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岁独自扶养3个弟妹,累到轻生:不认命,才该是她们的命

今天,壹心理想和你聊聊 :姐姐。


清明档电影中,《我的姐姐》掀起了全民讨论“姐姐”的热潮。


电影累计票房破5亿,叫好又叫座,导演细腻刻画了两代姐姐。


上一代姐姐,安然的姑妈,童年为弟弟付出,成年为丈夫付出,老了为孩子付出。


打从出生起,她的人生轨道就围绕着家庭。


命运没有给她做自己的机会,百般无奈,也只能认了。


新一代姐姐安然,父母重男轻女,上大学就和家人断了联系。


毕业后边工作边考研,渴望脱离原生家庭,完成自己的理想。


她有做自己的底气,可父母去世后,亲人却要求她“无私奉献”。


道德裹挟下,她该如何选择?


两代姐姐的不同人生,如同两副画卷:无论认命还是不认命,“姐姐”们各有各的艰难。


认命的姐姐,要照顾家人,要体恤弟妹,忙成陀螺;


不认命的姐姐,要自力更生,要受尽责骂,活成刺猬……


看着两代姐姐的挣扎,我好几次哽咽了。


她们是长女,也是需要被疼爱的孩子,为什么平白无故多了这么多责任?


“姐姐”的命运,如何才能不被裹挟?



20岁独自扶养3个弟妹,累到轻生:不认命,才该是她们的命

认命的,活得累


电影中的姑妈,也曾试图走出怪圈。


她是姐姐,小时候妈妈疼爱弟弟,把好吃的偷留给弟弟。她看见了,却装作什么都不知道。


弟弟考上中专,妈妈要她放弃上大学,打工供弟弟读书,她觉得不公,却什么也没说。


出国做生意,弟媳生娃了,妈妈要她立刻回国带娃,她不愿意,却妥协了。


她也心酸,可命运太强大,迫使她放弃个人理想,选择家庭责任。


她尽心尽力做“姐姐”,结果呢?


亲生女儿埋怨她,“你这么无私活该倒霉”;

丈夫摊在床上,她只能守着小卖部过日子……


她原本有才华,考上俄语系;有想法,计划去国外做生意。


可最终,只能带着遗憾困在家里。


看电影的时候,我为姑妈愤愤不平。


却也由衷佩服她,活得如此艰难,依然乐观积极。


可现实中,巨大的责任是会压垮一个人的。


杭州一名20岁左右的女孩,父母离异后不愿抚养子女。


留下一个弟弟,两个妹妹,由她独自抚养。


很快,她就被压力吞没了。


白天要打工,晚上要照顾孩子,整年没有休息,也无人可以依靠。


她想死,跳河轻生被救;又在手臂上自残,留下十几道伤口。


生活比电影更残酷,沉重的责任压垮了积极,粉碎了乐观,只留下一地烂摊子,不收也得收。


只因为,她们是“姐姐”。


心理学家莱曼认为:“先出生给予多,后出生接受多”,是每个家庭既定的规律。


姐姐付出,弟弟享受,多少女性像姑妈一样,前仆后继重复着这样的生活模式。


可抛开“姐姐”这个称呼,她和弟弟并没有什么不同


她做了“姐姐”该做的一切,可不见得开心,没人关心她们幸不幸福。


“姐姐”仿佛一个个小星球,围着太阳转。家有它的轨道,姐姐也被引力压制,不得不接受一个现实:


认命,似乎是唯一的选择。


而付出,就是姐姐的命。



20岁独自扶养3个弟妹,累到轻生:不认命,才该是她们的命

不认的,活成了刺猬


安然从小跟着姑妈长大,看透了所谓“责任”。


爸爸重男轻女,发脾气会打她。她从小被欺负、被骚扰、受尽委屈却没人可以依靠。


环境逼她变成一只“刺猬”,时时刻刻都得坚强。


父母去世后留下一个6岁弟弟,她决定送养。


电影改编自真人真事,真实的“安然”相传有三个版本。


几年前,有一个帖子,一个姐姐自述:父母瞒着她生二胎,意外离世后将弟弟留给她抚养,她不愿意,就将弟弟送给一对农村夫妻,没给他一分钱遗产。


大多数网友谴责她冷血无情。


只有少部分人认为“姐弟年纪差太多,没有感情也是正常的”“支持姐姐活出自己”。


其他两个版本也大同小异:姐姐抛弃了弟弟。


“自私”行径引发争议,也遭到网友的“冷血”指责。


可说到底,“安然”究竟做错了什么?


她只是不想认命而已。


难道放弃个人理想为弟弟无私奉献,就是唯一正确的吗?


就像安然说的:姑妈很好,可当好人需要天赋,我不具备做好人的天赋。


“如果我和弟弟相处多一点,多见几次面,或许会爱他多一点,爱自己少一点。”


环境逼她成为一个“冷血动物”,人人都指责她,但造就环境的,是父母。


电影里有一幕:父母闹离婚,把房子所有权写到女儿名下,儿子出生后,他们计划把房子从女儿那里拿回来,留给儿子。


安然得知父母去世,第一反应就是翻箱倒柜,找房产证,她要确认上面写的是自己的名字。


她贪钱吗?不是的,她只是太缺爱了。


父母不够爱她,一家人连张合影都没有,家里只有弟弟的照片。


警察都以为他们只有一个儿子。


房子,是父母留给安然唯一的“爱”的证据。


可她又在父母墓前哭着说:我要的不是房子,从来都不是。


所有人都在说她冷漠,她必须竖起身上的刺,来抵御外界;


她不认命,坚守自己的理想,可也带着一身愧疚和伤痕。

20岁独自扶养3个弟妹,累到轻生:不认命,才该是她们的命


20岁独自扶养3个弟妹,累到轻生:不认命,才该是她们的命

困境的根源,母职文化


《我的姐姐》影评区,有观众说:安然最终还是选择了弟弟,这挺好,凡事不可极端。


也有观众说:我希望看到安然果断抛弃弟弟,去北京实现梦想,毕竟这才是她真正想做的事。


围绕“做自己”还是“抚养弟弟”,评论区争论不下。


仿佛身为姐姐,不管认不认命都不对。


撇开法律层面的抚养义务,女性很难靠一己之力拒绝“母职文化”。


母职,顾名思义就是“女性职能化”。


姐姐该做什么,妈妈该做什么,女儿该做什么,女性的责任一出生就被安排好了。


在一个遵循“母职文化”的社会,女性最有可能被养成“自我挫败型人格”,会在潜意识里认同牺牲奉献。


她们无力拒绝责任,压力太大,有人用自虐来泄愤。


然而姐姐无条件为弟弟付出,对弟弟来说,也未必是好事,看看安然的舅舅就知道了,一点责任都担不起。


她不需这么无私,可社会、亲人,甚至她自己都觉得应该无私。


内心堆积了太多情绪,付出什么都得不到,只能幻想一下“我对他这么好,我死后他会号啕大哭”。


母职文化,是一种社会压力,它将女性嵌入“姐姐”的牢笼里,把“履行职责”当作女性唯一的完美标准。


一股难以承受的压力,损耗着女性的人格和自我。


可这种观念,并不贴合人性。



20岁独自扶养3个弟妹,累到轻生:不认命,才该是她们的命

认清自己,走出怪圈


《出生密码》认为:俩娃年纪差7岁以上,等于独生子女,姐弟关系会变得很淡,更别说重男轻女、姐弟分离等因素。


姐姐不愿承担责任,是人之常情。


可很多姐姐已经养成了“自我挫败”的习惯,她们无力分辨:我这么无私,到底是真心想做,还是没有别的选择?


要是姐姐当真喜爱弟弟,付出并非只有坏处。


姐弟俩从小玩到大,感情深厚,通过照顾弟弟,姐姐被培养得更杰出。


作为“姐姐”,她们承担着更多责任,因此智力和责任心更早得到发展。


可姐姐并不喜爱弟弟,甚至厌恶他呢?


那么无私奉献只会徒增压力,损耗自我。


姑妈的热情,安然的冷漠,实际上都藏着被“母职文化”裹挟的无奈。


电影里有一个细节:安然多次往返庙宇,求神拜佛。


抛弃弟弟,让她内心很愧疚,可她不懂得如何表达爱,如何爱弟弟。


姑妈也同样不懂爱,她看着自己在俄罗斯买的套娃,回忆着过去的梦想,仿佛提醒自己:看啊,你年轻时也灿烂过。


认命并非掏空自己,不认命也不意味着走极端。


两者有同样的动机:清楚自己真正想要什么。


活在“母职文化”中的姐姐,需要跳出轨道,不仅看到弟弟的需求,也看到自己的需求。


她不见得非要二选一,但应当意识到:我始终是有选择的,我拥有自由的权利。


我选择付出,不是无私,而是我能力更强,更有担当,我享受照顾弟妹的生活;


我选择不付出,不是自私,而是我有追求个人幸福的权利。


这很难,但是只要开始,困境就有化解的可能。


如果你也是一名姐姐,我希望你记住:放下心理包袱,思考“如果我不是姐姐我想怎样做”,才能更客观看待家人和自己的优缺点。


因为你的答案,揭示了你的内心。


不管要不要养弟弟,都是自我评估之后的考量。


先活出自己,才能做抉择。


成为“姐姐”之前,我们首先是自己。


不认命,才能打破代际传递,才能拥有真正的选择。

文章来源:壹心理

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9

标签:重男轻女   姑妈   弟妹   姐弟   刺猬   安然   无私   弟弟   姐姐   父母   房子   自我   女性   责任   文化   时尚   电影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