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国语∙周语上》有云:夫民之大事在农!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然而新中国建立之初却依然为“怎样才能让人民吃饱肚子”这样的问题而苦恼!

短短的十几年后这个大难题被我国一位不折不扣的“稷神”解决了!

我国籼型杂交水稻的培育成功,是世界一大奇迹。这个奇迹的创造者就是袁隆平。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图片来源于网络

袁隆平,祖籍江西德安,1930年出生于北京。

1953年秋,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毕业,听从国家安排被分配到偏远的湖南安江农校,开始了他从事农业科学技术教育和研究的生涯。

50年代末,学校派他带学生到黔阳县劳动锻炼。那正是过苦日子的时期穷困,就像秋天阴蒙蒙的雨雾,笼罩在他的头上。

怎样才能使人们不挨饿呢?袁隆平为此深深思索和不安了。

袁隆平回到学校,借书买书,读书抄书,开始了他的科学试验。

他先从旱粮作物起步,研究来研究去,收效甚微。从1964年起,他转向研究水稻。因为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产稻国之一,水稻种植面积为播种面积的三分之一,水稻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百分之四十。从国际上看,全世界约有一半人口以大米为主要粮食,有九十多个国家种植水稻。这就是说,进行水稻的科学研究还具有世界意义。

袁隆平提出了一个世界性的大课题杂交水稻。

然而,水稻是一种花器很小的自花授粉作物,异花授粉十分不易,这使得国际上许多有此设想的研究人员先后丧失信心,放弃或中断了研究。而袁隆平选中了这个大课题,前进的道路该是何等的曲折和艰难啊!

经过反复学习和思索,袁隆平展开了想象的翅膀

袁隆平提出的通过三系来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设想与当时学术界流行的观点大相径庭。他披挂上阵,尚未站稳脚跟,冷言冷语便扑面而来。但袁隆平既不争,也不辩,仍然矢志不移地搞他的科学试验。

袁隆平奋斗九年“三系配套”终于成功了,这是生产出大量杂交种子的必要前提。这是古今中外都未能解决的重大科研课题。

袁隆平发明的杂交水稻不仅在中国大地丰产丰收,还以迅猛之势冲出亚洲,走向世界。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图片来源于网络

1987315日,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斯瓦米纳斯博士在巴黎向袁隆平颁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时说:我们把袁隆平先生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因为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世界的骄傲。他的成就给全世界带来了福音!

美国一家电影公司特地为杂交水稻拍摄了一部题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花园里》的彩色纪录片。影片称赞说,杂交水稻这一科研成果解决了世界人民的吃饭问题。

杂交水稻的出现,是世界一大奇迹。有人甚至说杂交水稻是中国继指南针、火药、纸张、印刷术四大发明之后,对人类的第五大贡献。

国家科委发明评选委员会授予以袁隆平为首的全国籼型杂交水稻科研协作组特等发明奖。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颁发的特等发明奖。

接着,袁隆平又连获三个国际性大奖,即1985年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颁发的发明奖;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科学奖;1988年英国皇家让克奖。

2021年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与世长辞!全国人民为之哀恸,各种追思、缅怀纷沓而至......

袁老为了让国人吃饱饭而奋斗终生,我们则为“不浪费袁老为我们培育出的每一粒米”而把“光盘行动”进行到底!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图片来源于网络

伴随着4月29日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国人们也深深得体会到了国家对于食品节约的重视程度。“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已不再是单纯的一句诗句,也不仅仅是一种道德的引导,这种精神已经上升为法律的高度。

听到想到说到不如做到,千言万语不如从自身做起。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5

标签:国家科委   德安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发明奖   水稻   作物   新中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国   全世界   奇迹   我国   美食   科学   国家   世界   图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