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古城那徐徐展开的清明上河图


来源: 李东平 忻州记忆



古城那徐徐展开的清明上河图

李东平


忻州古城那徐徐展开的清明上河图


秀容古城,经过了连续几年的努力,已初见端倪。东城墙南城墙已连续起来了,西城墙也作为历史的见证,没有大拆大建,保留下了那段风雨剥蚀的原貌。南门及瓮城,东门和小东门也恢复了原样,而北城门作为古城的见证者,始终矗立在那里,以三关总要、双流合抱之“晋北锁钥”的高傲地位,俯视着历史的过往、旧城的变迁。去年,北城墙全面贯穿,至此古城基本恢复原貌。秀容书院、泰山庙、财神庙、关帝庙、三家店、天主教堂得到了修复,明月楼、八座门也重新再现。更有梦旦楼、俱乐部、九间楼也复建了起来。行走在古老的石板街上,再现青砖黛瓦,门楼牌坊,我仿佛回到了童年的时光,游走在新版的清明上河图间,聆听到了历史的回响。

忻州古城那徐徐展开的清明上河图

南北大街是古城的中轴线,贯通南门、北门,这是秀容古城最为繁华的一条街道,商号店铺钱庄林立,历史上有许多商家的生意,从古城连着西口外、东口外乃至京城,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到了我们这一代,已经完成了公私合营的改造,大部分是国营的商店了,也有叫合作商店的,还有一部分是隶属于供销社的门市部和加工厂,大部分商业部门的服务人员,还是旧时代改造过来的。


逛商店

忻州古城那徐徐展开的清明上河图

那个年代,这条街上的标志建筑就是红旗商店,后面连着委托商店,这是一个综合类的商店。还有跃进商店、女子商店,专门经营纺织、服装、鞋帽,引领着县城服饰的潮流。

也有几家经营糖业烟酒的商店,一进店门就会有扑鼻的香味,引导着每个人的味蕾。丁字街有一家,泰山庙北面也有一家,至今我也不会忘记悬在屋顶上的那几盏汽灯,擦得明光锃亮,货架上的食品烟酒更是琳琅满目,只是要买什么,都得凭票凭号,哪怕是油盐酱醋。文化馆旁边的“贸记”,则相对亲切随和一些,靠玻璃窗下摆着一张八仙桌,总有古城失落望族的后人,三三两两,打一壶老酒,要几块豆腐干或一碟莲花豆,对酌而饮。这也算是古城犹存的风韵了。翻文史资料记载,“贸记”是解放前夕,共产党在县城的前沿阵地,是一个特别重要的情报站。

那个时期,我们尚小,更加喜欢的是黄栏柜的文具店。黄栏柜就是一出北门新建路东的北关百货商店,因门窗的门板刷成了黄色而得名。平时只能买些石板、石笔、红旗本、杏花本和铅笔,还有里面印着九九口诀表的铁皮文具盒。不过我更钟情的是塑料皮笔记本和海绵文具盒,那得等待春节了。只有赚下拜年钱,才能慢慢实现这些目标。

再之后,东街开了大型综合商店,出北门外又新开了一个新建路百货商店,更加高大上了。再往后,又建成了名噪一时的长征路商场、七一商场,七一百货大楼,这都是几层楼的商厦,提高了州城的城市品位。


下饭铺


忻州古城那徐徐展开的清明上河图


南北大街是古城繁华的脉搏。这条笔直的街道,东西两侧店铺林立,鳞次栉比,如同现代版的一幅“清明上河图”,由南到北,徐徐展开。街上车水马龙,熙熙攘攘。每至午时,城内的几家饭店,里里外外,热闹至极,每每从门口路过,空气中飘荡着扑鼻而来的香味,骚扰着过往的人们。学道街饭店的刀削面,石狼巷饭店的片汤,泰山庙饭店的豆腐脑,各有特色,此外无非也就是过油肉、炒肉丝、炒豆腐、炒豆芽之类的菜肴,学道街饭店也卖过水饺,饼子之类的主食也捎带着。最让人难忘的是大街饭店,昔日的店面似乎要宽阔一些,里面吆五喝六划拳的声音要格外地嘈杂。父母倒是经常带我去,能吃上个浇了肉臊子的面,带着笑容,看着我连汤也喝光,他们却不舍得也吃上一碗,真的好吃。现在回味起来,已成心中之痛。让我记忆犹深的是有一年,父亲关了饷后,拿了个大茶缸子,带我去买了一个糊肘子,那可是当时的硬菜,让我香在心底里,难以忘却。

后来在出北城外的新建路上,又开了转角楼上的工农兵饭店,新建路饺子馆,火车站饭店,还有风靡州城的东方红饭店,特别气派,店面宽阔,菜品繁多,光墙上挂着那个菜谱图样,以及空中弥漫着的香味,就足够让人馋涎欲滴。


澡堂子


古城的人民澡堂隐藏在学道街的南巷子里,进南门入院,西边一个大房子便是古城唯一公益性洗澡的地方,向州城人民开放。一张窄小的白纸黑字澡票,印象中好像是五分钱一张,但是在那个年代,去人民澡堂洗个澡是非常奢侈的一件事。普通人家一年也就大概能在过年的时候去奢侈上一次,其余的时候就在家里的大盆里对付了,夏天的时候也能到水泊子里耍水带洗澡。那个时间,古城还有几个工厂也有职工浴室,还有地委澡堂,对单位上的职工免费开放,也会有家属亲戚沾点光。


忻州古城那徐徐展开的清明上河图


人民澡堂非常正规,四排躺床,一排能有十来个位子。记忆中是白色的床单,白色的枕头,白色的浴巾。里面有泡澡的两个池子,也有一排淋浴,不过那个时候没有搓澡这项服务,需要亲力亲为。记忆中那个年代,能够按周洗浴,已经是一件十分舒服的享受了。印象特别的是,洗完了后,看澡堂子的服务大爷会给送上一条洁白的热毛巾,可以再擦一下脸。热毛巾就在浴室门外的瓮子中,放得满满的,还加了盖子,热腾腾地散发出温馨的味道。如果再花几分钱,要壶茶水的话,那就更舒坦了,十分惬意,也是古城美好的记忆。


理发社


旧时的古城,理发剃头多是挑担子街头摆摊的长治家干的事情。一头担着铜盆子,下面是个脸盆架子。一头挑着一桶水,扁担上还挂着一条毙刀用的帆布条。到了冬天还有个泥火炉子,是正儿八经的“剃头挑子一头热”。摊子就摆在了街头,来剃头的你来我往,生意还算是不错。


忻州古城那徐徐展开的清明上河图


不过,古城里还有两三家国营的理发店,专业的设备,明亮的镜子,加了热水的洗发桶,还备有散发出香味的胰子洗头。大人们还可以躺在放倒的椅子上,舒服地刮脸剃须掏耳朵,肥皂泡沫脸上一打,热毛巾脸上一敷,理发师再以细腻娴熟的手法,一刀刀地刮下来,看着也舒服极了。

理发店的墙上,挂着一个相框,上面有各种发型。理发师就是按着青年式、中分式、大背头等等发式修剪的,然后电吹风一吹,有的再抹上几抹头油,让人看起来精神标致极了。不过,大多人是舍不得到理发店的,这要比街上的剃头挑子贵两角钱呢。

那个年代古城理发名师张成牛、孔林芝、张明亮等人就是古城理发金色的名片,找他们理发是需要排队等着的……


茶水摊


忻州古城那徐徐展开的清明上河图


记得老城里有几个茶水摊子,在草市巷就有一家。在炎夏的时候,几根木柱、一席苇帘就搭起了摊子,再放几张方桌板凳,就开张了。前面摆着一个硕大的“白公鸡”,其实就是烧水的大茶炉,是只锡壶,开水时会发出鸣叫声,这便是茶水摊子的招牌了。掌柜的着白围裙、戴白袖套,肩上再搭一羊肚子白毛巾,看上去干净利落,跑堂的小伙计也如这般,便完成了形象工程。遇到上讲究的客人会在瓷壶里沏上壶浓茶,再配上几只小瓷杯,托盘上桌,品茗闲聊。更多的客人则是端一大碗茶,碗是那种蓝花蓝边的粗笨碗,或坐桌、或圪蹴着、或站街而饮,就是为了解渴,是花不了几分钱的事。茶叶就是砖茶,好一点的有贡尖茶,也有茉莉花茶,那就算是上了档次。旁边还有棵老柳树,为茶摊遮荫蔽日,颇为小城的一道风景线。

茶摊边紧靠着一眼甜水井,一个小工系着围裙在不停地绞水,辘轳上卷着双层井绳,撒绳下桶,再绞绳吊水。水桶出井口,一手握住辘轳把,另一手拉绳把水桶平稳落在光滑的石井台上,随即打开吊水的铁拴扣,桶里的井水清澈甘冽,看着也甘甜解暑,沁人心脾。这是门技术活,我在少年时期就学会了,即使寒冬腊月,井口冻冰厚滑也没有害怕,脚踏冰层,手抓摇把,顺利挑水。那时城里已经有了自来水了,只是凭票售水,定时开关。我也见过有送水的挑夫,担着两只水桶,水面上漂一浸泡已久且扎了孔眼的木板,据说是为了防止水溅了出来,送到哪家院里,出来时就会在宅门上拿粉笔划上一竖,现在想来这是记上了账的意思吧。

茶水摊子在北关供销社边上的胡同,转角楼饭店的边上还有几家,皆为靠树荫而撑,大都如同。


照相馆


忻州古城那徐徐展开的清明上河图


古城是早在民国时期就开设了照相馆的,相传起先开设在石狼巷里,后来又因了生意不好而搬在南北大街上的。从留传下来大量的老照片,可以反映出照相业对忻州古城的厚爱。有做生意合股经营的集体照、有政界军界的领导照、有学校散学典礼的毕业照、也有大会大事的合影留念照。当然更多的是富庶家庭的照片留传了下来,打着那个时代的烙印。在民间、在网络也广泛流传着好多秀容的风景照,印证了古城的真实过去。

解放后的照片上先是剪了花边,打上了公私合营的字样,后来就变成国营照相一部、二部的字样。一部在城内十字街西北囗,二部则在城外新建路上师范校门的北边。拍摄照片是件很奢侈的事情,六零后之前不一定每个人会有一张童年的照片,如果拥有,那是一个幸福的回忆。关于照相的事情,是我们这一代人心中的故事。

上世纪70年代,大姐非常幸运地参加工作到了照相馆,做了一名彩相工,负责给黑白照相上彩着色,主要是放大彩相,更多的则是结婚照。我家多有彩照,皆为大姐的学徒之作。后来,她还去太原、北京的照相馆学过手艺。只是突然有一天,彩照颠覆了这个职业,如同今天的手机已经毁灭了彩卷以及正在威胁着照相机。


看影剧


在那个年代,看一场电影,或看一场戏,那是很重要的事情。

古城在南北大街核心地带建有职工俱乐部,进石狼巷南巷有重要的文化阵地人民大礼堂。此外,泰山庙巷子里的财神庙,当时就是电影公司的所在地,城镇电影队经常会在这里露天放映。后来又在新建路上建设了东风电影院,拆除北门西侧城墙段,盖了光明电影院,之后还修建了更上档次的忻州剧院。光明街上也建设了新的俱乐部,长征街上开放了军区电影院。在兴寺街红旗广场对面,还有灯光球场。七一路上因为举办全国摔跤运动会,修盖了跤乡体育馆,也承办过好多晚会。在古城小东门还改建了火神庙体育场。这些场所,营造出了古城的文化体育氛围。

幼小的时候,经常在职工俱乐部和人民大礼堂看电影、看戏。记得那年放映朝鲜电影《卖花姑娘》,古城一票难求,把职工俱乐部门前的路段拥挤得人山人海、水泄不通。在大礼堂多次看过文工团久演不衰的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还有《假如我是真的》等等许多剧目。当然还有忻州的传统戏曲一一北路梆子,还是著名演员“小电灯”贾桂林主演的《金水挢》。那时候,每到过年时节,大年初一,看一场电影,是重要的福利。


忻州古城那徐徐展开的清明上河图


到后来,东风电影院成了古城的娱乐中心地带,每到晚上,特别热闹,看电影的人流如潮。在未开场检票时,电影院外的广场上,人群就黑压压的一片,更有排队买票的挤闹,还有电石灯下卖瓜子的小摊子,星星点点,也是一道风景线。那年这里放映日本影片《追捕》,更是天天爆满,挤破了影院。后来还看过一次《少林寺》,也是人如潮水。至于在北城楼下的光明电影院,更是陪伴我们看完了改革开放时期每一部有影响力的片子,给我们带来一片光明。而忻州剧院则是看得演出比较多,印象中在最红火热闹的时候,我们单位上包场观看了美国大片《泰坦尼克号》。读高中年代,则有同学相邀在军人俱乐部看过好多电影,印象最深的是《佐罗》《大蓬车》,还有风靡一时的《庐山恋》……


赶会场

忻州古城那徐徐展开的清明上河图

那个年代,基本上每年在硕果飘香收获的季节,县城要举办一次秋季物资交流大会。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父母解释为:选在这个时期秋忙结束的农闲时刻,大家都有了收获,该置办些农具、日用品,更主要的是扯上些布料,在冬日闲下的时光里做好春节的新衣裳。赶会,这是个快乐的时刻,从北城楼下绕城纵深南北大街两侧。还有红旗广场,则是主会场和戏场,周边也是围了临时搭起的售货棚子,一家挨着一家,密密麻麻。县城所有的商业销售单位均要出摊布点,还要拿出新进回的更多花色品种的新鲜货上架。此外,各乡镇的供销社也要进城摆摊,那些饭店更是不可或缺,几乎到处都有卖饼子、麻花、牛腰子和豆腐脑、片汤的吃食摊子。城里城外、锣鼓喧天、红旗飘扬、人山人海,古城沸腾了,放在今天说,这绝对是中国农民的丰收节。

我们特别期盼赶会的日子。这个时节吃个豆腐脑是小菜了,主要是可以吃上碗香喷喷的炒面,这是赶会的“标配”。此外也可以趁机问大人们要个零花钱,买上些学习用具,吃上个干馍馍斜尖子,也能买双袜子、买个手帕之类的小玩意儿……交流会期一般是一周的时间,城内的高音喇叭里每天播送着欢快的乐曲,还有每个摊点的成交业务率、好人好事……

那年月,赶会也就是每年只有这一次。剩下的在春节来临时,北城门前的集贸市场也非常红火。快过年了,这里卖什么的都有,这个市场也特别大,年货包罗万象十分齐全,只是这个时刻,多为父母跑腿买办,我更关心的是那些烟花爆竹了……


看红火


在古城看红火,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庆祝九大召开,庆祝东门大桥建成,还有欢庆粉碎“四人帮”……不过每年的春节文艺活动,还有欢庆国庆、六一儿童节等等,都会有重要的庆祝活动。


忻州古城那徐徐展开的清明上河图


彼时,古城的活动集散地就在红旗广场,这里的活动仪式一举行,浩大的游行队伍便敲锣打鼓地开始了。早先是从兴寺街往西出发,走上南北大街一路向南,然后再从大东街向东走去。从留存的老照片就可以看到历史的影子,人山人海,锣鼓喧天。后来又改为从兴寺街出发后,往北走向,过北城门楼,从新建路走向地委行署方向。直到光明街修通后,闹红火队伍从红旗广场列队出发,向北走胜利街,折向光明街,在忻府区大门口汇演,接受检阅。然后过北城门楼,上新建路,再左转长征街,在地委行署大门前进行汇报演出,一路蜿蜒十多里,彩旗飘飘,锣鼓阵阵,彩车列列,高跷排排,秧歌扭扭,红火非凡,人潮拥挤。特别是每年的元宵节,交通管制道路,军警维护秩序,长街上彩门楼高耸,户门口红灯绵延,黑夜里火树银花,小城中人声鼎沸,古城一派欢声笑语,欢腾不夜,一片祥和。这样的活动一直延续了三十多年,给古城的居民心中刻印下美好的印记。

在古城的历史记忆中,看红火也有悲惨的记忆。那一年正月十五,在火神庙体育场燃放的一场大型焰火,散场时由于出口拥护,造成了好多人的伤亡,成为古城历史上的一道伤痕。


忻州古城那徐徐展开的清明上河图


城外山河,金山作屏,云中牧马双流合抱。楼中书卷,千年风韵依然存。古城的文体生活并不寂寞。北城楼上的图书馆,书卷满楼,是我年少时期最为常去的地方,在这里我结识了鲁迅、郭沫若、翦伯赞、胡绳……南北大街西边的文化馆,天天可以听到吹拉弹唱的声音。兴寺街上的灯光球场也常会有体育比赛和文艺晚会。更有县剧团、文工团、北路梆子、艺校的演唱声、器乐声也给古城增添着韵味。每一个清晨,总会让在西城墙上吊嗓子的声音,还有那唢呐小号唤醒。于是,古城人们开始了新的一天。

古城图卷徐徐地展开,还有供销社的店铺,蔬菜门市,肉铺子,炭站,车马旅店,合作商店,粮食门市,糖酒门市,糕点厂,醋厂,鞋厂,帽厂,服装厂,地毯厂,皮革厂,药店,盲人按摩服务社,收购站,笼箩门市,黑白铁社,钟表社,印章社,聋哑工厂……

那时期公私合营改造已经结束,跃进商店、红旗商店、新华书店、人民医院、人民银行、工农兵饭店、东方红饭店、职工俱乐部、人民大礼堂、东风电影院……等等称谓已经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但是大多店铺人们还是习惯了旧时的叫法,三义全、贸记、元和德、德胜楼、兴盛楼、桂香楼、三家店、复兴泉、元恒泰……

在那个时期,糕点厂的炉食糖子养胃糕,还有后来的瓦酥,元宵节现滚的元宵,中秋节现打的月饼。酒厂的高粱白,西张豆腐干,卢家窑的莲花豆,供销社加工厂的扭丝饼子斜尖子,食品厂的高粱饴糖和老冰棍,粮食三门市的挂面,火车站铁路大饼子,肉联厂的兔肝子,美味飘香,都是我们这一代特别而又美好的记忆。

每个门市也会有旧时过来的买卖人站柜,纺织的孙秉钺、班方治,百货的王双年、安相康、银泽花、张天云,五金的陈稳和,蔬菜的张乐明,供销社的陈双俏、赵文新、陈芳成,饮食业的孙二、董三、彭春花,鞋厂的刘复昭,服装厂的薛成凤,城关医院接骨匠冀妙先,等等等等,他们就是那个时代、那个行业的代言人。

还有打铁的,钉掌的,修车的,钉鞋的,配钥匙修锁子的,卖冰棍的,卖汽水的,卖西瓜的,卖茶水的,摆小人书的摊子……到了70年代末,城里的小吃更是多了起来,油条豆腐脑、饼子炖肉汤、炒饼熬稀粥、饺子大碗面,还有李根钱熏鸡,赵二案子糕,老毛烧卤鸡,古楼脚下的二溜骨头店,西城墙根底的豆面饼子干馍馍,摊子就摆在街头巷尾,也是古城的品牌,成为市井万象的不可或缺。

在古城繁华的街道上,还有奔跑的公共汽车,传递信使的绿色邮差,有摇着铃铛收垃圾的,有挂着铁桶送奶的,还有推着货车、担着箩筐的卖货郎,还有飞驰的摩托车在与省城太原来回倒电影的片子……形成了古城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铭刻在历史的记忆中。


忻州古城那徐徐展开的清明上河图

2021.4.12


(部分配图来源于网络,旨在传播本土历史文化。版权归原作所有,向原作者致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5

标签:忻州   古城   饼子   光明   澡堂   摊子   供销社   俱乐部   茶水   红火   电影院   街上   饭店   商店   年代   美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