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装剧美人戴的面纱有何奥秘?


古装剧美人戴的面纱有何奥秘?

1

在古装剧中,经常可以看到女主女配们出场的时候带着各种面纱的场景,佩戴上面纱总是给人以“朦胧”之美,“神秘”之感,就像白居易《琵琶行》中“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琵琶女带给人的感觉一样。

蒙面美人们一回眸一侧目,让人忍不住想要摘下她的面纱想要一睹芳容。正如《大唐双龙传》中唐宁扮演的师妃暄,当她戴着面纱出现的那一幕,说不尽的适飘逸,俯眺清流,从容自若。成为无数人难以忘怀的经典。

古装剧美人戴的面纱有何奥秘?

其实中国妇女"蔽面"即遮挡面部的风俗由来已久,穿戴面衣的风俗,在先秦时即已出现,《礼记》记载:“女子出门,必拥蔽其面”。

古代中国,女子是不能随意抛头露面的,为了维护自身清誉,女子出门大多会用帷幕或面纱或巾帕遮住自己的容颜。《礼记》中的《深衣》篇有述:“古者深衣,盖有制度……短毋见肤,长毋被土”。不论男女,都不能随随便便把身体肌肤裸露出来,女子出门更应该把脸都遮住。如古装剧《小鱼儿与花无缺》中的花月奴,虽然是一个笔墨不多的配角,但是每次出现都戴着面纱的她气质却很清新,俊眉修眼,顾盼神飞,让人一见难忘。

古装剧美人戴的面纱有何奥秘?

面衣是中国人最早发明的用来保护面部的一种服饰,早期面衣是专为女性而设计的。

当时女性外出,得把面部遮挡起来。虽然说这种“蔽面”要求,是出于儒家所提倡的“礼”的考虑,却也渐渐成为有身份女性的必备,出远门之必需。它不仅遮面,全身也可包裹,颇实用。

《西京杂记》卷一:“今日嘉辰,贵姊懋膺洪册,谨上襚三十五条,,以陈踊跃之心:金华紫轮帽、金花紫轮面衣。”这即是说汉成帝刘骜宠妃赵合德,在其姐姐赵飞燕成为皇后之后,所送的一批高档奢侈品中,就有一件“金华紫罗面衣”。金华即金花,可见当时的面衣,制作还颇为讲究。

古装剧美人戴的面纱有何奥秘?

后世的羃离、帷帽,均为面衣的延伸。

这些遮掩面部的服装配饰,不仅起到了遮羞、遮蔽风沙的作用,同时还很美观,这些配饰既凸显了中国古典美感,又为美人增添一些神秘感。

与此同时,它还曾经是中国古代妇女的流行服饰,影响着古代妇女的社会生活。

古装剧美人戴的面纱有何奥秘?

2

一个时代的服装与其社会文化是紧密相联的。

面衣本是女用服饰,魏晋以后,男性冬天出行时也可使用面衣。

另在魏晋之后,还诞生了男款,著名的“苏公帕”,内中便有“面衣”的影子。《晋书·惠帝纪》记载:建武元年,晋惠帝司马衷被大将张方劫往长安,“行次新安,寒甚,帝堕马伤足,尚书高光进面衣。”

与以前相比,魏晋以后面衣遮蔽沙尘的功能较为突出,而御寒性能减弱。

古装剧美人戴的面纱有何奥秘?

《魏书》是北齐人魏收所著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书,是二十四史之一,该书记载了公元4世纪末至6世纪中叶北魏王朝的历史。《魏书卷一百二列传第九十·西域》中有一段这样的记载:“且末国,都且末城,在鄯善西,去代八千三百二十里……且末西北流沙数百里,夏日有热风为行旅之患。风之所至,唯老驼豫知之,即鸣而聚立,埋其口鼻于沙中,人每以为候,亦即将毡拥蔽鼻口。其风迅驶,斯须过尽,若不防者,必至危毙。”

还有明屠隆 《在京与友人》文中称:“燕市带面衣,骑黄马,风起飞尘满衢陌。归来下马,两鼻孔黑如烟突。”依屠隆所记,明朝时北京的气候已很糟糕,沙尘雾霾这类脏天气严重:在北京街头骑马的人,戴着面衣,被大风吹起的尘土满街飞扬。返回下马后,发现两个鼻孔像烟囱一样黑。

可见不止是女性,还有男性戴面衣,不过不像女子是出于礼,他们只是为了遮风挡沙。

这时的面衣,往往用较薄的纱罗裁制。由于稀薄透明,面部容易让外人看见。例如《清平乐》范仲淹的脸部戴的。

古装剧美人戴的面纱有何奥秘?

3

到了隋唐,妇女出行时遮蔽程度很高,根据北齐和隋的旧制,她们骑马出行时要戴羃䍦。《旧唐书·舆服志》接着说:“贞观之时,宫人骑马者,多著羃䍦。”

所谓羃离就是一种无袖长罩袍,将长幅布料对折,缝合两边,供人兜头罩下,在当眼处则开有方孔,便于罩在其中的人观看与呼吸。而骑马出行,是北朝和唐代女性的日常生活方式。

古装剧美人戴的面纱有何奥秘?

戴黑色面羃的唐代女性(新疆出土《树下人物图》,现藏日本。)

羃䍦,冪(mi) 㒿(li)又作羃䍠、羃篱或羃䍥。羃与䍦最早分别指代两件物品,即巾帛和白帽。直到晋代,“羃䍦”两字才组合在一起才出现。《晋书·四夷传》中记载吐谷浑男子服饰时提到:“其男子通服长裙,帽或戴羃䍦。”还有《魏书·吐谷浑》:“丈夫衣略同于华夏,多以罗幕为冠,亦以缯为帽。”也就是说冪䍦本是胡、羌民族的首服。

羃篱的形制,尚无可靠的实物坐实,马缟在《中华古今注》中说“羃篱之象类今之方巾,全身障蔽,缯帛为之”,但其形制有多种:初为障蔽头部和全身,次为盖头齐肩;或纱质或毛料;帽胎也有软硬之分。羃篱之兴,起自西域。西域多风沙,因此羃篱便为西域人必备之物,男女均用。

就像电视剧《东宫》故事的背景虽然是虚构的西州和豊朝,但剧中服饰背景原型应该是历史上的西凉国和唐朝,所以女主早期所在的西凉国对应的服装首饰就是大唐时期草原部落的西域之风。

古装剧美人戴的面纱有何奥秘?

西域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区,也是中原文化与西域及西方文化相互交融的枢纽之地。唐朝政府对西域的有效管理及影响,使西域服饰,特别是女子服饰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风貌。而西域地区昼夜温差较大,所以剧中西域服饰比较厚实。

剧中的女主小枫的西域服饰装扮,其实里面她作为公主时期戴来遮面的头纱就是羃篱啊,西北地区风沙较多,为躲避风沙,西域女子喜欢戴一种叫羃篱的服饰。《隋书·附国传》记载:“以皮为帽,圆形如钵,或戴幂”。

不过因为影视剧要兼顾考究和美感,故而女主围戴的羃篱颜色很多很亮,有犹抱琵琶半遮面之感,整个沙漠都因她有了颜色。

古装剧美人戴的面纱有何奥秘?


古装剧美人戴的面纱有何奥秘?

剧中女主各式各样的羃篱很华贵很美丽,很符合她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西凉国的九公主身份,加上她本人高挺的鼻梁三分异域的长相,活脱脱一个异域公主。而西域女子自来对红色的裙子也情有独钟,剧中红色西域服和面衣的小枫,那时候的红色代表了小枫的热情、希望和活泼,就像草原上自在的精灵。

古装剧美人戴的面纱有何奥秘?

传到内地后,其时髦新潮的外貌与儒家“女子出门必拥蔽其面”的封建意识相吻合,冪䍦的功用就由防风沙变成以防范路人窥视妇人面容为主,并很快成为唐朝妇女喜爱的装束。

当时,一些贵族妇女喜欢一种带着“包头巾”的外衣,这种将帽子与面纱连接在一起的衣饰被称做“羃羅”。穿上它不仅能够隐匿尊贵的身份,防止闲人粗汉窥视,还营造了一种若隐若现的神秘感。因而这种帽饰,可谓唐代女子的“面衣”。

唐初,羃䍦尤为盛行,宫中骑马之人、王公之家流行使用。那时唐朝贵家女出门佩戴一层皂纱,将自已从头到尾遮起来,人过留影,引人驻足。

如此风气之下,《旧唐书·李密传》曰:“乃简骁勇数十人,著妇人衣,戴羃䍦,藏刀裙下,诈为妻妾,自率之入桃林县舍。”说的是隋末瓦岗寨首领李密巧妙“换装”逃脱唐高祖李渊派人追杀的故事,说明隋朝女子戴羃䍦已很普遍。史书中至少记载了两起男性军人披上羃离,伪装成贵妇,发动偷袭的事件,其中一则竟为鼎鼎大名的李密策动,也算漫长历史中的小插曲。

捧羃䍦侍女图

古装剧美人戴的面纱有何奥秘?

高宗以后,百官之家的女子开始戴帷帽。帷帽是一种也就是一顶斗笠或毡帽,在帽檐上悬挂一圈纱罗。把这样的帽饰戴在头上,便可借围纱将面容遮住。不过,帷帽的垂纱很短,长度仅及颈部,只能挡脸,女性的整个身形却暴露在外。

唐高宗至少两次下诏禁止这一风气,要求贵妇们仍然罩着羃离出门,戴帷帽算违法与抗旨。不过爱美的大唐女性们不肯放弃,面对官方的压制,“初虽暂息,旋又仍旧”。

古装剧美人戴的面纱有何奥秘?

到武周时期,帷帽变成了一统天下的女性骑马服饰。

武则天时期帷帽以“拖裙至颈”、出行佩戴方便的优点迅速取代了“障蔽全身”、礼制意味浓厚的羃䍦。《旧唐书·舆服志》:“则天之后,帷帽大行,羃䍦渐息。中宗即位,宫禁宽弛,公私妇人,无复羃䍦之制。”

古装剧美人戴的面纱有何奥秘?

唐明皇李隆基为了标新立异,有意突破旧习,指令宫女以“透额罗”罩头,也就是妇女在唐初的帷帽上再盖一块薄纱遮住面额,作为一种装饰物。

帷帽这种产物,仅用纱网来遮住面部,更能张扬女性的个性。从特定角度体现了唐代这种繁荣、恢弘、大气的文化特征,呈现出当时华丽开放的审美风尚。

明皇幸蜀图

古装剧美人戴的面纱有何奥秘?

唐玄宗时期,社会风气更加开放,不同民族的文化更加融合。从驾出行的宫女开始戴胡帽,其他妇女也竞相仿效,戴胡帽成为一时风气。废弃羃、帷帽而大行胡帽,整个面庞全部袒露在外,摆脱礼教的精神羁绊,鲜明地反映了长安社会风尚的开放性。

至天宝时,一些女子索性连胡帽也不戴了,开始“露髻驰骋”。再以后,她们索性不再为帽饰所累,露出各式的发髻,极力张扬个性之美。大唐盛世素以自由、开放的风尚为人称道,生活在盛唐时期的女子,她们可以自由地抛却遮掩,大胆地表达自我,《虢国夫人游春图》所绘女性就是如此。

古装剧美人戴的面纱有何奥秘?

4

到了宋明,程朱理学兴起后,女性的地位一再下降,缠足风兴起也阻挡了女子出门的脚步,于是以帷帽为代表的首服又有所复苏。

面衣到宋朝又称作“面帽”。宋代高承《事物纪原》卷三“冠冕首饰帷帽部·帷帽”条称:“今世士人,往往用皂纱若青,全幅连缀于油帽或氊笠之前,以障风尘,为远行之服,盖本此。”

在张择端的名画《清明上河图》中,虽然姑娘的身影寥寥无几,但是我们也可以见到宋代女子头戴帷帽的形象。

古装剧美人戴的面纱有何奥秘?

宋代的姑娘们一般身居内闱,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如果出去办事,必须用帷帽或者盖头把自己的脸罩住。

南宋高宗在朝时,理学大师朱熹任泉州同安县主簿和知漳州期间,见到妇女抛头露面,往来街上,下令以后女子出门必须用花巾即盖头兜面,后人称之为“文公兜”。是士大夫女眷出门必带之物,像以下那样。

古装剧美人戴的面纱有何奥秘?

宋代士大夫妇女至街衢,以整幅紫罗障蔽全身,俗称为盖头,即为幂蓠与帷帽的遗制

这里就不得不说下韩国古代,相信常常韩国古装剧的人,就会经常看到韩国古装剧中的女子出门会披着长衣遮住脸部。

古装剧美人戴的面纱有何奥秘?

其实古代朝鲜深受我国礼教影响,《礼记》里曾说过,“女子出门,必拥蔽其面”,而朝鲜王朝中期开始,当时帝王深受中原宋明两代的新儒家思想影响,亦奉传统儒家思想为国教。自此以后,我们在韩国所见植根在国内的男尊女卑社会潜藏文化,便慢慢成为主流社会价值。

尤其是对名门望族的大家闺秀,虽然她们远比低下阶层与妓生,能拥有读书识字的自由,但却在离家外出之时,更格外需要保持不让异性看到外貌的检点要求,所以朝鲜贵族女子出门一定要坐轿子,如果不坐在轿子里,就需要用衣物遮住头部,预防被别人窥见。

在朝鲜,除非是妓生奴仆一类的,一般都会遵从这个出门遮面的规矩。这种服饰长度是以可让女性从头裹至膝盖位置,把整个人从内到外包起来,在公开场合上不让异性目测看到她们的芳容,保持应有的礼节。故而韩国古装影视剧中的贵族女子出门通常是像以下这样包裹严实:

古装剧美人戴的面纱有何奥秘?

而在我国古装电视剧《知否》里,明兰的父亲盛老爷是汴京五品官员,也属于上层官宦人家了。

但明兰出行大多要戴着帷帽,或骑马、或坐轿,一会儿陪老太太回老家看亲戚,一会儿为堂姐解围家事,这都真实反映了宋代大户人家姑娘的穿着风尚。

古装剧美人戴的面纱有何奥秘?

明代文献学家王圻编撰的《三才图会·衣服图会》等传世图像资料中,人们再次看到帷帽的影子。由于帷帽变薄,不只冬天可戴,夏天也能用,可遮阳挡雨避蚊虫。

清代后,这些都归于寂灭。

而现代,我们有了类似作用但更多功能的口罩,方便人们的生活。

当然,还有各种面纱时尚单品。

古装剧美人戴的面纱有何奥秘?

不过每次看古装剧,总能看到女主第一次戴着面纱或羃䍦出现,只露出一双灵动的大眼睛,看上去飘逸好看,又带有一种神秘之美。当然,最动人的就是美人们揭开轻纱的那一刻。正如宋人梅尧臣赋诗云:"素手搴幂罱"就写出了素手揭开帷帽时那动人的风情,每每皆是一幅美好的画卷。

古装剧美人戴的面纱有何奥秘?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小银子壁纸!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0

标签:晋书   面纱   西域   且末   朝鲜   盖头   韩国   宋代   风沙   奥秘   剧中   面部   妇女   美人   女子   古装剧   服饰   女性   时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