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小暑,从南北方关于小暑的不同俗话,看两个地区生活习俗差异

今日小暑,从南北方关于小暑的不同俗话,看两个地区生活习俗差异

  中国传统习俗中,习惯用节气来区分四季变化,对应农作物的播种和收获,由此也产生了众多关于节气的俗话和谚语。

  二十四节气中,小暑是第十一个节气,夏季的第五个节气。时间是每年的七月六日到八日,以太阳到达黄经105度为准。

  顾名思义,暑就是热的意思,而小暑就是温度渐高,开始进入小热,尚没有大热。物侯方面,首候温风至,次候蟋蟀居宇,末候鹰始鸷。三个阶段,代表着小暑后温度升高的三个阶梯现象。

  如此一个重要的节气,在民间就产生了众多跟小暑有关的俗话和谚语,这些俗话和谚语无所不包,从吃穿到住行,样样都囊括在内。

今日小暑,从南北方关于小暑的不同俗话,看两个地区生活习俗差异

  但是,凡是跟二十四节气有关的俗话和谚语,在农业方面是最多的,毕竟二十四节气就是指导过去农业的种植和收获。

  这些俗话和谚语到现在已经被很多人忽略或者是抛弃,可是我们不能否认的是,就算是到了现在,这些跟节气有关的俗话以及谚语仍然有着指导意义,民间也对二十四节气有着极深的依赖。

  所以,我们有必要在小暑这天说一下跟这个节气有关的俗话以及谚语。由于太多,所以我们不能说全,所以我们就从跟人生活息息相关的吃、穿、住、行说起。

  这四样俗话说全了,也就基本了解了小暑的含义以及意义。

今日小暑,从南北方关于小暑的不同俗话,看两个地区生活习俗差异

  Ⅰ:小暑节关于吃的俗话

  我们二十四节气中,每个节气都有关于吃的俗话。其实原因非常简单,吃喝拉撒,是人生必不可少的四件事,看似琐碎,但却不能缺少。故,这方面的俗话实在多之又多。

  我们无法直接说全,所以咱们只说概括性的,也就是南北方都各说一个。其实这也代表着南北方不同的民俗习惯。

  在北方,关于小暑在吃方面的俗话有这么一句“小暑吃新麦饺子,来年生个大胖小子”

  冷不丁看到这句话时,我们会感觉愕然,因为这句话里有三个关键词,分别是小暑、新麦饺子、大胖小子。前两个还能从逻辑上联系起来,最后一个大胖小子和前面两个有什么关系?吃了饺子就能生大胖小子吗?

  所以,会有人说这是在强行押韵。

  其实并不是!这里面是有逻辑关联的。

  在北方,小暑的时候,麦子已经全部收割完毕并且完成进仓,一年丰收不丰收,收成怎么样,这一年后半年能不能吃好,就全指望这些收成了。

  而在这一天吃饺子,并且是新麦磨成的面粉包的饺子,意思是今年收成不错,都吃上新麦饺子了,收成能差得了吗?收成不好,人们也不舍得吃饺子啊。

  而人们丰收了心情就好,一些夫妻感情也会更加好,加上天渐渐热了,人们在家避暑的时间就长了。比如平时是一点多就下地干活,随着天气变热,人们可能要四五点才下地干活。

  吃饱饭,心情好,夫妻感情就容易好,这是容易怀上孩子的。

  所以,就有了这么一句看似并无关联的小暑俗话。但如果了解农村生活的话,会明白这其中其实是有逻辑关联的。

今日小暑,从南北方关于小暑的不同俗话,看两个地区生活习俗差异

  而南方和北方动不动吃饺子不一样,他们不太吃饺子,但吃新的收成这一样是相同的。

  所以,南方在这一天有这样的俗话“小暑节食新,素食解陈荤”

  南方叫“食新”,什么叫食新呢?其实就是字面意思,食为吃,新为刚收的五谷。故,南方在这一天同样要吃今年新收成的五谷,比如会把新打的米或者麦磨成粉后,做成面条来食用。

  跟北方有很大不同的是,北方有可能食荤,因为吃饺子,饺子馅是多样的。但南方比较清淡,这一天以清淡为主,虽然是新米新麦做成的面或者饼,但都是素的。

  这也是南北方最重要的一个区别之一。南方多清淡,北方多重口。从一些俗话以及节气风俗,也可以看出一二来。但这都是生活环境造成的生活习惯,都是值得尊重的。

今日小暑,从南北方关于小暑的不同俗话,看两个地区生活习俗差异

  Ⅱ:热是小暑俗话的永恒主题

  我们上面解释了小暑的定义,它的意思是正式进入夏季最热阶段,从这一天开始,天气温度开始一天比一天高。虽然尚未进入全天最热的时候,但这时候的太阳毒辣,晒得人会感觉很不舒服。

  那么,关于这方面的俗话就出来了。

  在很多人心目中,会感觉南方一直比北方热,所以关于小暑这样的俗话,南方就应该比北方更加热才对。

  其实这是个想当然的想法,南方的平均气温是比北方要高,但并不代表夏天的温度比北方高。而事实上,真正的夏季到来时,南北方的气温其实是差不多的。有的北方地区甚至比南方温度还要高。

  所以,到了这样的节气时,不管是南方还是北方,其俗话的主题都集中在一个字上,那就是热。

  在北方,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这样的俗话。

  什么意思呢?就是天气进入小暑大暑后,上面太阳毒辣,好像人头顶上盖了个闷不透风的锅盖,使人晒得难受。

  而由于太阳毒辣,所以晒得地温升高。上面如同盖了锅盖,下面如同踩着火炭。整个一个蒸箱效应。

  上面是蒸,下面是煮。

  真正的鱼游沸鼎无处去,热锅蚂蚁难逃生。你去到什么地方都是热的,因为整个空间都是热的。

今日小暑,从南北方关于小暑的不同俗话,看两个地区生活习俗差异

  而在南方,虽然说这时候也热,但主题却常常跟雷雨有关,因为在这个时候,南方很多地方会进入雷暴季节。于是就有了“进入小暑后,雷暴没个够”这样的俗话。

  这句话简单易懂,望文而能知道其含义。就是说,当进入小暑节气后,雷暴天气就多了起来,甚至是每天都有。

  这句话看似非常简单,但里面有人们对于天气变化的总结。主要还是由于北方的冷空气一早一晚顺着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南方的暖空气相遇,并且产生剧烈反应而形成了雷暴天气。

  所以,在热的主题上,南方和北方在小暑节这天是有不同的。虽然都是热,但北方的热更加直接,表现得也更加炙热。而南方则从雷雨天表达天气的多变性。

  从这些俗话里,我们其实也可以看出南北方人不同的性格来。南方更加委婉,而北方则更加直接。

  委婉和直接的碰撞,可不是要产生雷暴吗?

今日小暑,从南北方关于小暑的不同俗话,看两个地区生活习俗差异

  Ⅲ:农业方面的俗话在小暑节尤为重要

  关于小暑的农业俗话和谚语实在太多了,因为这些节气原本就是为农业服务,或者是对农业产生指导作用的。所以,这方面的俗话和谚语多并不稀奇。

  北方来说,玉米开始拔节,红薯开始支蔓,花生开始结果,这些之中,每一个都能产生和小暑有关的俗话和谚语。

  但是,我们这里要说一样在以前的北方农村广泛流行的农谚,叫“小暑天气似火热,棉花整枝不敢歇”。

  以前的北方大部分地区都种棉花,特别是在冀、鲁、豫三大地区,棉花更是主流的经济作物。棉花在小暑的时候已经进入整枝期,而棉花又是特别费时费力的农作物。

  这种时候,不管天气多热,人们对于棉花的整枝以及收拾工作是不敢懈怠的。北方农村的八零后们,谁小时候没有在太阳下的棉田里整枝经历呢?至少黑嫂是有的。

  这是一个时代的记忆,但随着棉花种植区的移动,这些俗话也渐渐被人忘却。这看似只是一个农业俗话谚语的没落,其实还是我国农业种植多样化发展的见证。

  所以,我们今天特意说这一句以前在北方广泛流传的农谚。

  而这个时候,早稻灌浆即将结束、中稻开始拔节、晚稻处于秧田期。

今日小暑,从南北方关于小暑的不同俗话,看两个地区生活习俗差异

  很多人印象里,觉得南方地区种水稻,所以根本不用机械化或者牲畜,其实这同样是个想当然的想法,在南方很多地区,以前牛是他们的重要耕作伙伴,水田劳作中,牛是最为重要的生产工具。

  所以,就产生了诸如这样的俗话“雨打小暑头,四十五天不用牛”。

  这里的四十五天不用牛可不是不用牛就可以获得丰收,而是无奈的意思。小暑有雨,三伏连阴。说的是小伏下雨的话,整个三伏里大多会阴雨连绵。在一些山区里,下雨会导致泥泞,人和牛都无法下田劳作。

  人休息,牛也休息。

  所以有了四十五天不用牛的说法。意思是从小暑直到四十五天后的处暑节气时,雨水才会停歇,那时候才能用牛去劳作。

今日小暑,从南北方关于小暑的不同俗话,看两个地区生活习俗差异

  我们上面就说过了,关于小暑的俗话和谚语实在是太多了。事实上,二十四节气,每个节气都有大量的俗话和谚语,篇幅原因,我们不能一一去说,那样写上三天也写不完。

  所以,我们仅仅挑了几样,从这一天的吃到生活,再到农业劳作来入手。南北方各举一例,目的也是为了让人们明白南北方在环境和生活以及农业劳作上的差异。

  小暑时节说小暑,说的也是南北方的生活和习俗,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4

标签:小暑   俗话   农谚   雷暴   胖小子   毒辣   节气   收成   谚语   习俗   饺子   棉花   差异   温度   天气   两个   太阳   今日   地区   农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