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老故事之二十三(石磨)


来源: 张林保 忻州老故事



石磨是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木匠的始祖公输班发明的。

磨扇分上下两块,中间立轴链接,下扇固定,上扇绕轴转动。两块咬合的磨扇留有一个空膛,叫磨膛,四周是磨齿纹。上扇有磨眼,转动磨盘使谷物通过磨眼流入磨膛,通过磨齿磨成粉末,从夹缝中流到磨盘上,过罗筛去麸皮等就得到面粉。

忻州老故事之二十三(石磨)

在石磨发明之前,人们加工面粉用杵来捣放在臼里的谷物,来达到提取面粉目的。

我五岁那年的正月初二,大哥三哥带我去卢野村姥姥家拜年。三哥拿着买的食品。大哥牵着我的手。我们身上穿着崭新的衣服,我脚上穿着母亲手工做的新棉鞋,还不太合脚,深一步浅一步地向卢野出发了。

那时候,北关大街还是土路,往北走便上了官道,也是土路,道路上还有尖毂辘车蹍下的深深的车渠印。当时家里还没有自行车,我们兄弟仨人步行着,路两边的地里还有皑皑白雪,料峭的春风吹的脸如针扎,我走一会儿,大哥三哥轮流背一会儿,一个小时左右才到了姥姥家。

到了姥姥家,拜完年后大哥和三哥商量给姥姥磨些玉茭子面。说干就干。

大哥用小瓷盆到瓫子里舀了几盆玉茭子,倒在磨子上面,大哥和三哥一人各把一边的磨杆开始推磨。

半小时后,三哥头就晕的不行了,到一旁休息去了。

大哥一个人慢慢地推磨,推了不知多少圈了,忽然看见我在一旁站着,就叫我去推磨。我那时个子很小,双手举起来踮起脚尖勉勉强强能够着磨杆,就左摇右摆地把着磨杆小跑。

  第一次推磨觉得稀奇,双手把着磨杆一圈一圈推。三哥朝磨眼添玉茭子,石磨在转动时,嗡嗡嗡,吱嘎嘎响。随着上磨盘的转动,落下来的玉茭碴子还有金黄色的玉茭子面。推了磨不大功夫,气也喘开了,脸颊汗珠子大滴地滚落下来,衣衫也紧贴皮肤,浑身散发热气,坐在一旁大口大口喘着粗气。大哥笑着说:“这就得从小开始锻炼”。

我上了小学一年级,这年正月初一,南院米国保的母亲来我家串门,拜完年后说起:“正月初十午夜,老鼠娶媳妇”“爬在磨盘边还能听到迎亲的鼓乐吹打声!可红火啦!。本来是句玩笑话,我却信以为真,从正月初一过后,就急不可耐地盼望观望聆听正月初十老鼠娶媳妇这美妙的场景,见识老鼠娶媳妇的天赐良缘的盛事。

当好不容易到了初十晚上,聚精会神地等待午夜的来临,偏偏不争气的是,一过十一点,由于白天玩耍了一天,已经累得精疲力尽,眼皮沉的贵贱睁不开了,就酣然入睡、鼾声如雷了,连衣服也是哥哥们给脱的,把我扔进了被窝。

第二天一睁眼,赶紧到到里头院问老鼠娶媳妇的情景。人家又说昨天晚上老鼠娶媳妇儿咋样红火,如何热闹。

我又一次后悔睡觉误了这神秘的红火的“老鼠娶媳妇儿”的好事。

我上小学二年级的时侯,院里南房住进一个叫刘八子的人。这是老百姓说的一个能人,是一个土专家,能制作电磨、电抽水车等等。这对于提高生产效率,减轻劳动強度,由人工发展到简单机械有了质的飞跃。

刘八子文化水平不高,但对于机械真是无师自通。当时最早的电磨就是他制作的,解决了很大的问题。北关一带的人再也不用人工推磨了。

有一天,有人的苏联挂钟坏了,让他修理。只见他把钟拆开,零件堆下一地,他找了个配件, 三八两下就安装好。就把钟挂在门外边墙上试走。

这钟和德国钟,中国钟的原理都一样,特点是它上发条不是用钥匙,而是拉动露在外面的一根铁链两头各有一个铜锤。順时针拉就上满发条,钟就走开了。等铜锤逆时针转到最低处,就停了。

忻州老故事之二十三(石磨)

让小伙伴们惊讶的是,每到中午十二点,钟声响过后钟顶部就自动开了个小门,出来一只公鸡,‘喔喔喔”地叫着。

星期天,快到十二点时,院里就围了一群小孩翘首以盼等待着公鸡出来报时。

忻州面粉厂建厂时,我参加了设备安装,那是四台800毫米的大磨子,一天生产24吨,白面源源不绝而来,偌大的仓库一会就装满了,一年下来生产成千上万吨。

忻州老故事之二十三(石磨)

石磨和现代化的电磨真不能同日而语呀!

祖国的飞速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我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石磨早已淡出我们的视野,见到的机会很少了。当我看到景区内崎岖的小路用石磨铺就时,心里默默地说:“再见吧!石磨!石磨!再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2

标签:忻州   石磨   玉茭   电磨   铜锤   大口   磨子   土路   磨盘   谷物   红火   面粉   月初   大哥   老鼠   美食   故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