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协同——井盖管理的必由之路

作者:王向坤

与窨井盖有关的讨论还在持续之中,这一切源自于今年二月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 工业和信息化部 办公厅 公安部办公厅 交通运输部办公厅 广电总局办公厅 能源局综合司关于加强窨井盖安全管理的指导意见》(建办督〔2021〕7号)的发布,文中明确了与窨井盖有关的诸多事项,将在3-5年的时间内实现,真真切切的市场需求将很快到来,并且已经有省份开始启动相关工作,成为热点是很自然的事情。

我们前面已经具体探讨过这件事儿,具体可见《小井盖、大民生,普查又领新任务》。可能是勾起了以往的若干经历,终究还是按耐不住倾诉的欲望,这里,我们还继续谈一谈这方面的事儿。

曾几何时,获取地下管线的完整资料还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很多地方受此限制,以至于地下管线的管理、城市管理相当滞后。不仅仅是地下,连带地上的相关设施资料也是相当的缺乏。在有些管线探测工程开展或结束之时,消防部门会提出与消防有关的设施数据需求,大家都知道,一次完整的管线探测、普查,会建立起探测、普查范围内的全部地下管线资料,如果涉及给水管道,那么相关的管道消防设施数据就会建立,这是消防部门提出需求的前提,也侧面说明资料的缺乏。

数据协同——井盖管理的必由之路

在综合管线探测、普查之外,专业管线探测也是较常见的工程项目,为什么存在专业管线探测?或者换句话说,为什么专业管线自己也要搞管线探测?道理很简单,就是为了建立满足专业管线管理的数据库资料。做过这方面工作的人都知道,它们之间的差距很大。一个城市启动综合管线探测、普查不是一件小事情,同样,对于专业管线启动专门的探测、普查也不是一件小事情,它们之间有着较为复杂的关系。在有些时候,专业管线单位会提出能否在某些路段把自己管线周边的其他管线一并探测一下,哪怕是简单的管线断面,这个出发点很容易理解,都是为了搞清楚地下的管线资料,有利于后期的施工、维护。但是,这样的要求很难满足,因为,存在着出发点的问题。如果,我们一开始就是探测综合管线,那么每一类管线都要理顺,遵循管线探测的一般原则,从已知找未知,利用管线的电磁特性、连接关系,一步一步建立地下管线的数据资料。如果说,你就把某一段的地下管线都找出来,工作还是要从两头做,不是那么简单的,范围不好控制,费用不好算。

数据协同——井盖管理的必由之路

有人会说,综合管线普查之后,专业管线不就可以查询其他管线了吗?道理很简单,现实较为复杂。到目前为止,可能还存在着专业管线单位以带状地形图为背景的实际情况,产权不同,归属不同,共享起来存在着很多障碍。

说了这么多综合管线与专业管线的事情,我们说说地下管线的组成之一——构筑物的窨井盖事情。窨井盖纳入管理,那时肯定要有一个具体的归口部门来负责,还是同样的逻辑,它同样会出现管理范围的确认以及管理范围内管理内容的细分。可以肯定的说,仅仅一个井盖那是满足不了新的要求,与井盖有关的其他资料也要一并纳入管理,老百姓讲话,那就是,多远,多深,都要些什么?那在实际工作中就会很容易跨到另一个领域——地下管线数据领域。

在这里,我们再提一下“部件”,作为城市管理的重要概念之一,窨井盖就是它的一部分内容。城市管理的特定应用还是基于地面以上的基础设施管理,窨井盖包含其中,很显然,单纯的窨井盖可以看作是事物的表象,基于其上的管理,可以归为表观、形式之类的检查与处置,就像标书评审的形式审查、某些产品检查的表观审查。我们乘坐交通工具,每次的安检都有这些内容,但是,人工逐渐被机器取代,被智能取代,因为基于人工的表观审查很难发现全部问题,因此,就需要特定技术,比如毫米波成像。有些反复的检查、施工,人们也在利用机器人等自动化技术取代,这些其实早就在实施,比如机器人焊接、批处理等等,很多领域,人工处理比不过机器设备,比不过智能化。话说回来,基于窨井盖的管理肯定不止表观、形式上的内容,还要加入更多的东西。

在地下管线探测、普查过程中,窨井盖实际对应的是不同类别的管线井,检查井、水表井、电力井、人孔、手孔等,这被抽象为一个点,用不同的图例符号来表达它的具体特征,根据其范围的大小,实际判断是否需要测绘井边框,这个在规程里有具体的规定。形成的数据结果就是,井符号周围是边框线,以此表达井的水平投影范围,其他特征,以属性的形式来存储深度、材质、以及更为具体的其他几何特征。所以说,二维地图中,那就是矢量地图的标准符号呈现;三维地图中,那就是逼真的虚拟现实模型。

因此,我们就要设想窨井盖管理的具体模型长什么样?和现有的地下管线模型一样?一个符号点,一个三维模型,那肯定不行。那再加上井里面的地下管线,就像医学课里心脏的模型,包含着心脏和血管,是这样吗?

数据协同——井盖管理的必由之路

现在,AR增强现实技术非常流行,场景的嵌入已经深入到流媒体中,人们在短视频媒体App中经常看到或者玩一些这样的特效,就是这个技术应用的结果。不用说,AR已经拓展到地下管线管理领域了,地下管线资料可以以虚拟三维的形式嵌入到实时视频当中,使观察更加直观和逼真,仿佛透视一般。可以想象,基于窨井盖的管理,人们也会想方设法应用AR技术,那就不只是三维了,那就基本上快接近现实了。有了现实场景的实时获取,基于地表的某些三维建模就要弱化甚至退出了。

搞过地下管线探测的人对于管线修补测并不陌生,虽然要与已有管线资料衔接,但是,不可能那么准确的正好就探测那么多,作为一个完整的局部资料图,管线资料还是要多出一些的,入库接边那是后期的事情。测了多少,就要按多少计费,这是施工方愿意的,但是委托方还是要控制一下。

放在窨井盖的普查上,施工方肯定喜欢多测一些,那么工作量就会多一些,这在实际中是避免不了的。可是从理论上说,地下管线资料如果已经存在,那还测量不?再测不就重复了吗?所以说,实际操作当中就要区分,已有的管线资料要充分利用,缺失的就要补充。

数据协同——井盖管理的必由之路

数据协同——井盖管理的必由之路

这些不同时段、不同过程的普查工作存在相关性,在后期的管理中,我们就不得不进行共享。它们是否还会落入之前综合管线与专业管线关系的窠臼,成为两个互不相干的存在?这些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根据经验,如果是在部门内部,共享就不存在管理和技术上的障碍,如果是跨部门,就会出现很多问题,因此,就会有另外一个词汇——协同。这个概念已经出现很久了,并且有很多产品、系统来体现它,这就是协同办公。特别是在去年以来,因为疫情防控的需要,远程办公、学习兴起,阿里的“钉钉”为大家所熟识,人们逐渐认识到并开始熟练一种新的办公模式和工具,除此之外,还有其它类似的软件。

提出这个,我们就是在想,基于地下管线、设施甚至今后的窨井盖管理,能否引入协同理念?在一个更大的框架下,纳入管理所需要的要素和对应的资源,打破原有部门的壁垒,实现信息的流通。有人会说,这跟共享有什么区别?很简单的解释是这样的,共享涉及的是两个并行的部门、结构,技术上需要特定的协议,更关键的是现实中需要一个刚性的制度来保证,这场会出现问题。

“虚拟”这个词汇出现很久了,现在,我们更愿意把它和IT等联结在一起,虚拟现实,虚拟网,等等,以至于目前的云计算都是以此为基础,整合硬件、带宽等资源,满足用户弹性的和扩展的需求。我们可以把“虚拟”这个概念应用于具体的管理,实现跨部门的资源调度、共享等协同管理。

因为网络的发展,我们的办公不再局限局某一地、某一时,同样,我们的信息流转也变得通畅起来,不对称性逐渐减少,社会进步在逐渐加快。所以说,利用新技术、新理念,解决传统办公、传统信息管理的问题,将是人们的首要选项。那么,地下管线、设施、窨井盖等行业信息化管理,也将面临着认知、理念的更新和管理的更替,这是必然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7

标签:井盖   表观   必由之路   管线   办公厅   符号   模型   地下   形式   设施   事情   部门   美食   数据   工作   专业   资料   技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