包、绣花鞋、衣饰品(包括袜底绣、枕巾刺绣)等。


九九公益日 | 和72岁的浙江非遗传人唐小英一起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唐小英奶奶,浙江省德清县老城关人,今年72岁,是湖州市非物质文化录“德清民间布艺”代表性传承人。在她的手下,各种针头线脑,变成了生动可爱的香包、服饰、盘扣配件等。


九九公益日 | 和72岁的浙江非遗传人唐小英一起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走进乾元镇溪街社区唐小英奶奶的家,一下子就会被一整个橱柜的家庭档案所吸引。


一个个家庭档案,承载的是唐小英的手工绝活。一个个精巧的香包、戏剧的服饰道具等等,都出自于唐小英的巧手。


九九公益日 | 和72岁的浙江非遗传人唐小英一起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唐奶奶的祖上曾在德清经营“南山堂”药店,现在乾元镇还有这家百年药店。


解放后,唐奶奶的母亲因爱好手工布艺,去到杭州学习缝纫机,成为德清县第一位会使用的缝纫机的女性。回乡后,她便带着全县妇女学习缝纫机,补贴家用,正是如此,唐奶奶从小深受母亲熏陶,平日就喜爱布艺缝制。


九九公益日 | 和72岁的浙江非遗传人唐小英一起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1964年,15岁的唐晓英被下放到农村插队落户,一呆就是14年,在社办企业编过柳条,也曾被下派修建铁路,各种苦活累活都干过。


九九公益日 | 和72岁的浙江非遗传人唐小英一起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图左一为唐小英)


唐奶奶对【花样百姓】说,自己从小跟随母亲去到清溪剧场看戏,一场都不落下,天长日久,耳濡目染,渐渐地就学了一点基础的演戏门道,没想到,下放到农村后,自己被分到大队文化宣传队,自己的演戏基础派上了用场。


九九公益日 | 和72岁的浙江非遗传人唐小英一起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在文宣队唱戏的日子里,除了唱戏,就是自己制作戏曲道具、行头。


在别人看来要没有用的布料、毛线、硬纸板、月饼盒、铁丝等等,在唐小英的手里像变魔术一样就成了精巧的手工艺品。


九九公益日 | 和72岁的浙江非遗传人唐小英一起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黛玉葬花”中林黛玉的头套,就是用旧的毛线做髻,在铁丝上串上亮珠做发饰。精巧的发饰,穿戴十分方便。


不少戏剧演员看中了唐小英制作的头套,纷纷登门求助,大方的她来者不拒。“主要是带起来方便,只要套上去就可以,不用盘头发了。”唐小英说道。


黛玉用的小锄头、花篮,也是她自己制作的。


九九公益日 | 和72岁的浙江非遗传人唐小英一起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唐小英奶奶还有一项拿手好戏就是做“盘扣”,不少裁缝师傅给人定做了新娘穿的旗袍,上面的盘扣都是请她做的,因为这几颗古色古香的扣子,一件旗袍往往会增色不少。


九九公益日 | 和72岁的浙江非遗传人唐小英一起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前些年,德清县有人去欧洲经营十字绣制品,出国前还特地向唐小英借了如意、琵琶、蟠桃、蝴蝶等各式形状的盘扣前去“撑场面”,看中的就是盘扣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


九九公益日 | 和72岁的浙江非遗传人唐小英一起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唐小英奶奶对一些新潮的手工制作同样兴趣盎然。


前些年她在杭州钱江小商品市场看到有卖制作丝网花的材料,就停下了脚步。原来,她以前在电视上见过,因为考虑到德清没有做花的材料卖,当时也就没多留意。


九九公益日 | 和72岁的浙江非遗传人唐小英一起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在市场内的摊位边看了一会,她就看懂了门道:用金属丝缠绕出一个形状,在外面蒙上丝袜就成了一片“花瓣”。


她试着动手做了一朵,还真有模有型的,唐奶奶一下子信心大增,就买了金属丝、花芯、绿叶等一批材料带回了家。


九九公益日 | 和72岁的浙江非遗传人唐小英一起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如今,唐奶奶已会制作郁金香、马蹄莲、牡丹等多个品种的丝网花,还用相同材料做成了孔雀、蜻蜓等动物。


唐小英把这些做好的丝网花赠送给亲朋好友,这成了她生活中的一大乐趣。她还说,想不到丝网花的制作技艺为她做宫灯、羽翅等戏剧用品也带来了启发。

九九公益日 | 和72岁的浙江非遗传人唐小英一起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退休后,唐奶除了自己制作德清布艺,还经常去到学校、社区开展公益活动,教授居民、小朋友做香囊,做盘扣,其中香囊中的香粉是就是在自己药房‘南山堂’独特配制的,独一无二。


九九公益日 | 和72岁的浙江非遗传人唐小英一起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坐落于德清文史馆中的德清布艺展示厅内,展示的精美香囊、盘扣、戏服,头饰,都是唐奶奶的手工绝活,同时也承载了唐奶奶的情感与期许。


她还是“爷爷奶奶一堂课”的专业讲师。“爷爷奶奶一堂课”项目针对8-15岁的儿童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解决孩子学习与生活脱节的问题。


项目邀请民间德高望重、有一技之长的爷爷奶奶请进社区、学校,助力其将自己一辈子坚守的技艺或文化,以讲故事、话家常、传手艺等方式重新展现在孩子们的面前,让孩子受教育,老人得尊重,文化有传承。


九九公益日 | 和72岁的浙江非遗传人唐小英一起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人民日报》、央视等百余家媒体对唐奶奶的德清布艺作过宣传报道。她被评为浙江省优秀民间文艺人才,作品还被选送参加妇女手工创意大赛活动。


“传统手工布艺虽看起来不起眼,但做起来很费工夫与时间,但是只要大家喜欢,我非常乐意传授给大家,现在会这些手艺的人越来越少,大家都在玩手机与电脑,感兴趣的人也越来越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能让德清布艺这门技艺在家乡发展壮大,我们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九九公益日 | 和72岁的浙江非遗传人唐小英一起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把德清布艺传承下去,这就是唐奶奶最大的心愿。


今年,【花样百姓】加入腾讯99公益日,联合中国好公益平台,传播更多的优质公益项目,期望有更多老人站上讲台,将自己的故事或技艺传承下去,让更多孩子找到自己的根,让文化代代相传,焕发光彩。


九九公益日 | 和72岁的浙江非遗传人唐小英一起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关注“花样百姓”,和小花一起做公益

九九公益日 | 和72岁的浙江非遗传人唐小英一起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4

标签:德清县   金属丝   香包   德清   公益   香囊   头套   缝纫机   浙江   精巧   技艺   中国传统文化   手工   奶奶   民间   材料   文化   时尚   唐小英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