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个发型,为什么能换种心情?


换个发型,为什么能换种心情?

人总说心情不好,换个发型。

换发型,心情真的能变好吗?

是真的。当然也可能变得更糟,如果发型做毁了的话。也就是说,换发型,的确可以改变心情。

换发型,让人有种仪式感,人们通过自我暗示去做一些仪式感的事情,在思维和心理上有助于我们从一种状态(阶段)转化到另一种状态(阶段),进而去影响我们的行为。

比如,有人剪头发是为了重新开始,在剪头发的过程中,他实际上是在完成和过去告别的仪式。

换个发型,为什么能换种心情?

仪式通过个人体验与所处环境的互动,构成人的认知活动,让人有某种心理暗示。仪式的内在体验感,赋予我们生活以价值。

小马每天到办公室,都要把办公桌擦一遍,不整齐的东西归位,给绿植浇水,给手涂上香喷喷的护手霜,冲一杯咖啡,然后打开电脑,开始一天的工作。

她每天如此,所有的动作都是仪式,是在暗示自己:又是新的一天,要准备开始好好工作了。

这让她很愉悦地进入工作,比起卡点进办公室的同事,她工作状态明显好很多。

仪式也能调节人的情绪。

村上春树在《兰格汉斯岛的午后》里写道,“小确幸是生活中小小的幸运与快乐,是流淌在生活的每个瞬间且稍纵即逝的美好……当我们逐一将这些小确幸拾起的时候,也就找到了最简单的快乐!”

生活中的小小仪式感,就是生活中的小确幸,让人感到简单的幸福和快乐。

换个发型,为什么能换种心情?

明尼苏达大学心理学家凯思琳·沃斯发现,过生日时吹蜡烛和唱生日歌这些小小的举动,会让人感觉生日蛋糕比实际中更加美味。

这正是因为仪式感让人心情愉悦,吃东西也感觉更美味了。

人们需要仪式来表达内心的庄重与情感。

为什么听音乐会要求穿正装?

除了表达对演奏者的尊重,也会让人给自己一种仪式感,让自己认真对待听音乐会这件事,更专注,从而提升音乐的魅力。

就像我们去米其林餐厅吃饭,不会穿得过于随意,参加正式活动,也会整理仪容仪表,这些仪式,表达了我们内心的重视。

换个发型,为什么能换种心情?

仪式感让人感觉生活有希望。

杜鲁门·卡波特在《蒂凡尼的早餐》中有这样一段话:“大部分的生活都乏味得不值一提,根本就没有不乏味的时候。换另一种牌子的香烟也好,搬到一个新的地方去住也好,订阅别的报纸也好,坠入爱河又脱身出来也好,我们一直在以或轻浮或深沉的方式,来对抗日常生活那无法消逝的乏味成分。”

当然换发型也是。

生活没法立马变成新的,但人的形象可以,换个发型,化个妆,人就和昨天不一样了,这种新鲜感就像我们给乏味的生活注入了新的能量。

人类学家维克多·特纳认为仪式这个词意味着门槛,是人从一种状态过渡到另一种状态的中间地带。

透过这个中间地带,我们能看到新的希望。

《绝望主妇》里,Lynette生了5个孩子,家里每天鸡飞狗跳,面对对生活毫无热情的丈夫,她说:“无论身心多么疲惫,我们都必须保持浪漫的感觉,形式主义虽然不怎么棒,但总比懒得走过场好的多!”

换个发型,为什么能换种心情?

的确,有些仪式的确看起来像是在走过场,但它就像平淡生活中的一点点亮光,让人还能对生活有点希望,好像那些目标自己真的都能达到。

她想得到一些仪式,并不仅仅是为了保持浪漫的感觉,更是为了确信,自己也是一个值得用心去对待的人。

小区里一对金婚的叔叔阿姨办了一场露天婚礼,还重新拍了婚纱照。阿姨当天笑得容光焕发的,逢人就发喜糖,她说当年结婚时条件差,没办婚礼,只拿了个证,总觉得差了点什么。

在孩子们的提议下,老两口在金婚的日子里补办了场婚礼,阿姨喜极而泣:这辈子,老头子只做过这么一次浪漫的事。她像是在责备,又饱含幸福。

我们值得重视的每一个瞬间,都值得一个独特的仪式,让这个瞬间的情绪更浓烈一些,让这个瞬间显得更加重要,虽然生活多是平淡,但有了这些瞬间,也能让人在平淡中咂摸出些滋味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1

标签:明尼苏达大学   特纳   发型   金婚   心情   走过场   乏味   阿姨   仪式   婚礼   平淡   瞬间   状态   感觉   时尚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