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出文章的“魔咒”

文章怎会有'魔咒'呢?其实,有的。因为十多年的写作经验告诉我,一个写作者一旦写出了一篇作品之后,就会不可避免地会陷入到一个“魔咒”之中,这个“魔咒”绝大多数写作者都有,都会受到它的困扰,这个“魔咒”的名字就叫“下一个”。

所以,为了追求这个“下一个”,我觉得“不变”对我们来说显得尤为重要,不变的价值判断,不变的审美追求,甚至是不变的踏踏实实生活,不变地节制自己对金钱的欲望,节制自己对美丽包包们、对房子、车子、票子、位子的欲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机会和能力去关注到生活中让我们怦然心动的瞬间。我觉得只有这些“不变”才能够带给我们这个“下一个”的灵感。因为不管这个社会怎么变,不管物质怎么消解文化,但是一定有些东西是不变的。比方,电影从胶片变成数字,从2D变成3D,从真人表演到虚拟,一直在变,但是,电影的一些本质的东西一直都没有变。我相信一个真正的写作者是会坚持那些本质的东西,让她保持不变的。

我一直很固执地相信,为了寻找到这个“下一个”的灵感,这个冥冥之中愿意提供灵感的那个神秘者,必定是要我们拿什么东西去作交换的,有的人可能是拿了他的健康去交换,比如说像路遥;有的人可能是拿她一辈子的动荡生活去交换,比如说像张爱玲;也有的人可能是拿了他支离破碎的心灵去交换等等。但是,说实话,现如今这个人人奔小康的幸福社

会,这些东西没有人舍得拿出去。我们可能愿意拿出去的唯一的东西就是这些所谓改变了。因为这些改变对我们来说,可有可无,有或没有都不会伤筋动骨,所以,我认为愿意拿出去这些所谓改变,坚持这些可贵的不变就是写作者们冲出文章“魔咒”所必备的先决条件。

另外,我觉得,为了追求这个“下一个”,它应该永远是我们的一个特别大的欲望,应该这样看待这个不可多得的“下一个”,这个“下一个”永远是最美丽可爱的小姑娘,这个“下一个”永远是最亲密可人的小美女,在这点上我们一定要是个花花公子。我们一定要学会“只对新人笑,不闻旧人哭”;我们一定要学会对“前一个”如弃敝履一样地去放弃,不回头,不看她;一定要很努力地去忘掉“前一个”,不管这个“前一个”是好是坏,而去一心一意地和“下一个”谈恋爱。

但是,对于一个写作者来说,具备这些先决条件就能够冲出文章的“魔咒”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为,就算你具备这些先决条件,就算你能够心无旁鹜地和“下一个”谈恋爱,你仍不定能冲出文章的“魔咒”的,你还必须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行。有时候,知识的储备,文化的积淀,看似是一种与创作无关的因素,但是,没有了它,你的作品就会让人看着浅薄,俗气……而且,文学创作又与你的知识储备、文化底蕴没有直接的,必然的关联,你别指望你有了足够的知识储备,丰厚的文化底蕴,你就可以高枕无忧,你的灵感就可以源源不绝,没那么简单。因为,文学创作同时还是一种个性化的精神劳动,因此,你想冲出文章的“魔咒”,你还得具备一种与“下一个”谈恋爱的技巧。一位著名作家曾经说过:“诗歌并不是人人都能做的,诗人,必须与青春为伴,与青年结缘。”文章也不是人人都能做的,记得做学生时,我逢过很多有学问的语文教师,但,在我的记忆里,好象还没有哪一位发表过文章,虽然他们经常修改学生的作文。毕竟,做学问与搞创作是两码事:做学问需要冷静、勤奋、严谨;搞创作则需要热情、天赋、“灵感”。因为,心灵,只有经历过颠簸与震荡才能成熟;文章,只有渗透着泪与笑才会获得真的生命。很多人写作,主要是心灵受到某种情感的冲击,例如,遭遇到突如其来的打击,失去了最亲爱的朋友,盼来了苦苦等待的成功,得到了最渴望的回报,于是愤怒、悲伤、喜悦、激动等等感情,自然就会流于笔端……因此,对于创作而言,“灵感”的捕捉是第一位的。然而,“灵感”这东西有点怪,它,就像“幽灵”,不会预约而来,却会在你不经意时悄然而至;“作诗火急追亡逋”,这时,如果你不去极力地捕捉它,而是优哉游哉, “灵感”是会转瞬即逝的!朱自清先生在他的散文名篇《背影》中写道:“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右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就是这个背影,触动了作者心中的感情,使得这种感情像一颗深埋的种子,瞬间胀破,发芽,生长开来,充满了强劲的冲击力;作者敏锐地抓住了这动人的一刹那,以形写神,寓深情于背影,使文中凝聚的父子之爱具体可触,分外动人。只有像这样“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文章,才能具有震撼读者心灵的力量……

有人说得好:“‘发呆’对搞创作的人来说是最珍贵的。”如果忙到连‘发呆’的时间都没有,脑子里面没有空间了,“灵感”也就没有了“准入证”,当然不会创作出作品来的。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就是在菩提树下静坐“发呆”,才达到大彻大悟,最终创立佛教的。其实,“发呆”从某种角度来说就是为“灵感”的到来营造氛围,铺路架桥的过程;“创作”也不外是一个有意识地捕捉“灵感”,固定“灵感”,并把“灵感”外化为作品的过程。一旦进入创作状态,创作者就会最大限度地激发起他的想象力和创作潜能,甚至达到“思截千载,视通万里”的神奇境界……

陆放翁有诗云:“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拥有一颗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的平常心,不为艰难所阻,不被困苦所拒,不为浮云遮望眼;同时,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深谙“发呆”之于创作的奥妙,当“来之不易”的灵感悄然而至时,善于像朱自清先生那样,去努力捕捉那动情的一瞬间!并且尽力地开掘下去,那么,你一定会冲出文章的“魔咒”,创作出一等的美文的;否则,“清景一失后难摩”,到那时,即便你是“妙手”、岂能“得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2

标签:佛教   文章   先决条件   文化底蕴   灵感   背影   瞬间   欲望   感情   努力   心灵   东西   作者   知识   作品   时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