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妈妈的社交恐惧症,会传给孩子

瓜妈说:


最近秦海璐在《妻子的浪漫旅行》中聊到了自己的“社交恐惧症”。她描述自己社恐严重的时候,吃饭只能不停地吃,无法融入其中;大街上遇到熟人不敢打招呼,即便开口说了“你好”,也不知道接下来要说什么,只能故意刷手机假装很忙。


所以,当被朋友戳穿了自己故作“高冷”逃避社交的真相后,秦海璐眼眶泛泪,老公王新军也心疼不已。


小心!妈妈的社交恐惧症,会传给孩子


其实我挺理解她的,曾经我也经历过一阵子“社恐”。那时生完孩子一直在家陪娃,突然几个月都没了正常的社交,等我想再次与人交往的时候才发现,与他人的相处会让我的内心莫名的紧张,而且我也会害怕自己一个人出门办事。


注:现在“社恐”成为了一个网络热门词,跟医学上的“社交恐惧症”有区别,大部分人其实不是真的社交恐惧症(医学上是一种精神障碍,需要专业医生诊断),而是社交焦虑


我发现这种“社交焦虑”挺普遍的,身边很多人都有,特别是现在大家都习惯通过各种社交软件来联络,很多人都非常依赖用文字交流,能用文字就不用语音,能用语音就不打电话,而语音和打电话前一般还需要先预约个时间,好做准备……


小心!妈妈的社交恐惧症,会传给孩子


《如何克服社交焦虑》这本书上说,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社交焦虑”。书上还提供了一个自测表,一共25题,“是”的回答越多,就越焦虑哦!咱们一起做一做。


1.必须和有权威的人,比如说老师和老板对话的时候,我就会感到紧张;


2.和别人进行眼神接触对我来说有困难;


3.必须谈论自己或者自己的感受时我会紧张;


4.我发现很难和同事融洽相处;


5.和别人单独相处时我会紧张;


6.我担心表达自己的观点会让自己显得很愚蠢;


7.到店里退货让我感到焦虑;


8.我发现自己很难对别人的观点提出异议;


9.我总是担心自己在社交场合不知道该说什么;


10.我和不熟悉的人交往时会很紧张;


11.我总觉得自己在和他人沟通时会说一些令人尴尬的话;


12.在一群人中我会担心被忽视;


13.我不确定是否要和一个仅仅算得上认识的人打招呼;


14.如果别人能听到我打电话,我就会不自在;


15.在公众场所吃饭或喝酒我会感到尴尬或焦虑;


16.在公众面前表演、演奏或演讲让我感到焦虑;


17.当别人看着我做事时我会感到不自在;


18.打电话、发邮件或发短信给不太熟悉的人时我会焦虑;


19.在课堂上或会议上发言时有困难;


20.上公共厕所让我感到焦虑和害羞;


21.我很难与吸引我的人自如地交谈;


22.考试让我焦虑;


23.我在主持聚会或活动时会感到压力、会焦虑;


24.我发现自己很难拒绝推销员或律师;


25.我不喜欢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小助手L做完自测,中了12条,她说自己之前就是典型的“社恐”,害怕一个人出门,害怕与不熟的朋友相处,平时有家庭聚会也很少参加,就是特别恐惧跟人打交道。


原本她觉得自己社交焦虑也没什么,但有了娃之后,她渐渐意识到自己的焦虑和刻意逃避不社交,很可能会影响孩子的社交能力发展,因此才决心做出改变,走出这种焦虑。


小心!妈妈的社交恐惧症,会传给孩子




01


因为孩子,我决定改变



小助手跟着我一起工作三年多了,刚一开始总给我一种距离感,说近不近,说远不远。真正相处下来,我才发现,其实她一直有一定程度的“社交焦虑”。


比如她无法自己单独出门,不管是购物、吃饭还是看电影,如果要自己一个人出门去做,那她绝对选择放弃。所以每次都是家人或好友陪着一起出门,如果是去那些没去过的地方,那就更需要有人陪着了。


小心!妈妈的社交恐惧症,会传给孩子


即使是住了多年的小区,她说她也选择能不下楼就不下楼,因为害怕撞到邻居,不打招呼不礼貌,但打招呼又不知道要说什么。


而且最怕的就是在电梯里遇到邻居,狭小的空间根本无处可躲,只能很窒息地呆呆站在角落,在心里默念“赶紧开门”。


小心!妈妈的社交恐惧症,会传给孩子


最夸张的就是同事聚会了,她说前一天会紧张到睡不好觉。特别是有不熟的同事在,那她一定是躲在角落刷手机,假装要忙工作的样子,或者跟在我身边,假意找我聊天,其实就是逃避社交。


大家一起吃饭的时候,她也总是埋头吃吃吃,我们一群人边吃边聊天,她也绝不接话茬,还会刻意避免与他人的眼神接触。


我问她在家吃饭也这样吗,结果她说她也害怕家庭聚会,她总是会吃完饭抢着去洗碗倒垃圾,因为这样就不用陪着聊天了。


小心!妈妈的社交恐惧症,会传给孩子


她说最大的转变发生在生了娃之后,也许是老天爱开玩笑吧,偏偏娃非常爱社交。最令她崩溃的是,这么点大的孩子居然天天都想往外跑,完全不怕生,一会儿要去邻居家串门,一会儿要去楼下找小朋友玩。


虽然自己一点也不想出门,但又不能一直把孩子关在家里啊。


小心!妈妈的社交恐惧症,会传给孩子


《如何克服社交焦虑》这本书里,讲述了一个叫吉姆的小男孩的故事,每天出门前,妈妈都会把他收拾得干干净净,并告诉他“一定要体面”。回家后妈妈又会问“今天见到谁了?别人怎么跟你说的?他们怎么评价你?”


总之,吉姆妈妈会打听这一天中别人是怎么看待他们一家的种种状况,也正是妈妈这每一天的询问,将这种“社交焦虑”遗传给了吉姆。吉姆的焦虑严重到无法跟自己喜欢,同时也喜欢自己的女孩面对面。


正是这个故事,让小助手深深意识到自己需要改变,很明显,孩子天生是没有社交焦虑的,可是她有,她很怕自己会在日常生活中渐渐输出这种焦虑,从而影响到孩子的社交能力发展


因此,她开始试着主动走出家门,带孩子出去见人,跟闺蜜约着一起带娃出去玩。


小心!妈妈的社交恐惧症,会传给孩子




02


社交焦虑

来自过度的内在评判



按照严重程度来划分,社交焦虑分三种:


第一种,社交尴尬,表现为社交时非常紧张,社交语言不得体。

第二种,日常社交焦虑,表现为害羞、不想社交,大部分不爱社交的人都属于这种。

第三种,极度羞怯,严重起来会导致社交焦虑障碍,也就是一种心理疾病。一般已经严重影响生活,需要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跟大部分人一样,小助手和我那阵子的社交焦虑没有影响工作和生活,属于第二种。


因为要推着自己“走出去”,我们开始思考到底在害怕什么。


这让我想起小时候家里来客人,我总是习惯性的躲进房间,就算被妈妈拉着出来见客人,我也总是低着头,完全不敢看人。妈妈总帮我打圆场“这孩子害羞,胆子有点小”。


现在回想,其实我是害怕暴露:我怕暴露自己的“不好看”,我的嘴长得不够美,不是个漂亮女孩;我怕暴露自己的“笨拙”,我不会背很多古诗,像邻居哥哥那么厉害。


这些我自己臆想出来的“负面评价”,只是一种过度的“内在评判”。就像我的头脑里住着一个小人,小人说“你太丑太笨了”。于是我就真的羞于见人,不愿意站到人前去。


就像开头秦海璐在节目里说的那样,“面对记者的时候,连脚都攥成了拳头,连头发都变成了刺儿,满身盔甲地站在记者面前,霸气侧漏地去抵挡所有的东西”。


这只是她故意将自己武装起来保护自己的方法,她越是表现出强硬,就越是表示她内心的害怕。难怪朋友说她“好可怜”。


小心!妈妈的社交恐惧症,会传给孩子


我们都将自己封闭起来,美其名曰“保护自己”。




03


“指明”+“拥抱”



事实上,社交焦虑并不可怕。研究发现,有社交焦虑的人和正常人只存在3秒钟的差异。


当我们遇到陌生人时,大脑中的杏仁核就会有反应,有社交焦虑的人会产生紧张情绪。但大脑皮层是负责理智应对的,会及时“安抚”已经激动起来的杏仁核,从而缓解紧张和焦虑。


差异就在于大脑皮层的反应时间,有社交焦虑的人的大脑皮层会慢3秒钟。正是这慢了的3秒钟,会让我们在行为上发生变化,比如我去撸猫、洗碗、回避了。


小心!妈妈的社交恐惧症,会传给孩子


幸运的是,社交焦虑是可以治疗的。印度的民族英雄甘地曾经也是一个典型的社交焦虑障碍患者(最严重的那种),但后来他通过自己的实践慢慢的改变了。当他回顾自己年轻时犯的那些错误时,反而觉得那是一种乐趣。


根据《如何克服社交焦虑》这本书里的建议,我找到了两个有效的方法,让自己更勇敢地“走出去”。


1.“指明”焦虑的源头,将最坏的结果说出来


既然焦虑来自内在,那么就试图进一步将焦虑具象化。


我会害怕一个人出门,无非是潜意识里觉得一个人出门很怪,那么谁会觉得我很怪呢?他会笑话我吗?他会怎么说?


一步步追问下去,我突然发现,好像并没有一个具象的谁会出现。


我们心里的内在评判往往是经不起追问的,因为内在评判会让我们低估自己,而高估了他人对我们的重视程度


2.“拥抱”社交焦虑,换位思考放过自己


面对社交焦虑,小助手一度是回避的,但儿子每天都催着下楼,她就这样被逼着每天外出,渐渐地,她发现自己没有那么害怕了。


我想这就是她在用实际行动“拥抱”社交焦虑,虽然有时候她还是会回避邻居,但很明显,她在进步了。


小心!妈妈的社交恐惧症,会传给孩子


某天楼上的邻居拿着自己做的面包来道歉,说最近孩子在家里练习拍球,声音有点大,恐怕吵到我们了。我才发现,其实我并没觉察到,而这位邻居一直以来给我的印象都极好。


换位思考一下,我突然想明白了,也许我做过的一些糗事也不会被人记得吧,毕竟大家都是善良的。


正如心理学家阿德勒所说的,“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我们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但同时我们又害怕他人的评价是负面的。但往往这种害怕并不会真的发生。


瓜妈最后说:


小助手和我的社交焦虑其实很常见,非常幸运的是我们在育儿的过程中找到了缓解焦虑的方式。事实上,她现在也没有完全不焦虑,只是做到了自我掌控,没有让自己的社交焦虑影响孩子。


不过这里有一点需要说明,社交焦虑与内向性格不一样,因为内向的人更喜欢独处,只是单纯不愿参加社交,并不会因为社交而恐惧。


而且,即便你有或多或少的社交焦虑,也不用担心,因为研究发现,有社交焦虑的人会更在意自己的形象,更容易体谅别人的感受,也会是更好的伴侣人选


如果你也有类似的经历,记得点个【赞】,一起来聊聊都是怎么克服的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8

标签:吉姆   社交   人时   妈妈   孩子   具象   大脑皮层   焦虑   害羞   语音   邻居   害怕   紧张   担心   小心   评价   时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