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天龙八部》提问:翻拍,为什么“一拍就翻?”

最近2021年新版《天龙八部》“爆雷”,引发观众和网友频频吐槽:


造型太雷人、演员气质太差、人设改动幅度大、剧情设置无法接受。


基本上打分一星,全是差评。


今年的《天龙八部》提问:翻拍,为什么“一拍就翻?”

今年的《天龙八部》提问:翻拍,为什么“一拍就翻?”


几乎没有“争议”和悬念地被锤在了历届《天龙八部》影视剧版的底层,比它“略佳”的是2013年钟汉良版,也就是网传的“棒子版”。


今年的《天龙八部》提问:翻拍,为什么“一拍就翻?”


遗憾的是,这部新版《天龙》的导演是于荣光,一位著名的、优秀的实力派演员。


今年的《天龙八部》提问:翻拍,为什么“一拍就翻?”


这不是于荣光老师第一次执导的影视作品,此前他执导的《木府风云》系列和《斗破苍穹》等虽不说多么受热捧,至少也是可圈可点。


惟独这次执导金庸武侠名著——


翻车了。


今年的《天龙八部》提问:翻拍,为什么“一拍就翻?”


首先,决不否定于荣光老师对于武侠剧的探索以及人物的大胆创新,这是影视剧创作者必须具备的精神,于老师相对于“于老师”,本质上是正面的,并是值得肯定的。


只是对于影视剧市场和消费者的成熟度而言,这次的经典翻拍无疑是一件较为乏味的作品。


客观地说,这次的翻拍创作精神值得赞扬,前景盲目乐观。


其中涉及到演员定位、改编幅度、题材选择以及市场预测等各方面都欠缺周到的考虑。


今年的《天龙八部》提问:翻拍,为什么“一拍就翻?”



原著恒久远 经典永流传


《天龙八部》作为金庸武侠名著,蕴含了金庸老先生深刻的人文理念和家国情怀,在此先容赘述:


于宗教意义上来说,“天龙八部”是佛教概念中护卫佛法的八种神族,在小说中,金庸借出场人物的各个性格、三观和立场暗喻了各自对应的这八种神族。


今年的《天龙八部》提问:翻拍,为什么“一拍就翻?”


于现实意义上来说,这些人物或正或邪、或友或敌,都始终围绕着一部金庸心目中的“佛法”来斗争——


家与国、民族与大义。究竟孰轻孰重?


所以才有了乔峰得知自己是契丹人后站在雁门关下仰天长叹的悲;慕容复执着在百年前的复国梦的痴;段誉爱而终得的喜;虚竹终入红尘的悟。


金庸在他所有的著作中,都始终围绕着“矛盾与取舍”做文章。


今年的《天龙八部》提问:翻拍,为什么“一拍就翻?”


因为年代关系,金庸的人物开始仅限于跃然于纸面,直到名气和影响力的渐增,影视媒体介入之后才终于将小说人物具象化并搬上银屏。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天龙八部》及其他金庸武侠著作被港台同行纷纷改编拍摄,无数我们至今耳熟能详的前辈演员都演过金庸剧。


暂不论别的,仅1998年黄日华版《天龙八部》,目前仍然高居豆瓣评分榜首:9.0分。


今年的《天龙八部》提问:翻拍,为什么“一拍就翻?”


如果按照今天的影视剧制作标准来看,显然这部剧有诸多欠缺,比如延续了“香港制造”的一贯风格——


布景简单、场面“寒酸”、造型粗陋、特效五毛。


但对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内地观众们来说,每次人物出场自带的BGM和鲜明而深刻的人物造型、性格特质、黑白分明的是非以及或热血或浪漫的画面、紧张明快的节奏以及合理的剧情推动、演员自然朴实的表演,都是铸就一群“金庸迷”奉其为时代与情怀的经典。


今年的《天龙八部》提问:翻拍,为什么“一拍就翻?”


同理,产生于上世纪国门初开的时代中,纷纷引入的《笑傲江湖》、《射雕英雄传》、《鹿鼎记》等一系列港台(主要是香港)影视剧,至今都是内地观众以为的佳作,并伴随了一代人的成长,于武侠之中评大义,于生活之中追梦想。是当时相对比较匮乏的精神文化生活中难得的、简单的、质朴的享受与追求。


直到进入新世纪,随着内地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内地同行制作水准的提升,我们才有了敢跟港台同行竞争的底气,鉴于内地市场雄厚的人力资源与环境资源,同样是金庸剧的改编,我们的场面相较于港台同胞更大、更宏伟。


今年的《天龙八部》提问:翻拍,为什么“一拍就翻?”


但不幸的是,同样是金庸剧,我们的作品每拍一部都饱受争议。


争议内容同于荣光老师这次的失利惊人的一致:


选角不当,失败;


造型雷人,失败;


改动过大,失败;


有场面无牌面,失败;


最离谱的是大家都叫嚣要“超越经典”,失败中的失败。


今年的《天龙八部》提问:翻拍,为什么“一拍就翻?”



时代不同了 改编需谨慎


造成这种“自家孩子没人爱”的原因是多种的。


一方面随着内地民众物质和精神生活的丰富,见惯了大制作、大场面的国外影视剧,鱼翅鲍鱼吃多了,再上来一桌“复刻餐”难免倒胃口。


另一方面,国内影视剧部分创作人员缺乏对市场和观众精神需求的深刻了解,盲目跟风拍摄、片面追求场面、为颠覆而颠覆、为改编而改编也是讨嫌的重要原因。


即使对比早期的港台同行,无论是创作者、执导者和演出者,单从纸面简历来看,内地同行都显得十分“学院派”和“专业化”,却依旧挽救不了每次“翻拍、拍翻,拍一个翻一个”的怪现象。


今年的《天龙八部》提问:翻拍,为什么“一拍就翻?”


如果单单归咎为观众固有的信奉“原著主义”显得太片面,因为港台前人所创的也不都是原著精神,有些人物甚至改动幅度非常大。究其深层原因,可能依旧是“矛盾”:


拍的人固执地追求“颠覆和超越,不服气。”


看的人固执地觉得“疲惫和不耐,你够了。”


一句话总结:


我已经在人生最需要启蒙的时候见到了我认为最完美的形象,至于后来者全都是异端。场面再宏大,我也觉得不是那个“味儿”。


今年的《天龙八部》提问:翻拍,为什么“一拍就翻?”


就好比同样是乔峰,人家撕开衣襟露出狼头是对国族身份的思想撕裂,以及对家国天下、侠之大义的无声呐喊。


今年的《天龙八部》提问:翻拍,为什么“一拍就翻?”


你撕开衣襟露出来的虽然也是狼头,但你这就属于——


在公众场合行为不检并涉嫌“有组织的非法结社分子向民众暗示威胁并索要非劳动所得”。


先入为主,可见十分重要。


今年的《天龙八部》提问:翻拍,为什么“一拍就翻?”



审美太疲劳 创新才持久


“先入为主”是影视工作者是否具备前瞻性和战略思想的衡量标准。


严肃地说,“改编”和“翻拍”都是极易翻车的事情。


似乎并没有人发现这样一个规律:


我们的影视创作者还在遵循上世纪八十年代港台同行的老路,为追求颠覆而大胆瞎掰。


但这种文化创作思维可以初尝甜头,起码对于未知的、尚不发达的地区和文化市场进行灌输尚可,对于已经日趋成熟的、见多识广的地区和文化市场形成不了吸引力。


今年的《天龙八部》提问:翻拍,为什么“一拍就翻?”


不信的话,依旧可以参照现在的港台影视剧制造业,已经鲜少有足够吸引力的好作品对内地观众产生显著影响了。


并不是观众刻薄冷漠,而是“复刻”成了鸡肋。


“我”以为人物要颠覆,所以翩翩公子必须GAY里GAY气;“我”以为造型要吸睛,所以人首一顶帽子是人脸自动识别BUFF;“我”以为“小朋友们”爱看的是新时代的英雄,所以往漫威人设使劲造;“我”以为只要场面大,市场和观众就能吃得下。


这些制作和投入创作的心态都很合理,很正常。


只是当面对已经“阅尽千帆”的观众们,天马行空者,亚美利加可以有,你就大可不必。


今年的《天龙八部》提问:翻拍,为什么“一拍就翻?”


因为“我”依旧怀念的是寄情于山水、风云、刀光剑影、古道客栈中的一份侠肝义胆和家国情怀。而并非向文艺工作者索取东方不败的内衣、郭靖的少年派、乔峰的狼图腾……


金庸的棺材板。


今年的《天龙八部》提问:翻拍,为什么“一拍就翻?”



结 语


这次新版《天龙八部》的翻车“事件”并不能全盘否定内地文艺工作者的努力和创新精神。


恰恰给予了广大影视从业人员一个温馨提示:

讲改编,一定要深刻理解原著的精髓精神;


讲选角,一定要充分挖掘演员的角色属性;

讲拍摄,一定要知道时代审美的返璞归真;

讲故事,一定要明白内地观众的精神诉求。


这些道理不在于殿堂级的艺术理论,也不存乎演员的自我修养,更不发生在“但使龙城飞将在,千军万马出墙来”的“惟新派论”。


而在于某一天,你我坐在电视机前看着似曾相识的画面和惊心动魄的尴尬时,一句台词似乎提醒了我们:


大人,时代变了。


今年的《天龙八部》提问:翻拍,为什么“一拍就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6

标签:狼头   创作者   原著   影视剧   港台   场面   深刻   同行   观众   演员   造型   内地   老师   精神   人物   时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