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捞”永逸!南京农业大学绿色控草技术成果获突破性进展

一“捞”永逸!南京农业大学绿色控草技术成果获突破性进展

强胜给植保站技术人员和农户现场讲解绿色控草技术。

江苏科技报讯(记者:夏文燕;通讯员:赵烨烨)日前,南京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强胜教授课题组“降草减药稻-麦连作田定量可持续控草技术”成果完成农业农村部专家评估,获得大田试验应用研究成功。研究成果近期在农业领域顶尖期刊《可持续发展农学》发表。

“在稻田生态系统中,杂草种子传播主要靠水。”强胜介绍,课题组经过20年的观察发现,杂草种子会随着稻田里的灌溉水流在田间传播。针对杂草种子适应水流传播的生态特点,课题组通过拦网截流灌溉水源,通过网捞漂浮在水面的杂草种子,实现绿色控草。

如何实现有效的打捞?强胜介绍,一般在插秧之前,旋耕平整过的农田会有一个静置期,借助季风的助力,杂草种子被风“裹携”到田块边角,十分有利于聚而捞之。“一块田的捞草时间大约仅需要20分钟左右。该方法简单易行,是真正的‘绿色’控草。”经过课题组的统计,这两种简单便捷的控草措施,有效减少田间杂草种子,对杂草防效的贡献率达40%~50%,草少了,自然而然就减少了除草剂使用次数,达到“降草”与“减药”目标,真正实现了杂草防控的标本兼治。

记者在位于江苏金坛的稻麦科技示范中心看到,田间控草效果好,水稻长势喜人,丰收在望,实现降草和减药均达60%以上,且省工节约除草成本150元/亩,分别减损增产稻和麦均达10%,为农民节本增收350元/亩。

据介绍,我国是受杂草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有田园杂草1430种(变种),分布广、发生量大。每年由于杂草危害造成作物产量损失约10%,粮食减产达6000万吨,经济损失达2200亿元。目前,我国农田杂草防除主要依赖化学除草剂,长江中下游稻-麦连作区年际使用除草剂多达6次,是全球单位面积用药最多的地区。长期过量施用化学除草剂导致了杂草抗药性的发生,带来了环境污染、农产品的安全问题,降低了农田生物多样性。杂草防治已到了发展的“十字路口”,直接威胁到粮食生产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2021年中央1号文件再次强调有害生物的绿色防控,该精准生态控草技术为助力国家粮食安全生产,推动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和农民增收提供了操作性强、可复制可推广的绿色控草技术支撑,符合我国当前化肥农药减施增效的战略需求。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30

标签:金坛   节本   连作   除草剂   技术成果   江苏   田间   突破性   农田   杂草   助力   水流   可持续发展   课题组   种子   进展   农业   南京农业大学   时尚   技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