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露声色的残暴君主——乾隆皇帝

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六月的一天午后,京城下了几滴雨,天气闷热异常,纪晓岚独自坐在书房中默默吸着大烟袋,饭也不吃,就这样过了一个时辰,他大笔一挥写下四个大字——“莫谈国事”。


不露声色的残暴君主——乾隆皇帝

这位大才子有些郁闷,今天早朝,就“议罪银”的问题,他只不过为礼部侍郎尹壮图说了句公道话,当着同僚的面,被皇上厉声呵斥:“朕以汝文字尚优,故使领四库书,实不过以倡优蓄之,汝何敢妄议国事?”

“以倡优蓄之”这就是当时的《四库全书》总编纂、学问满腹的纪晓岚在乾隆皇帝眼中的地位。也代表了读书人在乾隆朝的地位。但无疑,纪大烟袋还算是极其幸运的。

满清的江山可以说是捡来的。恰逢明末天灾人祸、内忧外患并发,加之大明内部倾轧严重,导致满清以一山野部落入主中原,统治泱泱中华二百余年。因满清统治者其固有的狭隘性,无论从华夏文化传承还是国民精神塑造来说,这都是一个时代的大悲剧。

为了维护其专制统治,满清统治者将宗法家长专制发展到了极致,他们不但残杀反清志士、奴化各族人民,还从思想上全面禁锢其治下人民,在文化上实行恐怖清洗、阉割政策,以编纂《四库全书》为名篡改文章、毁灭书籍,大行文字狱。由此导致近代中国民贫国弱,全面大幅落后于日本及西方,任列强宰割、民众饱受苦难。


不露声色的残暴君主——乾隆皇帝

而在清代帝王中,吃相最难看、心理最变态,对后世影响最为恶劣深远的非乾隆莫属。这位自以为是、好大喜功、大言不惭的“十全老人”极度虚伪自私,对百姓残忍暴虐,对臣下刻薄寡恩。这厮在位六十年,明明都是不死不放权,一个德行,他却假惺惺地退位又做了四年握有实权的“太上皇”,实际祸害人间六十四年。

在现代泛滥的清宫剧中,关心的都是皇帝翻牌子那点事,并对清代帝王美化严重,尤其是乾隆,被包装成雄才大略、文治武功、风流倜傥的一代圣主,或者是可爱的“大猪蹄子”,这与实际情况大相径庭,下面我们来认识一下乾隆的真面目。

乾隆统治时期,文字狱案件达到高潮,共一百三十余起。每起案件少则涉案数百人,多则涉案上万人。那时候,为文人者,“闭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帝名该讳而没有避讳,写错一个字,用错一个词,一句产生歧义的诗,对时政发表言论,都会给自己以及亲友带来杀身之祸。


不露声色的残暴君主——乾隆皇帝

当时整个社会,从朝堂到江湖,都弥漫着望文生义,牵强附会,捕风捉影,告密报复的恐怖氛围,任何妄议朝政或者是对现实流露出任何不满的言论文字都会导致许多人头落地,甚至连一些神经病的疯言疯语也被定为逆案而处死,简直匪夷所思,荒唐至极。

“主犯,生者凌迟,死者戮尸。其家族连坐,凡男者坐立斩,女者发配为奴。”这是文字狱的基本量刑标准,汉人趋严,满人稍宽。其变态残暴程度,古往今来举世罕见。

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内阁学士胡中藻所著《坚磨室诗抄》中有诗句“一把心肠论浊清”,乾隆认为胡故意把“浊”字加在“清”字上,其狼心狗肺、居心叵测。胡被议罪判处凌迟,但乾隆为显示其仁厚,将其凌迟改为斩立决,妻女发配。

时广西巡抚鄂昌与胡中藻作诗唱和,在其《塞上吟》一诗中称蒙古人为”胡儿”,乾隆认为鄂昌身为满人,诋毁同类,丧心病狂,令其家中自尽,抄没财产。

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早在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就因“讥讪悖乱之言”被处斩的江苏东台诗人、原翰林院庶吉士徐骏,遗著《一柱楼诗》中有“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之句。乾隆认为徐显然是在嘲讽满清粗鄙没文化。又下旨将徐骏剖棺戮尸、挫骨扬灰,其儿孙和地方官员连坐全部斩首、妻女发配为奴。


不露声色的残暴君主——乾隆皇帝

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已致仕(退休)在家的前大理寺卿尹嘉铨所著《名臣言行录》中自称“古稀老人”。乾隆知道后勃然大怒:“朕自称古稀老人,早已布告天下,匹夫安敢自称古稀老人?”乾隆曾于一年前,自己70岁时作御制诗称自己为“古稀”,并刻了一方“古稀老人”的章,尹嘉铨如此自称便是犯了忌。本应“凌迟处死,家属缘坐”,但乾隆为了表示自己的大度,决定加恩免其凌迟之罪,考虑其年事已高,赏个全尸,下旨将其绞立决。

同年,一个文学青年程明湮在读《后汉书》时,读到其中的一句诗:“文籍虽满腹,不如一囊钱”。这位同学深有同感,就在旁边写了句批注:“古今同慨。”没想到,被人告发,乾隆认为这是其对天朝不满,程被处以斩立决。

当年的全国上下,只有乾隆一人可以为所欲为地“创作”,他一生写了四万多首扯淡的“诗”,比《全唐诗》加起来还多,但却没一首被后世传颂。

就连乾隆的诗友,他非常赏识的礼部尚书、太子太傅沈德潜死后也难逃厄运。乾隆作诗常请沈德潜删改,作不出诗时还请沈秘密代笔。乾隆三十四年,沈德潜死后,乾隆命他的家人进呈沈的诗集,发现沈德潜将代乾隆捉刀的诗也收录其中,这对乾隆的虚荣心是一个极大的打击,所以他就挖空心思找茬,恰好诗集中有《咏黑牡丹》一首,有诗句“夺朱非正色,异种也称王”。乾隆认为是影射入主中原的满族为“异种”,无一例外,沈也是被剖棺戮尸。 乾隆曾说:“朕与沈德潜之友谊,始于诗,也终于诗。”


不露声色的残暴君主——乾隆皇帝

“四库全书”全称《钦定四库全书》,乾隆三十八年开始编纂,于乾隆五十八年全部完成,历时二十年,文字狱如火如荼伴随其中。编书名为保存国粹,实际上,是乾隆为了达到钳制自由思想、阉割历史文化的目的。

学者费正清鲜明地指出了乾隆编纂《四库全书》的真实用意:“通过这项庞大工程,清廷实际上进行了一次文字清查工作,其目的之一是取缔一切非议外来统治者的著作。编纂人在搜求珍本和整理文本以编入这一大文库时,也就能够查出那些应予取缔或销毁的一切异端著作。”

乾隆下令将不符合当时正确价值观、不利于满清统治的书籍统统查没、毁版,对于可保留的部分进行删节、篡改。据粗略统计,当时销毁的书籍为十五万余卷。各地焚书超过七十万册。销毁版片三千余种、十多万块。除了焚毁书籍,清廷还系统地对明代档案进行了篡改、销毁。

《红楼梦》的作者为了使此书流传于世,不得不借“贾雨(假语)村言,将甄士(真事)隐去”。 但仍然没能逃过被阉割、篡改的命运。由于《红楼梦》的主旨作者在文中有反复交代、暗示,故八十回后的大结局被清廷官方删除、篡改(乾隆年间程伟元、高鹗续后40回的120回的官方发行本)。他们把一部反映明末国恨家仇,民族危亡的血泪史,曲解演绎为一个贵族家庭的兴衰史和爱情故事,误导了后人。


不露声色的残暴君主——乾隆皇帝

美国汉学家富路特评价乾隆:“总的来说,乾隆是个应该受到历史谴责的暴君”,他“干预学者的独立研究,故意篡改历史,残酷地迫害文人,接二连三地禁书、毁版。”

文字狱、编书只是一方面,乾隆还有其他的手段实行“大清洗”,忽悠老实人也很有一套。他动不动就自称“朕一书生皇帝耳”,经常说:“朕自幼读书宫中,从未与闻外事,耳目未及之处甚多”,要求群臣“各抒己见,深筹国计民生要务,详酌人心风俗之攸宜,毋欺毋隐”,“即朕之谕旨,倘有错误之处,亦当据实直陈,不可随声附和。如此则君臣之间,开诚布公,尽去瞻顾之陋习,而庶政之不能就绪者鲜矣”。

说得比唱得还好听吧!如果你要是当真了,去提意见,你就死定了!其实,乾隆只是想看看有谁对他的政策不满,以便一网打尽。

乾隆还曾说:“朕临御以来,并无失德。惟六次南巡,劳民伤财,作无益害益。”他自己怎么说都可以,你要是敢提意见就是找死。


不露声色的残暴君主——乾隆皇帝

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江苏学政尹会一视学江苏,在奏折中有云:“陛下几次南巡,民间疾苦,怨声载道。”乾隆厉声诘之曰:“汝谓民间疾苦,试指明何人疾苦。怨声载道,试指明何人怨言。” 此时的尹大人只有咚咚磕响头、啪啪狂抽自己的脸,赶上乾隆心情不错,侥幸保住了小命。

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因为他屡次到江南游历,每次都不可避免地铺张浪费、花费浩大,以致给地方造成了严重的负担,民不聊生。江西抚州千总卢鲁生借工部尚书孙嘉淦的名义上书劝止乾隆再下江南,指出其中弊端,辞意悲切。乾隆看后大怒,结果卢鲁生被凌迟处死,两个儿子斩立决,妻女发配,受牵连定罪下狱的达一千多人。孙嘉淦亦于年底惊惧而死。

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江苏发生大旱灾,灾民流离失所,死者甚众。而地方官们根本不管百姓死活,吃喝嫖赌贪腐依旧,对民生之艰难视若无睹。当时有个秀才朱恩藻,目睹这一切,十分愤怒,大庭广众之下,愤怒地痛批为官者不作为,置百姓于水火而不顾。乾隆知道后勃然震怒,斥朱恩藻“侮圣非法,实乃莠民”。下令将朱恩藻凌迟处死,家族连坐,妻女发配为奴。

以上可看做是乾隆的“文治”,再看看他的“武功”。


不露声色的残暴君主——乾隆皇帝

位于天山脚下的准葛尔汗国一直是个独立的国家,从康熙时候起就与大清纷争不断。乾隆为了一举吞并准葛尔汗国,以显示其超越康熙、雍正的“武功”,居然下令对其各部诱降后实行种族灭绝政策,有计划地进行集体屠杀。乾隆对当时平定准噶尔的前线部队下达指令:“必应全行剿灭,不得更留余孽”、“此次进兵非同一般,各将其彻底剿灭,永绝根株”。

清军在对准噶尔主力部队进行歼灭之后,对逃散、藏匿的准噶尔人进行彻底的搜查,凡是山凹水边,能够靠打猎捕鱼存活下来的地方,都像梳头一样查了个遍。找到了准噶尔人,将里面的男子全部拉出来一个个砍头,妇孺全部为奴,押回内地赏军,而且还大部分经不起虐待蹂躏都死在了路上。对于投降的准葛尔人则分别就近集体屠杀。最终六十多万准噶尔人死于清军的屠刀之下,鲜血染红了卫拉特草原,准噶尔人被灭族,北疆数千里内,空无一人,只留下一个荒无人烟的准噶尔盆地。

清实亡于乾隆,论滥杀无辜,禁锢思想,历史上也无人能出其右,在他的残酷铁腕统治下,清帝国近一步固步自封,国民精神渐渐萎靡不振,科技生产力全面落后。官员则愈加贪污腐化,导致国家一片破败、民不聊生。就在乾隆晚年沾沾自喜地陶醉其“文治武功”时,白莲教等全国各地造反起义已经风起云涌。


不露声色的残暴君主——乾隆皇帝

1799年2月7日清晨,89岁的乾隆死于中风。113年后的1912年2月,袁世凯迫使宣统帝溥仪颁布退位诏书,清朝宣告灭亡。

又过了仅仅16年后,1928年7月国民革命军第六军团十二军军长孙殿英以演习为名炸开了清东陵中的裕陵,将里面的所有珍贵陪葬品都洗劫一空,乾隆及其妃嫔的尸骨被士兵从棺椁中拽出,衣物饰品被扒了个精光,乾隆的辫子也被揪了下来,头骨被士兵当球踢,尸骨被踩的稀烂粉碎。


不露声色的残暴君主——乾隆皇帝

得知这一消息的清朝遗老们捶胸顿足、痛哭流涕,组成善后委员会匆匆赶到乾隆陵墓收尸,眼见现场一片狼藉,乾隆的头颅已经被踩的粉碎找不到了,而其花白的辫子则被拿去展览,乾隆的尸骨与其他嫔妃的尸骨散落在一起,已无法分清,只好将其聚拢在一起,草草收葬。

正所谓天道轮回、报应不爽。这位杀人无数、喜欢挖人祖坟的变态暴君最终自己也落得个剖棺戮尸的下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5

标签:准噶尔   雍正   倡优   乾隆   文字狱   古稀   清廷   不露声色   妻女   疾苦   尸骨   江苏   残暴   满清   统治者   君主   公元   老人   美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