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 9600个镜头,看完87版《红楼梦》幕后,才明白什么叫中国匠人

1

87版《红楼梦》的诞生

1982年某天,央视大楼的一间办公室内,此刻正在进行一场争论激烈的研讨会。

会议争论的中心,便是为首那个戴着眼镜的男人。

见大家都把目光集中在自己身上,男人依旧沉着冷静,他说:“难道大家真觉得拍不了《红楼梦》吗?”

底下人一片哗然,有人说:“当然拍不了,中国影视界还没有这个先河,咱们可千万别吃力不讨好。”

这话一出,立刻很多人附和,大家都希望为首那个男人再考虑考虑,毕竟要把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搬上荧幕,可不是一件小事儿。

5年 9600个镜头,看完87版《红楼梦》幕后,才明白什么叫中国匠人

看到大家还是没有信心,男人用手轻抬了一下鼻梁上的眼镜,示意大家安静下来。

他没有再提《红楼梦》,而是语重心长的说道:

“大家都知道我前几年去了英国BBC考察,我就发现一个事儿,人家英国人就把莎士比亚的作品拍成了戏剧,给全世界弘扬英国的文学文化,我就想咱大中国也有四大名著,为什么就不能把咱们的经典也搬上屏幕呢?”

见众人沉默了,男人又继续说道:“我知道要想把《红楼梦》改编成电视剧,一定是困难重重,但这是咱电视人的责任,你不做,我不做,那谁去开创这个先河?总不能把这么好的作品埋没了吧。”

5年 9600个镜头,看完87版《红楼梦》幕后,才明白什么叫中国匠人

(王扶林和陈晓旭)

这时候,大家还是不说话,男人急了,他一拍桌子,大声说道:“为什么国外都能拍莎士比亚,咱中国的经典就拍不了?”

终于,在男人的力争下,拍摄《红楼梦》的提议通过了。

这个一心想拍《红楼梦》的男人,就是87版《红楼梦》的总导演,王扶林。

5年 9600个镜头,看完87版《红楼梦》幕后,才明白什么叫中国匠人

2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要拍就拍最好的《红楼梦》

王扶林导演要拍《红楼梦》的消息,一经传出,立刻引起无数人关注。

众所周知,一部《红楼梦》,半部清代史。

这本历经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的伟大作品,要怎么样才能搬上荧幕呢?

书里120个章节,900多个人物,剧本怎么写?

即便有了剧本,要想还原书里的时代背景,人物面貌,去哪儿拍,找谁拍?

大众心里的林妹妹,宝哥哥,宝钗,王熙凤找谁来演?

这些问题,一个个就像巨石一样,压在王扶林和一众主创人员的心里。

5年 9600个镜头,看完87版《红楼梦》幕后,才明白什么叫中国匠人

他们没有蓝本可参考,也没有前人的意见可咨询,唯一能够参考的就只有那本《红楼梦》。

但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要么不拍,要么就拍最好的《红楼梦》。

这是王扶林给自己定的目标。

5年 9600个镜头,看完87版《红楼梦》幕后,才明白什么叫中国匠人

好在很快,王扶林等人迎来了贵人相助。

贵人不止一个,而是一群,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爱好,那就是喜欢《红楼梦》。

编剧定了三个,周岭,周雷,刘耕路。

在三个编剧背后,还来了一批红学家和文学家,有周汝昌,启功,沈从文,王昆仑,曹禺等,看到这些人过来,王扶林的心里稳了一些。

一群人坐在一起,研究了一段时间后,终于定了剧本的八字方针,那就是:忠于原著,敢于突破。

剧本的事儿有眉目了,接下来就是最难的事情,选演员。

怎么选?选什么样的,又成了让王扶林睡不着觉的大难题。

5年 9600个镜头,看完87版《红楼梦》幕后,才明白什么叫中国匠人

3

五湖四海选演员

独具慧眼定角色

那段时间,王扶林跟人说的最多的事儿,就是怎么选角色。

有人提议找经验丰富的演员,有人提议找明星,但王扶林始终不点头。

他考虑了很久,心里终于有了想法,要想拍成《红楼梦》,演员必须符合两点,一是“形似”,二是“神似”。

最后,王扶林定下了“全国海选”的方法,这也是中国电视剧拍摄历史上,头一回全国范围内挑演员。

5年 9600个镜头,看完87版《红楼梦》幕后,才明白什么叫中国匠人

“红楼梦剧组全国海选”的消息在《大众电影》刊登后,立刻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广泛关注。

剧组每天都会收到上万封自荐信,为此工作人员专门在华侨大厦找了一间办公室,专门用来收信,看信。

5年 9600个镜头,看完87版《红楼梦》幕后,才明白什么叫中国匠人

某天,工作人员打开一个信封,里面一个女孩的照片,引起了众人的注意,照片里的女孩眉宇间淡淡忧郁,有种说不出的哀愁,有人立刻喊来了导演王扶林。

王扶林一看这女孩的样子,内心一惊,他有个感觉,这一张淡淡的脸,说不定就是林妹妹。

随照片而来的,还有女孩寄过来的一首诗,名字叫《柳絮》。

“我是一朵柳絮,长在美丽的春天里,因为父母过早地将我遗弃,我便和春风成了知己;


我是一朵柳絮,不要问我家住在哪里,愿春风把我吹到天涯海角,我要给大地的角落带去春的信息···”

王扶林读了几句之后,就给工作人员交代:“快去给这女孩回复,让她来北京。”

这个女孩就是陈晓旭。

5年 9600个镜头,看完87版《红楼梦》幕后,才明白什么叫中国匠人

6天后,陈晓旭过来,她过来之后才发现,为“林黛玉”而来的人不计其数,不止是“林黛玉”这个角色竞争激烈,其他角色亦是如此。

不断有人过来,也不断有人离开,剧组人员在面试了近万人之后,终于挑选了几百人,但这些人不是最终定下来的,而是要让他们进行为期3个月的表演培训,通过的人再留下。

这期间,陈晓旭和其他人一样,同吃同住,一起参加训练,最终竞选“林黛玉” 的人被“筛”到40个。

5年 9600个镜头,看完87版《红楼梦》幕后,才明白什么叫中国匠人

到了带妆试镜那一天,陈晓旭觉得心里既有底,也没底。

她有底的是自己从小就喜欢林黛玉,觉得自己很多地方跟林黛玉是相通的;没底的是竞争太激烈了,其中不乏有名气,有经验的优秀演员,而自己只是一个19岁的无名小丫头。

当穿着淡蓝色衣裙的陈晓旭一出场,全场人员似乎有些发怔,眼前的人“眼若含愁,双眉似蹙,纤柔娇弱”,这不就是活脱脱的林妹妹吗?

但当时的陈晓旭太紧张了,看到大家又愣住之后,陈晓旭心想,“完了,大家都不说话,我一定是选不上了。”

5年 9600个镜头,看完87版《红楼梦》幕后,才明白什么叫中国匠人

到真正公布结果那一刻,全场四十多双眼睛全都盯着王扶林。

陈晓旭站在台下,也怀着忐忑的心情等着“宣判”,当听到“金陵十二衩第一名林黛玉扮演者,陈晓旭”时,陈晓旭的心突然就静下来了,

后来她说,“从那刻起,我就把自己当成了林黛玉。”

5年 9600个镜头,看完87版《红楼梦》幕后,才明白什么叫中国匠人

林黛玉的角色算是有了人选,但贾宝玉的角色却迟迟定不下来。

要想演好贾宝玉,既要“脸蛋白,胖而不蠢”,还要“面若桃花,眼睛水汪汪。”

在这样一个框架下,虽说来面试宝玉角色的人有700之多,但王扶林始终不满意。

当时前来参加面试的邓婕,给王扶林介绍了一个人,说感觉跟这要求很像。

王扶林一听,立刻让邓婕喊他过来试试看。

等到那人过来的时候,已是晚上八九点了,只见那人光着头,踢踏着拖鞋,感觉脸也没洗似的,王扶林第一感觉是:这人怎么脏兮兮的。

走近了,那人憨厚一笑,这一下,王扶林心里就有谱了。

此人,正是峨眉电影制片场厂的欧阳奋强。

5年 9600个镜头,看完87版《红楼梦》幕后,才明白什么叫中国匠人

或许是冥冥中注定,欧阳奋强回忆那天的情景,他说自己根本就不知道是来面试贾宝玉的,因为喊得太急了,他没搞什么状况就被人带过来了。

为了进一步确定,导演让欧阳奋强带妆试戏,第一场戏就是他跟着王熙凤去看秦可卿那段。

当欧阳奋强看到憔悴不堪的秦可卿时,立刻就趴在桌子上哭,泪眼汪汪,王扶林当即就拍板,“贾宝玉,就是你了。”

5年 9600个镜头,看完87版《红楼梦》幕后,才明白什么叫中国匠人

三个主人公,定了两个,还差薛宝钗。

其实,薛宝钗这个角色的挑选,更是充满了巧合。

扮演薛宝钗的张莉,原本是成都军区的芭蕾舞演员,她没有一点影视表演经验,那一天过来是陪老师女儿参加面试的,结果王扶林看见她之后,就让她留下来试一试。

她原本想扮演的角色是紫鹃,压根没敢想扮演薛宝钗,但等到她扮相一出来,大家都觉得她高雅不凡,大气温婉,当即就推翻了所有薛宝钗的人选,定了她演宝钗。

5年 9600个镜头,看完87版《红楼梦》幕后,才明白什么叫中国匠人

(张莉扮演薛宝钗)

这三个角色一确定,王扶林心里就轻松了很多,但还有一个人比较难定,那就是王熙凤。

王熙凤在书里是个“辣妹子”,八面玲珑,要找这样一个人还真不好选。

为了挑选正宗的“辣妹子”,工作人员就看成都组的参选录像。

合适的就记下来,不合适的就一下划过。

等到邓婕的画像一出来,导演大喊:“停,找她来试试”。

录像里的邓婕,美艳不可方物,但真人邓婕,却让导演有点失望。

原来导演想要的王熙凤,是身材高挑,盛气凌人那种,但眼前身高只有155的邓婕,看上去有点“蔫儿”。

5年 9600个镜头,看完87版《红楼梦》幕后,才明白什么叫中国匠人

(邓婕饰演王熙凤)

但来都来了,那就试试吧。

万万没想到,导演刚一喊:“开机”,这边的邓婕反应迅速,“啪”一声,手下桌子拍的巨响,当下就眉头紧皱,怒气冲天,这股“泼辣”劲儿立刻就把全场震住了。

“好”,王扶林大喊一声,“王熙凤,定了。”

等到演员定得差不多的时候,王扶林又开始思考一个问题,“形似”有了,“神似”怎么做到呢?

5年 9600个镜头,看完87版《红楼梦》幕后,才明白什么叫中国匠人

4

力求红楼成经典,琴棋书画必精通

为了让这些男女演员们,都能演出来《红楼梦》里那个味道,王扶林等人决定,先不急着拍,等组织大家学习过后再说。

这个“学习”可不是一般的学习,而是把所有演员召集到一起,专门开了培训班。

不仅找了红学家们给演员们讲解《红楼梦》,还找来专门的老师教女演员们琴棋书画。

这一学就是两年。

5年 9600个镜头,看完87版《红楼梦》幕后,才明白什么叫中国匠人

等到从培训班里出来,姑娘们一个个宛若古代而来,弹琴,下棋,画画,作诗,书法无一不精;

男演员们也是诗词歌赋信口拈来,一举一动皆是《红楼梦》里描述的那般。

5年 9600个镜头,看完87版《红楼梦》幕后,才明白什么叫中国匠人

多年以后,邓婕再提起那段在剧组的日子,她说:“我感觉再也没有比《红楼梦》认真的剧组了,我们为了筹备学习就能打磨两年,如今能做到这样的几乎没有。”

对此,王扶林和主创们表示:“我们之所以要筹备两年,就是为了给大家还原一部《红楼梦》,要不然对不起观众,更对不起曹公。”

5年 9600个镜头,看完87版《红楼梦》幕后,才明白什么叫中国匠人

5

中途演员临时换

3天之内定乾坤

正式开拍之后,一切虽然艰难,但还算顺利。

就在王扶林信心满满拍摄的时候,贾迎春扮演者的金莉莉,给王导出了一个难题。

原来在筹备期间,金莉莉通过自己的学习考上了中央戏剧学院,录取通知书下来了,她不想拍了,想去上学。

这一变故,无疑是给王扶林当头一棒,演员早就定好了,这时候再上哪儿找演员啊?

5年 9600个镜头,看完87版《红楼梦》幕后,才明白什么叫中国匠人

(金莉莉饰演迎春)

于是,在金莉莉走后,王扶林就给当时扮演邢夫人的夏明辉发话:“限你3天之内,再给我找一个迎春来。”

夏明辉接到任务后,三天里马不停蹄的在成都跑,几乎把成都翻了一遍,终于在第三天下午的街头,她看见了一个骑车过来的女孩。

女孩看上去静静的,正好符合迎春“木头”这一形象,她当即好说歹说把人家拉过来,给王导交了差。

王导一看,这女孩形象可以,但女孩原本工作是汽车公司里的小干事,根本没演过戏。

这时,王导又给贾赦的扮演者李颉下了“死命令”,“迎春交给你,3天后拍她的重点戏。”

贾赦一听,这怎么可能,一个从来没拍过戏的人,3天能学成什么?但没办法,领了任务后,他就和迎春日夜不停地排练。

5年 9600个镜头,看完87版《红楼梦》幕后,才明白什么叫中国匠人

(迎春扮演者牟一)

等到迎春试戏的时候,王导看了效果说道:“行,不错。”

话一出口,邢夫人,贾赦,迎春三人同时大哭,太不容易了。

这第二个贾迎春,就是牟一。

3天之内,一个普通人能够拍戏上镜,这中间的压力和辛苦到底有多少,或许只有她自己才知道,但牟一从来没有后悔这一段经历,因为她演的是《红楼梦》。

5年 9600个镜头,看完87版《红楼梦》幕后,才明白什么叫中国匠人

(牟一扮演迎春)

6

14首电视剧插曲的背后

是一批音乐人的呕心沥血

当《红楼梦》的片头曲《枉凝眉》一响,几乎立刻就能让人梦入红楼。

这首曲子是作曲家王立平的心血。

就这一首曲子,他前前后后想了一年,才写出来。

时隔多年,早已满头白发的王立平再回忆作曲的情景,他说当时王导每隔一段时间,就来问我写好没用,我都说没有,我顶着一个大脑袋,死活想不出来,真的是白茫茫一片真干净,压力太大啊,这可是红楼梦,我写不好,我觉得自己就是个“罪人”。

或许,正是因为王立平的这种态度和严谨,才让电视剧里的每一首插曲,都有了浑然天成的味道,让人感同身受。

5年 9600个镜头,看完87版《红楼梦》幕后,才明白什么叫中国匠人

(作曲家王立平)

提起这首《枉凝眉》,还不得不说起一个人,那就是原唱陈力。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每当耳边响起这两句,总觉得歌唱者感情发自肺腑。

原来,唱这首歌的时候,恰逢陈力丈夫因病逝世,所以陈力便把自己所有的爱意和不舍都唱进了这首《枉凝眉》。

看到这里,不得不感慨,经典之所以是经典,除了努力,还有背后的坚持和血泪。

5年 9600个镜头,看完87版《红楼梦》幕后,才明白什么叫中国匠人

7

150个演员,9600个镜头

5年心血不求回报,只为筑梦

如今再看这部《红楼梦》,150多个演员,不管男女,服装搭配妆容,都各有特色,每一个场景都力求逼真符合原著。

为什么能够如此贴切生动?

因为场景不是随意搭建的。

为了还原“刘姥姥进大观园”,剧组特意在北京建造了大观园;为了打造荣国府,宁荣街,亲自在河北石家庄正定县建造园区。

这些园林建筑,不是随意建造,而是集结了红学家,建筑学家,史学家,园林学家的精心设计。

5年 9600个镜头,看完87版《红楼梦》幕后,才明白什么叫中国匠人

因为妆容是呕心沥血制定的。

剧里一共有3000套人物造型,黛玉的似蹙非蹙罥烟眉,王熙凤的浓墨重彩,薛宝钗的云淡风轻,小姐丫鬟,男仆壮丁,每一个人物的妆容,都是翻阅各种资料,查阅史籍得来的。

所有这一切,从筹备到拍摄,再到打磨完成,历时整整五年。

150个演员,9600个镜头,中间到底多少磨难,无人知晓。

当1987年《红楼梦》播出后,举国沸腾,因为人们看到的不只是一部《红楼梦》,更是《红楼梦》背后的匠人精神。

5年 9600个镜头,看完87版《红楼梦》幕后,才明白什么叫中国匠人

8

33年后,主创人员早已物是人非

87版《红楼梦》却依旧经典

1987年,《红楼梦》得了飞天奖。

作为导演的王扶林,得到了400块钱奖金。

他拿着这400块钱,请了《红楼梦》剧组人员吃了一顿饭。

席间他泪流满面,他说:“我们这部戏从筹备到拍完一共历时5年,这5年里有很多人给我们帮助,但播出的时候,很多老前辈已经离世了,他们连自己的心血都没有来得及看一眼,但愿我们没有让他们失望。”

5年 9600个镜头,看完87版《红楼梦》幕后,才明白什么叫中国匠人

如今,从1987播出到2020年,已有33个年头。

曾经的林妹妹英年离世,宝哥哥两鬓斑白,很多人早已离开红楼,有了新的生活和故事。

但87版《红楼梦》却依然停留在人们的记忆里,不管何时再看,依旧觉得经典无限。

因为这35集电视剧背后,藏着的是那个时代电视人的初心,还有伟大的匠人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3

标签:红楼梦   中国   欧阳   匠人   扮演者   剧组   迎春   幕后   导演   演员   角色   镜头   电视剧   感觉   人员   女孩   美食   男人   经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